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散文教学的创新实践

2020-07-27 15:39许丽双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散文教学小学语文

【摘 要】叙事性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分量较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引导,带领学生认真阅读和梳理,建立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对文本内容进行细致解读,向学生传授文本鉴赏方法,使之掌握基本的解读技巧;还要注意拓宽课堂训练维度,通过仿写或续写让学生实现认知迁移,完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塑造。

【关键词】小学语文;散文教学;叙事性散文

【作者简介】许丽双,高级教师,福建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分量较重,其中的叙事性散文因为有情节、人物,故而相较其他散文而言更具可读性。教师在教学叙事性散文时,需要精准设计课堂教学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无论是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还是探讨文本内涵和解读技巧,只要教师有心展开多种形式的语言鉴赏活动,变换方式让学生仿写或续写,就可以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体验。

一、提示梳理,引导学生建立整体感知

叙事性散文由于具有一定的情节,在引导学生展开整体阅读时,教师应给出一些提示和要求,让学生围绕线索、选材、人物等内容展开梳理性阅读,建立整体阅读感知体系,而非一味地关注文中事件的发展。在具体执行前,教师需要先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解析,找到文本与学生思维的对接点,以便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核心。

《桂花雨》就是一篇典型的叙事性散文,教师在学生自由阅读前给出提示:概括课文内容,厘清事件的始末,归纳文本提到的人物、地点、关键物品等。学生在阅读时,大多都能按照教师的引导进行归纳整理,对文本有整体的感知:“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回忆,介绍了家乡桂花成雨的美景,并通过对比手法表达对母亲和故乡的怀念之情。”教师继续引导和调动:“作者对家乡的桂花雨念念不忘,你能复述这部分内容吗?这段描写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拿到问题后,继续展开思考和讨论,学习和研究氛围在课堂上逐渐得以建立。教师深入到学生之中,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确保课堂互动学习的高效进行。采用给出提示再自由讨论的教学方式,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会偏离的手段。学生因为阅读经验的缺乏,阅读时对课文的感知比较零散,缺乏整体性。有了教师的提示,学生再阅读时就有了系统的阅读意识,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逐渐进入佳境,其阅读体验也变得更为丰富而深刻。 二、咬文嚼字,引导学生掌握解读技巧叙事性散文利用情节的展开表现作者的情感,选材虽然比较自由,但情节的选择要合理,更要合情。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需要向学生传授一些解读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形成阅读认知。叙事性散文除了情节还有丰富的情感描写,这些描写涉及典型字、词、句和修辞方法的运用,学生要对文本有深层次的阅读感知,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启发。

如《落花生》一文,笔者先与学生一起进行梳理性阅读,然后挑选一些典型的句子进行详细解读。有学生找到这样一句:“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笔者给出解读引导:“花生外形矮小,很不起眼,果实还要埋到土里,这些特点可以启迪我们什么呢?”学生根据笔者的提示,很快就意会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思想:“我们做人也应该像花生一样,要低调,做事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笔者赞扬了学生的正确解读,并介绍“以物喻人”及“借物表情”是散文的主要手法,作者通过种花生、吃花生的生活片段表达了做人的态度,读散文时一定要记得透过事件看情感,而不能只解读到文章的表层信息。也有学生认为最后一句很典型:“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笔者立刻赞扬学生关注到了首尾句的重要性,并提示学生:“散文的首尾句往往是统领文章中心思想的关键句,大家找找这一句的关键词,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说这一句话。”学生得到提示后再次行動起来,对下一个典型句进行探讨,课堂学习呈现出良性的互动。

让学生自主发现典型句并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有效方式。叙事性散文很多时候并不是单纯的就事论事,而是要通过事件的发展表现一种感受或是悟出的某种观点。阅读时,学生应具备透过表层看中心思想的解读能力,能由此及彼地将文意、语言、情感、哲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看到事件背后作者要表现的精神世界。

三、赏读品鉴,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意境

鉴赏叙事性散文,需要重点关注文章的语言特点、人物性格、情节线索、情感主旨等内容。教师要根据文本实际,为学生提供更多学法支持,让学生走入文本意境。小学生的文本阅读偏爱关注情节和人物命运,往往处于“看热闹”的阶段,却无法“登堂入室”。因此如何让学生看出门道,深入文本核心,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教师不妨给出鉴赏路线,设计一些问题作为支架,或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演绎、创编等活动,让学生在多重品读中形成学科认知基础。要注意的是,语言鉴赏最需要的是能进入文本意境,但读者未必需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只要能够产生心理触动,便可在语言鉴赏中有所得。

如教学《珍珠鸟》时,笔者让学生各自找一些喜欢的句子和段落进行鉴赏。一旦进入鉴赏阶段,很多学生的解读不成条理,甚至有不少学生找不到适合的切入点。笔者引导学生换种方式进行品鉴:作者描写时会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同学们可以从学过的修辞方法入手,如果找不到修辞方法也不妨从词语、句式、色彩等方面进行思考。在教师的启迪下,学生重新展开鉴赏活动,思维也变得活跃起来,逐渐进入文本意境。有学生认为这段描写令他印象深刻:“索性用那涂了腊似的小红嘴,嗒嗒地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学生认为:“这段话将小鸟拟人化,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和小珍珠鸟的友好互动。‘索性和‘啄等字的运用很典型,将小珍珠鸟的活泼很好地表现了出来。”笔者一一评价学生的鉴赏,并对鉴赏方法进行梳理,学生就在自我赏读品鉴中逐渐走进文本意境,建立鉴赏体系。

教师为小学生布设鉴赏任务时,为了成功激活学生的鉴赏思维,有时也不得不忽略修辞方法。从典型字词段落入手,往往更容易使学生关注到文章表现的情感,更容易融入文章的精神世界。若是太过强求学生从专业的文学角度对文本进行鉴赏,可能致使学生对文本赏析产生畏惧感,而从字词、句式、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反而能给学生带来鲜活的认知体验,确保鉴赏活动顺利推进。

四、仿写续写,引导学生实现认知迁移

读和写是文本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内化阅读认知的基本途径。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仿写或续写,培养学生将阅读认知迁移为写作能力。课文的经典描写是重要的仿写对象,既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也有对生活的再现,学生可以根据原文的情节设置进行推演,从诸多角度进行续写。要注意的是,仿写和续写需要有基本的创新意识,不能沦为机械操作,因此教师在写作训练操作中要多加引导,启发学生开阔思维,将前期学习的修辞手法迁移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仿写任务:父母因为教育观念的不同有时会出现分歧,请你借鉴这篇课文的写法进行仿写,用叙事散文的形式写一写你受到的家庭教育,文章要注意体现家庭教育的真谛。学生接到任务后展开了积极讨论,教师与学生直接对话,让学生提出仿写的困难并给出解决建议。经过解答和写作实践,学生的仿写作品终于完成了,不少学生获得了不错的写作成果。笔者特意设置了课堂评价环节,针对学生的仿写作品给出更多评价和引导,让学生从实践中积累更丰富的写作方法。

散文教学有其自身规律需要遵循,教师要从线索、选材、立意、构思、表达等角度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梳理、整合、解读、分析、鉴赏、仿写、续写等手段实现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赏析体系的建立。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上着意创新,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展开认知构建,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责任编辑:朱晓灿)

猜你喜欢
散文教学小学语文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如何在散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导问
美文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