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2020-07-27 15:46叶敏君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82期
关键词:创新路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

叶敏君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乎处于成长期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发展建立。小学生的年龄和阅历决定了他们的社会经验,作为一校之长,面对独立意识和是非意识不足的小学生,需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以适应我国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从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和现实学习、生活环境着手,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策略,供同行们参考与讨论。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路径

人体的健康主要包括心理层面和生理层面两方面,而随着生活质量提升和生活压力增大,心理层面的健康日益受到关注,日益频发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征,心理层面“断乳期”的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提升和依赖他人的矛盾关系中,心理状态和情绪起伏较大,不同成长环境的学生们性格迥异、心理素质不一,学校的管理者应当加强多方沟通,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一)心理承受力差

处于成长阶段的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人生阅历不足,心理承受力较差,容易滋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因逐渐脱离家人的庇护,而在学校环境与他人交往的实践中,往往会因与他人价值观念不一致,性格态度差异等出现心理问题,情绪过激的学生还会有不理智的行为发生,心理上的承受力不足,情绪上严重缺乏稳定性,自我控制力不足,影响与他人正常交往和正常学习活动。

(二)心理压力过大

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必然转换为家长们对学生自幼精心栽培与培养,但畸形的教育理念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品质建设和个性培养等,往往以严格的态度和无休止的课后课程试图激发学生们潜力,导致学生自幼承受过大的心理压力。小学生自我调节和缓解情绪的能力不足,必然会形成情绪暴躁、沉闷不言的心理状态,转换成严重的心理阻碍。

(三)原生家庭影响

大多学生都承载着来自家庭的期望与希望,处于温室中的学生对挫折和困难的认知和经历不足,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容易产生自负、自私的品行,影响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呈现家长与学生不同的相处状态,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与关系会导致他们心理素质较差,对个人性格和心理状态产生终身影响。

(四)自我意识过剩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是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学生备受宠爱,缺乏挫折教育,过分放大自我存在,过分以自我的认知干涉外界,影响对自我的正确认知。自我意识过剩导致暴躁的品性,要求其他人跟随自己的思路并满足自己的需求,或导致孤僻的性格,不愿倾诉和沟通,疏于表达和交流,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反社会人格。

二、加强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

学校的管理思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们的行为,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认为,人们的行为习惯与思考方式会潜移默化的受到自己崇拜和信任人的影响,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年幼的小学生的向师性特征明显,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日常表现。学校树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指向标,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和组织者,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融合心理健康知识教学,能让学生在不同的课堂中表达个人真情实感,流露真实想法。语文课堂中以文章中的人物展开人文教育和心理教育,在活跃且生动的语文课堂中渗透正确的心理导向,数学课堂中以层层叠进的数学问题培育学生克艰心理,缓解学生们的畏难情绪,以适当的挫折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科教学课堂中教师预留两分钟进行课堂巩固,并提供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实现师生心理上的互动,在教师正确的心理诱导下能产生心理上的成就感与自信心,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教师积极渗透乐观、向上的价值理念,在教学互动中传递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二)构建融入式积极心理健康活动体系

小学阶段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们学会为人处世之道,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活动体系。年幼的小学生活泼好动、精力旺盛,心理健康活动的建设需要基于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实现合理设计和精心组织。学校定期开展与学生身心健康相关的活动,缓解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借助体验式心理健康活动实现与学生共情,以正确的导向推动学生健康发展。例如,学校定期组织学生们观看心理教育主题电影,以《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可缓解学生自卑自负的心理状态,以《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余晖时》可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意识,以《功夫熊猫》《远大前程》可让学生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借助积极的心理健康活动,有目的地将学生们带入到情境中,解决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以融入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现小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

(三)发挥家长的心理疏导作用

学校是学生和家长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也是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场所。父母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引导者,其不妥的表现会对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隐患。部分家长采用相对极端的“宠溺式”教育、“冷模式”教育、“鞭挞式”教育对待学生,导致他们的心理愈发“病态”,严重忽略了幼小的内心世界。基于此,加强家校联系以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和框架,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例如,当下大部分小学生家长是80后和90后,初为人父、人母,对合格的父母和合格的家庭教育缺乏认知,学校要定期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家长座谈会,针对家长们的疑惑和学生的表现进行面对面沟通,将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扼杀于摇篮,杜绝传统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育儿弊端,发挥家长的心理疏导价值,端正学生们的心理态度。

(四)校园环境中渗透心理因素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可以開口说话。”为此,足以得知校园环境建设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教育的最高层次是润物细无声,而不是机械式的强制灌输。可见,需要重视校园环境这一“无声教师”的价值体现,让学生身处温馨的校园环境产生幸福感与归属感,怀揣对生活的希望、对未来的憧憬,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爱。人与环境都是学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生态化”的校园环境,形成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能实现环境的积极导向价值。例如,在文化长廊中张贴正面导向的艺术作品,在绿化带种植令人赏心悦目的花草,以静态校园文化环境和动态校园文化环境相融合,形成校园内和谐的群体心理氛围,引导学生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探索发现,感受美好,心中埋下爱的种子。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是学校应关注的重点问题。关注小学生心理状况,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完善学生的人格,是适应素质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又是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选择。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健康文化的建设者、课程规划的领导者,需要从思想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方能更好地因生施策、治校育人。

参考文献:

[1]梁超,常若松.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教育科学,2020(3).

[2]陈炜,金其先.探索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实践新模式[J].新教师, 2020(4).

[3]边昊天.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1).

猜你喜欢
创新路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