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解决语文课堂中教学目标和内容大而空、庞而杂、主次不分、随意无序等一系列问题,文章从“精准聚焦、拾级而上”的设计思想出发,依据三层级解读理论,进行微课设计,以期从教学设计入手,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新生态,实现优质高效课堂。
【关键词】三层级解读理论;教学新生态;高效课堂
【作者简介】黄伟,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理论、中小学课堂教学、学科教育。
面对一篇课文,教师阅读时应该考虑:这篇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哪些知识?哪些是可教且应教的语文知识?可以借此训练哪些方面的语文能力?进而可以培育哪些方面的言语思维?简言之,知识点、能力点、思维点在哪里?如何学到、掌握并转化为素养?
语文教师不能仅停留在对文本的基本思考上,更应该将这些思考作为读解、研课的着力点;也只有紧紧抓住、抓准了这几个方面,才是教对了地方,尽到了语文教师的职责,也才是兑现了叶圣陶先生“课文无非是例子”的语文教育思想。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常常呈现出零散、虚空的特点。对此,我们企望从教学设计入手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秉持的设计思想便是“精准聚焦、拾级而上”,其理论依据是三层级解读理论,其呈现形式是微课。
精准聚焦,主要想解决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大而空、庞而杂的问题。精准聚焦,是从一篇课文中提取两三个具体问题,这些问题明确指向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需要训练的能力和需要发展的思维。问题的选择不求面面俱到,只求精致准确,一个问题的解答和解决,就意味着学生掌握了某一项语文知识、获得了语文能力和言语思维的训练。具体而微的问题设计,能够引导教与学贴地行走、扎实练功,从而摒弃好高骛远、花里胡哨的作秀。
拾级而上,主要想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主次不分、随意无序的问题。拾级而上,就是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基础层到核心层再到高阶层,形成一个上下衔接、前后贯通的教学序列。这样的教学设计用来解决语文教学内容芜杂、板块零乱、逻辑关联缺乏等问题,使语文课堂教学形成逐步深入的思维进阶系统,以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看似热闹活跃实则在低水平层次上下晃荡的局面。
“精准聚焦、拾级而上”教学设计的依据是三层级解读理论[1]。这一理论认为,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即释义、解码、评鉴。释义解决阅读教学中的基础理解、基本读法问题;解码解决阅读教学中的关键性、核心层问题;评鉴解决阅读教学的深度思维和应用迁移问题。这三个方面都从解读的基本方式入手,力图解决当前阅读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释义,就是解读、解释文本的基本意思,包括理解文本的内容、主題、思想、情感等。面对一篇课文,首先要读懂,所谓读懂就是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和把握。这是阅读教学最基础的工作。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在这方面最为勤勉,但多数情况下缺乏明确的价值指向和方法论的自觉。在价值指向上,我们常常以为,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容,阅读教学目标就达成了。实际上,释义只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性工作、前提性工作,在释义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获得语文可迁移的知识和可用的能力。因此,若能把释义作为基础而非目的,便可以与低层次的阅读教学区别开来:一是不会在释义上过多纠缠,因为这一基础性工作是为下一步知识学习、方法建构、能力培养、思维发展的推进服务;二是不会止步于这一层,不会把文本释义作为阅读教学的全部价值追求。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读懂了以后便是走向读深。事实上,对于阅读教学来说,这里的读深不应是专家阅读走向——越深越好,而应是经由这个读懂而学会阅读,即学得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在方法论自觉上,我们必须保持清醒:阅读教学中的阅读不同于普通阅读,不是读懂、读深就是阅读的完成,这不是阅读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思考:如何才能读懂?如何才能更好地读懂?如何才能让阅读走向深入?阅读教学必须关注这三个问题,因为这实际牵涉到“阅读的入口与路径”“有效阅读的方法与策略”“阅读的深化与转化”的问题,直接关涉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教学就是教学阅读。
解码,就是解开文章作品的技术密码和艺术密码。这里所说的“码”不是指语言文字意义上的代码,而是指隐含在文本中的艺术密码。语言文字作为文化代码所指代的对象和内容,我们会在释义这一层解决,即解决隐含在文章作品中的技法、技巧、修辞等。文本的技艺密码包括艺术结构、建构匠心、运思剪裁、表现手法、言语智慧等。也许有的教师会说,我们对这些一直特别关注呀,也是这么教的呀!但是,这里的解码有别于传统的阅读教学中静态描述或总结归纳课文写作特点的方法,诸如对融情于景、比喻生动、构思精巧之类的归纳与总结,而是把文本“打开”,如同拆开一台机器,我们不仅要看懂每一个部件,更要看清每个部件在整个机器中的结构位置和结构功能。只有清楚地了解了每个部件的功能,学生才能组装,才能模仿,才能“盘活”学习的课文,从而由此读深文本、读通文本,还可由此通向写作。课文作为语文艺术的精品,不仅是用来欣赏的,尽管欣赏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欣赏看清、通明其建构特点,即不只是玩味它的语言艺术性,更要从中明晰其艺术构成性和构成艺术。也就是说,阅读教学的艺术解码,可以痴迷地进去,但要清醒着出来。痴迷地进去,可以涵养浸润;清醒着出来,才能会悟贯通。
评鉴,就是对课文的评论、评价、评判,鉴别和借鉴、移用。实际上,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评,二是鉴。这两者的取用,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需要相机取舍,也可兼而用之,或平行展开,或循环精进。具体地说,评一般是建立在释义和解码之后对文章作品的深入研读和研判的基础上,属批判性阅读和反思性阅读。在这一层级里,既可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对作品做艺术高下、优劣的评论;也可对作品价值大小、短长进行取舍,对那些特别有触动、特别有启迪之处,加以研讨。鉴则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择善而从,汲取最有价值的营养,通过训练和实践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就具体操作而言,评鉴可以分为两大步骤四个项目。评是评议、批判与质疑、反思,要求学生在深度阅读之后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在评论环节,提出自己的观点时应给出较为充分的理由;质疑基于怀疑、源于怀疑,是深度怀疑,是在疑问的基础上运用理据和理性进行审辨和追问。鉴是比较、对照、借鉴、迁移和化用。比较、对照就是将学习的课文与相关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从比较中 显特色,在比较中明优劣,由比较获得更为全面更为深刻的理解;借鉴即寻求可学之处,实现能力迁移,把所学的知识与能力用于新的情境,实现读写结合,并把读写结合落实在关键处。 我们的基本目标是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新生态。为此,我们需要一个支点,这个支点便是微课。用微课把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具体化、程序化、层级化。微课设计可以让问题更加具体,更加鲜明,更加精到,可以让教学处理更加灵活,操作更加方便,即由精微精致而更聚焦更精准,因聚焦而更加有的放矢,低耗有效。运用微课的方式还有另一考虑,就是不想用它来替代整体教学设计,更不想试图包揽语文课堂的全部,只是想在语文课堂里添加一些新的改革元素,通过一点一点切实的、具体而微的改变,来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黄伟.教学解读与阅读能力发展层级简论[J].学语文,2019(1):4-8.
(责任编辑:周彩珍 助理编辑:蒋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