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莹
摘 要: 人间环境学府,是日本九州大学学科重组后,为培养跨学科教育研究,整合多学科而设立的研究生培养机构。本研究以九州大学人间环境学府为例,追溯历史沿革,分析学科重组的内外动因和现今专业分布情况,从教研组织结构入手,阐述人间环境学府的组织框架。对人间环境学府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研究室制度与文化、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学科教育模式的本质特征。从调整学科布局到优化课程体系,到引进研究室制度,提出符合我国风景园林学科教育的发展建议,以实现教育理论与实务的更好结合。
关键词: 人间环境学府 学科重组 跨学科教育
1.缘起——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的号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等九个坚持[1](82-84),可见教育事业仍是我国谋求发展的重头戏,教育改革方兴未艾且势在必行,更应当立足国情发展教育。我国风景园林教育模式当前面临课程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2](118-119)等局面,如何制訂一个符合风景园林专业内涵和行业需求并且能够发挥各高校原有教育资源的培养计划,是处于转型期的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事业必须克服的重大难题。
日本九州大学创办于1903年,是日本西部地区一所学科齐全的研究型国立综合大学。1911年九州大学被日本政府单独设立为“九州帝国大学”,正式成为继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建立后日本七所帝国大学之一[3](75-85)。为解决人类与环境日益复杂化的社会问题,人间环境学府应运而生,主要特色是从新的角度创造和发展人类科学领域,实行跨学科的教育研究[4](121-123),对比我国风景园林学院,最大的特点是实行交叉教育研究、探讨学科间的系统性及延展空间。在我国风景园林学科教育模式面临转型期的背景下,研究借鉴日本九州大学人间环境学府的教育模式对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2.追溯——人间环境学府教研组织结构历经转型“蜕变”
九州大学共设置12个学部(负责本科教育),大学院(相当于研究生院)共设置22个研究科(负责研究生教育)[5](82-90)。九州大学人间环境学府致力于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关问题,在历史进展中经历种种变革,才呈现出当前的体系状态,如图1所示。
2.1变“单一组织机构”为“文理融合型组织机构”。
1995年,九州大学被要求改革成国内外研究据点大学,其政策方针被汇总纳入《九州大学大纲案(1995年3月)》中,在该方针的指导下,人间环境学研究科构想研究委员会正式成立。1998年,委员会的组织机构经优化,新增了人间环境学研究生院,该研究生院依托于教育学部、工程学部、建筑学部、健康学科与人文学科,开创了日本文理融合型的新型组织先例[6](22-25+79)。该研究生院在专业划分上,继承、深化了传统学科专业,跨学科指派不同领域的教师创建和发展新的延伸学科专业,形成了“2—3”学科专业格局,即由城市共生设计专业和人类共生系统专业构成的2个基础专业,以及由行动系统专业、社会系统专业、空间系统专业构成的3个发展专业,该格局基本奠定了当前学科配置的基础。
2.2变“传统组织制度”为“学府·研究院制组织制度”。
2000年,九州大学应对国家文部省颁布的《日本大学设置基准》政策要求,对学校内部教育和研究组织进行更系统、更彻底的改革。在研究生院中引进了学府·研究院制组织制度,将现有的研究生院研究科重组为研究领域的研究院和教育编制领域的学府组织机构[7](39-42),人间环境学研究生院研究科按要求被重组为人间环境学研究院和人间环境学府。随后(2005年),在人间环境学府的人类共存系统专业中,成立了一个以培养临床心理学领域的临床心理学家为目标的“实用临床心理学专业”,是日本第一个临床心理领域的专业学位。另外,发达的社会系统专业将社会学课程移至人类共生系统专业,重新编制为针对教育的教育系统专业,与此同时,在人类共生系统专业,心理临床课程被重组为“临床心理学指导和研究课程”。至此,构成人间环境学研究生院的五类基础专业正式扩展为六个,研究生院的组织结构更具实体化。
2.3变课程体系的“初步探索”为“日渐完善”。
随后几年,九州大学人间环境学府对各个专业进行了细化设置。如2007年,在人间环境学府的教育系统专业中,新设了以语言文化研究院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还成立了学府内部的共同计划“国际社会开发计划”。2008年,在城市共生设计专业和空间系统专业中,作为二十一世纪COE计划“循环型住宅(生活)空间系统的构建”(2003年—2007年)的突破口,最终建立了跨越两个专业的博士课程——“可持续城市建筑系统课程”,并将城市共生设计专业与空间系统专业两个传统课程重组为“空间系统课程”[8](90-92)。2009年九州大学通过了全球化中心发展项目(国际化据点整备事业),开启了创建国际化基地的全面努力。为响应号召,人间环境学府于次年建立了“持续城市建筑系统国际课程”,综合支援海外留学生前往日本留学,形成国际化教育研究据点。
纵观人间环境学府的发展史,伴随时代发展带来的内外动因共同牵引学科整体发展方向。学科环境内,高等教育质量的可比性和技术人员资格的互换性催生教育体系的自我化与升级;学科环境外,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培养国际通用技术人才的需求促成了人间学府国际化教育目标的确立。九州大学人间环境学府的教研组织结构历经转型蜕变,实现了教育与研究功能的柔性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科对外的灵活适应性,而且有力地打破了学术壁垒,实现了跨学科发展,对我国风景园林学科改革与组织创新具有启发意义。
3.内核——人间环境学府教育模式四驱并进
3.1教育目标体系。
人间环境学府除了景观环境设计学外,还横向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建筑学等若干领域,六大专业细分为14个研究方向(如表1所示),意在现有多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多维共生的复杂立体结构——交叉式教育目标体系。学府从统一的角度处理人和环境两者的关系,保持各学科之间的有机结合,并专注于培养学生以下技能:严谨的专业知识和高度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一套平衡的价值观和对“人性”的敏感性;使用应用科学创建综合设计概念并以行动研究为中心的创造能力;分析、批判和创造性技能,可以灵活地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调查问题;应对各种复杂问题所需的应用技能;能够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及持有不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人合作等。人间环境学府以横向重组的方式建立一个跨部门教育机构,打破传统教育体系被细分、限制学科发展延展性等弊端,以更全面的视角支持新的跨学科领域,培养每个学生科学分析、准确理解并解决社会、教育、心理和空间环境等问题的能力。
3.2研究室制度与文化。
研究室是教学管理系统中的基本单位,运作上以教授为中心,集培养学生、科学研究于一体,有助于推进导师科研与教学工作顺利展开,起到对整个学科师资梯队合理搭配与高效合作的作用[9](321-322+333)。从师资配给上看,九州大学人间环境学府每个研究室的基本构成为:教师梯队由教授和副教授组成,学生队伍除了研究生、本科四年级生(含留学生)之外,视研究室具体情况另有助手、秘书、技术人员和研究员(含国际访问学者)作为补充,教学与研究并举,形成紧密结合的教研体系[10](24-28)。人间环境学府的研究室有自己的专属设施和资源,包括教授办公室、学生工作室、秘书办公室等。此外,还设有专业图书馆,提供学术期刊,毕业论文等借阅服务。各研究室有自己定期维护的研究室主页,开放提供研究室概况、学术会议、研究课题、对外交流、课余活动、科研情况等信息。各研究室会定期召开研究室学术研讨会,包括学生汇报、师生探讨、老师点评等互动,内容涉及研究课题的进展汇报,学术论文、研究活动的交流等内容,这种形式的研讨会达到了良好的“传帮带”效果[11](93-97)。
3.3课程体系。
九州大学规定,硕士研究生可在培养计划的范围内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搭配课程,毕业需修满8个学分的必修科目和22个学分的选修科目[12](45-46)。人间环境学府学位教育课程对构造原理、管理技术、环境文化论等方面进行综合教育研究,将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这三大板块。必修课是取得硕士学位的基础课程,由公共课和专业课组成,包含学术英语、时事政治、建筑史特论、人间环境学等必修课程,为九州大学人间环境学府课程体系提供坚实的支撑架构;选修课以特色课程为核心,借助院校在人文、科学、心理学等领域的资源,有六门直接课程和数十门间接课程可供选择。此外,学府鼓励学生参加导师实践项目,参与科研计划,为学生铺平校企专业实践的道路,以实践环节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引导学生遵循课程实践与基地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三跨”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满足指导性综合培养方案的要求。
3.4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九州大学人间环境学府拥有健全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平台,以建筑系为例,在一年一度的建筑学会全国大会发表和建筑学会九州支部的大会发表上,学生有机会和来自日本全国相关领域的教授和学生就研究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在国际交流上,人间环境学府建筑系已形成了成熟而稳定的国际学术交流体系。日本建筑学会九州支部自2007年开始就已经和大韩建筑学会釜山、蔚山、庆南支部签署了学术交流协定,持续实施国际研讨会、展览会、座谈会等学术交流项目。此外,与中国的交流合作日渐紧密,2019年九州大学已同我国同济大学相互签署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协议,成立了国际教育合作平台,建立了支持国际标准模型的教育认证系统,为超越国境的交流学习提供门户网站。
图3 日本建筑学会九州支部和大韩建筑学会签署学术交流协定
(图片来源:九州大学官方网站)
4.聚焦——人间环境学府教育模式特色凝练
4.1混合型的教学环境。
九州大学人间环境学府将空间系统专业学生与都市共生专业、人间共生专业、教育系统专业等专业的学生安排在同个Studio学习空间中,以开放的教学阶梯教室、教学作品展示长廊为教学场所将不同专业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交流学习,为跨界教学提供客观的物理环境条件,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跨界教学。同时,这种在物理空间上的联结被延展至课程内外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实现师资梯队、学生团体和课程设置的跨学科合作,以微观领域联合教学的方式创造了多专业混合的教学环境,突破了以往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加深了专业领域的内心广度与深度,强化了学术交流与合作。
4.2广泛型的研究课题。
无论是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任务,还是毕业时的论文要求,九州大学人间环境学府允许学生在所学专业的基础上,自主选择专业兴趣方向或导师研究课题的子方向,如城市建筑的灾害预测、防灾管理等相关内容教育研究,关于居住地再生和居住环境持续管理方法的研究,城市环境设计的心理学基础研究,社区育儿支援和老年福利的社会学研究,城市形态变化对比研究,等等。研究内容更多的是关注城市、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社会问题,研究课题广泛,更加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維能力。
4.3国际型的教育理论。
九州大学通过签定学校之间的互访协议,每年人间环境学府都会派遣一批留学生到不同国家交换访学。同时,凭借九州大学的国际声誉及人间环境学府在专业领域的口碑,每年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来到人间环境学府学习深造。众多国际学者在人间环境学府造访学习期间,通过“跨机构、跨领域、跨国际”的合作课题,将本国专业知识带给了所在研究室的日本学生,推及各专业之间科研协作力和影响力达到国际化水平,为九州大学人间环境学府高水平的教育理论和国际影响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4多元型的教育实践。
九州大学人间环境学府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形式为主,践行“学术前沿”“知识传授”与“专项能力培养”多元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一般需要与实地环境相结合进行的理论课程以外,还有一些专门开设的专业实践课程。这些实践课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与企业、政府、社区等合作,基于实际存在的地区社会问题开展建筑设计、管理技术、空间设计等领域的实习调查研究,借助“就职体验式”的方法达到实践训练的目的,多元并济地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5.启发——跨界·融合·创新多管齐下致力改革升级
拥有60余年历史的中国现代风景园林教育,当前正处于从学习西方教学方式向建立本土化教育模式的转型期,学科重整与升级、人才培养与塑造、师资完善与充实、研究实践与教学,无一不对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提出挑战。面对中日两国风景园林学科的起源、发展历程、侧重点不尽相同的局面,在立足本国教育国情的原则上,建议从跨界·交融·创新三个方面,吸收兼纳九州大学人间环境学府比较成熟而全面的教育模式,为追求质变的我国风景园林学科教育模式升级改革提供借鉴。
5.1跨界·调整学科布局,重视资师配备和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内涵不断丰富,学科知识体系愈加复杂,调整学科布局、提高学科发展质量是提升我国风景园林行业人才水平的必由之路。一要突破现有学科边界,重视学科的跨界交流,具体可通过跨院系、跨院校,甚至跨机构之间的合作,规避单个研究领域内的局限性和单一性问题,实现风景园林学科建设的资源共享;二要强调学科的实践价值,服务国家与社会战略的发展要求。风景园林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通过实践类学科引导,培养顺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三是重视国际化的发展战略,着力推及国际的合作与交流,以“内培外引、双向驱动”为原则,吸引全球的优秀教师、学生、访问学者,提高重点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度,形成高水平的学科循环发展模式。
5.2融合·优化课程体系,消除混合学科间的教学壁垒。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随着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培养的开展,构建具有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的学位课程体系迫在眉睫。课程设置既要注重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的理论能力,更要注重各学科的研究与实践能力。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刚刚起步,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现行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范围过大且内容笼统,不能准确地指导各类高校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因此,可参考九州大学人间环境学府严谨、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融合我国当前学分制的实施情况,求同存异照顾不同用人单位和企业的要求,在基础课程中强调宽广性和综合性,在专业课程中体现先进性和实用性,增加与风景园林领域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和最新成果相关的知识讲座或前沿性课程,构建以人类环境核心知识教学为主干,以风景园林专业特色内容为支撑的课程体系结构。
5.3创新·引入研究室制度,建立研教一体化平台。
我国部分高校风景园林学科在学院的标准框架下,积极探索“工作室”制度,相应地设置了教研室或教学科研团队,反映在形式上则已具备了一定的学科性、体系性。但在實践中,上述设置多是从教学出发的硬性“任务”安排,缺乏对整体研究方向和研究团队的实质性整合与创新性引导,学科研究团队的建设往往会出现体系不健全且师资过度集中于某一团队的情况,影响研教体系的均衡建设与学科方向的本质凝练。引入研究室制度,根据师资情况灵活新颖设置研教一体化的实体性学术平台,促进体系化研究与模块化教学的全面结合,将有利于改善现状。
风景园林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前沿交叉学科,是一个多层次、多领域的整体系统。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风景园林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仍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日两国在风景园林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学科性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以九州大学人间环境学府为鉴,从一级学科的教育建设角度入手,应对我国新时代的发展诉求与机遇,找准学科教育的新定位,推动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教育模式走向多元、走出特色,有助于中国风景园林行业的可持续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经纬,付佩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要素分析——基于习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讲话精神[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08).
[2]邬秀杰,周曦.大数据时代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实践探索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6(06).
[3]史媛媛.日本大学教养教育改革中的课程和组织——中日比较的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2015,42(03).
[4]刘爽.日本九州大学通识教育的改革实践和现状[J].亚太教育,2016(29).
[5]徐国兴,杨雯,谢安邦.研究生教育体系结构的中日比较及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03).
[6]王永哲.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学术化倾向及改革对策[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04).
[7]吉田香奈.共通教育実施組織代表者全国調査の概略―実施責任体制·カリキュラム·予算等の現状と課題[J].大学教育学会誌(34)-1,2012.
[8]倪琪,王玉.日本九州大学本科建筑学教育[J].城市建筑,2006(05).
[9]金煜,王刚,张智,司劝劝,马艳丽.风景园林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2).
[10]李树华,李玉红.日本LA教育体系与学会组织对我国LA教育与学会发展的启示[J].中国园林,2008(01).
[11]吴宏元,郑晓齐.日本九州大学新型的教育和研究组织结构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5(01).
[12]孙潭镇.日本高等学校情况和九州大学培养研究生的作法[J].高等农业教育,1985(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