韦庆砚
摘 要:通过对新课改教学内容的深入解读,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注重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围绕学生开展相关内容的授课,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思考的快乐,增强小学数学整体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从互动教学、合作教学以及生活化教学三个角度进行阐释。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主观认为学生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单向交流的方式,忽视学生的学习情感,不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成就感的培养,造成学生学习能动性严重受挫的状况。为此,教师应转变自身错误的观念,真正立足學生的角度、生活和思维,创设最为接近学生学习区域的教学模式,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提升思考的快乐感,增强学生的思维力,获得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
一、运用互动教学法,增强课堂教学高效性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互动教学法开展教学,通过和学生进行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精准性,真正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增强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例如,在讲授“垂直与平行”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互动教学法,即给与学生思维上的空间,又给与学生思考方向上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良好的互动教学效果。教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询问学生:“我松开手中的两支笔。两支笔同时落到地上,会出现哪几种情况?”小陈积极地举手说:“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相交,另一种是不相交。”教师说:“你的回答十分正确,假如我们将两根铅笔看成是两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会一直不相交吗?这是本节课讲授的什么内容?”小于说:“平行!”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平行的概念,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看墙角处,有两条不在一个平面,也不会相交的两条直线,它们是平行关系吗?谁来进一步说明平行的定义?”小洛说:“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即为平行!”
二、巧用合作教学法,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常常存在不能让每一位学生及时、高效地参与课堂学习的状况,进而致使整体的数学教学效果差,也更易造成数学教学两极分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可以运用合作教学法开展教学,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提升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让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数学课堂上得到展示,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在讲授“三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合作教学法,创设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通过交流,对上述问题进行多角度阐释,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延伸他们解决问题的角度,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创设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125×36=?;(2)2000÷125×8=?为了让学生的思考更有方向性,教师引导性地对学生说:“你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解决上述问题。”与此同时,教师适时走入学生的讨论中,并针对卡壳的小组,进行启发性地引导。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阐释。比如,将125×36转化成125×4×9,也可以转化成100×36+4×9×25;将2000÷125×8转化成2000÷(125×8),也可以转化成2×125×8÷125×8等形式,进而从不同的角度找到对应性的答案,使得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得到增强。
三、使用生活化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在于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构建学生常识认知与数学知识的连接,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化元素,融入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升和毫升”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生活化的方式,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查一查,帮助学生构建感性认知和抽象概念的连接,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获得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策略执行上,教师主要从两方面着力。第一方面,运用生活元素,提升学生对体积的认知。教师将洗面奶、洗发水以及雪碧、核桃露等,放置在讲台上,让学生对容积的大小有一个形象化的认知。第二方面,创设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对上述问题的认知,解决生活化的问题。比如,教师会设如下问题:一瓶矿泉水的容积为多少毫升?一大桶洗衣液的容积为多少升?通过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增强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在构建有效性课堂的过程中,应深入研究教材,构建学生认知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结合点,并及时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踏踏实实地夯实数学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水平,获得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少玲.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小学教学参考.2018(17)
[2]黄海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