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梅川镇文斗九年制学校 李燕青
当前语文教学阶段内,经典诵读教学模式已经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通过发挥经典诵读的教学意义,教师能够切实帮助学生完成语文知识储备,以及具备语文学科的素养。除此之外,经典文章所蕴含的文化精华也能够方向明确地针对学生的思想和性格进行熏陶,在教化学生心性的同时实现文化传承。因此,针对经典诵读的教学困境展开了解从而进行分析,寻求相匹配的举措并积极展开实践,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教学成果的保持,实现教学成效的提升。
尽管大部分小学都具备了开展经典诵读的教学条件,并将其列入语文学科的日常教学计划,但却在校内教学开展以及课堂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对其有所忽视,不能够为经典诵读教学预留充足的开展时间,导致学生陷入了因为诵读机会缺失而无法保障基础性诵读技巧具备的窘迫处境。部分存在相关教学需求以及具备诵读教学意识的教师,往往只能够在课堂教学任务预先达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剩余课堂教学时间锻炼学生诵读能力。经典诵读活动开展时间的匮乏,导致了诵读教学流于表面,难以发挥教学功效。
由于一部分教师被自身理念和惯性思维束缚了,盲目信任自身教学经验,而不采用甚至不了解科学的诵读教学理论,认为经典诵读的开展前提是学生已经充分理解了诵读文章内容和掌握了文章相关知识。参照此类教学思维完成经典诵读教学活动,会导致由于过分重视活动结果而难以体现诵读过程教学效果,学生作为诵读活动的主要开展对象,即便完全达到了教师设立的诵读目标,也无法使自身的兴趣在诵读过程中得到启发,从而使诵读活动开展效果大打折扣。
伴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部分教师已经对经典诵读的教学意义形成了客观了解,能够在教学实践内有意识地开展经典诵读,培育学生的能力素养。但由于教师群体教学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了一些教师受自身理解能力和教学视野束缚,无法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和理解经典诵读的内涵,从而把握教学精髓。经典诵读最恰当的开展模式是在日常教学中进行逐步渗透,引导学生养成诵读习惯,从而发挥教育优势,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早读作为一项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早上环境静谧,且学生注意力容易集中,记忆效果相较于其他时段更好的优势。在学生群体中会存在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规律,因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早读习惯,掌握早读的相关技巧,从而能够在不占据课程开展时间的情况下,实现对于早读学习阶段的充分利用,保障经典诵读教学开展具备更多时长,达成更高质量。
例如教师能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晨读活动,为学生预留每天早上7点到8点的时段进行古诗词朗诵。在朗诵内容的选择方面,教师可以充分结合语文学科教学计划,在对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期间,给学生布置《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的晨读任务,使学生在晨读中感受古诗意境,加深记忆理解。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内容大多处于入门程度,文言文在教材中出现的频率很低,即便其在教材某些片段中有所涉及,教师也大都为了便于课堂教学和学生阅读,将其转化为白话文的形式。所以学生在语文课学习过程中,难以具备达成文言文基础的条件,所掌握的通假字、句式等相关内容也屈指可数。为了加深学生的诵读语感,使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经典文章和诗词所蕴含的韵味与情感,教师就必须以增强学生知识积累为导向,通过创新诵读开展形式,提升学生对于诵读活动的参与兴趣,最终推动学生的文化水平提升。
针对教材内经典课文所描写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开展诵读,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也是教师提升经典诵读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的课文学习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了解原文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为学生设立类似于“闰土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的问题悬念,激发学生对于鲁迅先生其他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在诵读中完成故事悬念解答,实现经典诵读范围拓展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经典文章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华,以其为对象展开诵读能够有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保障文化传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经典诵读的教学意义形成充分重视,并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手法提升经典诵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整体提升,从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