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奕晨
Exploration on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ed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Talents Based o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Park
WU Yi-chen
【摘 要】高职院校产教园在产业持续转型升级的形势下,应加强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培养适应专业目标、岗位需求和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论文以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为例,分析现阶段产教园建设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核心竞争力、企业驱动力、产教融合合作机制、校企文化交融等应对策略。
【Abstract】Under the situation of continuou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e industry and education park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of both the school and the enterprise, so as to cultivate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that can meet the professional goals, post demand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aking the Suzhou Industrial Park Institute of Services Outsourc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fac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nd education park at the present stage, and discusses th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creat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with higher vo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driving force of enterprises,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ulture.
【關键词】高职院校;产教园;产教融合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dustry and education park;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0)05-0099-03
1 引言
随着各地区域经济持续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模式深度发展,其“产教园”在校企合作中正成为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引导着院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深度结合,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持续互融。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促进职业院校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增强实训内容、提高师资水平”,为调整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战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也为探索产教园合作实效和引企入校明确了目标。
2 高职院校产教园建设发展现状与特征
高职院校产教园是指“利用校区空间资源和区位优势,与政府、行业、企业在校内合作共建的产业教育园区”。受本科大学科技园的影响和启发,高职院校基于其办学性质,多以产教园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就江苏现有大学科技园来看,一类是本科高校大学科技园,起步早且层次高;另一类即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自2012年起全省已建或筹建20余所,其中6所为省级大学科技园。后者突破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推动区域产业发展,提供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这要求高职院校产教园具备兼顾教学与生产实训、应用技术开发与科研成果转化的运作特征。这一新型模式下,高职院校与企业更要深入探索协同育人系统的一致目标,并通过实践教学、技术创新、师资互动、文化融通促进校内外优势资源耦合。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以下简称“SISO”)校内产教融合平台“独墅湖创客汇”(以下简称“创客汇”)建立于2015年,占地7500m2,目前拥有入驻企业13家及员工600多人,涵盖信息技术、生物医疗、电子商务等与院校专业高度契合的新兴产业,2017年获首批江苏省众创空间。本文以创客汇为例,结合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地域、产业优势,深入探讨“产教园”推进引企入校、合作育人、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的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新型模式,以及当前高职院校产教园建设面临的主要难题,并结合产教园发展趋势和校企双方需求,分析校企在合作共赢基础上深化协同育人的应对策略。
3 当前产教园建设的四大主要难题
3.1 功能和产业定位缺乏明确落脚点
高职院校产教园的规划建设普遍缺乏清晰而明确的功能、产业定位和落脚点,实习实训中缺少对方向性和针对性的准确把控,导致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偏离区域产业发展实际需求。江苏高职院校产教园起步晚,存在产业结构同质,缺少分工协同,缺乏特色的问题。这些都不利于高职院校发挥自身专业特色为相关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培养人才,直接导致毕业生专业能力与企业生产一线、研发需求匹配度低。因此,明确建设功能和产业定位是决定引企入校合作系统性和特色化的关键因素。
3.2 校企间利益平衡缺失导致企业合作驱动力不足
产教园在实际运营中,容易忽视校企双方在运营目标和利益诉求方面的差异,导致合作中企业驱动力不高。在院校方面,为开展实践性教学,会连续占用实训工位及资源,影响企业追求利润的生产活动;在企业方面,面临生产经营周期短、风险大的困境,需承担提供岗位、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且教学时间长,学生习得技能后未必留在企业。校企双方差异明显,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不盈利的教学育人活动与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市场化运营间的矛盾。如何平衡企业在提供技能培训中的投入产出与院校保障实践教学效果间的矛盾,更需深层次融合和长效机制来保障,这是应对企业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的突破点。
3.3 合作项目层次浅未形成系统而成熟的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项目缺乏深度、稳定性低,多数产教园是由产教融合应运而生的产物,却未实现“产”与“教”的真正结合。高职院校对产教的理解尚停留在学校出学生,企业出项目,把学生套进项目中的阶段,这种衔接不当的硬性凑合只能产生粗浅的效果。此类合作方式使得多数院校仅把资源集中于企业接纳实习实训生数、毕业生数、承担教学时间等一系列浅显的可视化成果上。并且,校企双方无固定沟通机制,在课程、专业设置、实训场地、师资等教学资源上多以项目性合作或简捷化使用为主。由于缺乏成熟而系统的合作机制,无法实现实践教学与企业运营的紧密结合、实训标准与岗位技能标准的无缝对接,这是难以提高协同育人深度的重要原因。
3.4 校企间缺少文化交融与文化认同
院校在引入合作企业、规划合作项目时,往往未正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隔阂。作为根植于院校的创新模式,产教园不仅是资源集合体,更是文化融合体,必然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铆合,创造出新型校企合作文化。而职教文化和企业文化间的合理对接与相互渗透,是保證产教园各方效能充分显现、合作机制顺利运转的重要精神支撑。文化交融和职业认同不够充分,也是困扰“产”与“教”融合的重要因素。
4 深化产教园产教融合培养的应对策略
4.1 立足区域发展精准定位培养目标,提升核心竞争力
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明确产教园的功能、产业定位,避免行业专业的同质化,挖掘院校优势资源,形成专业与区域产业相融、行业特色明确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避免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吻合,专业无用武之地的困扰。这需要产教园依据区域经济转型方向改善目标定位,确立清晰的人才培养落脚点,打造自身行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具有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应积极争取行业企业产学研重大项目,提升产教园项目层次和科研成果含金量,形成品牌效应。此外,地区政府应发挥其引导作用,充分考量院校产教园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角色与责任,并将其纳入地方科技综合体规划,根据产业布局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指导产教园的服务定位与功能承载。创客汇针对苏州地区生物医药千家企业集聚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其生物医药企业在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尖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人才需求,结合学院生物医药特色专业发展,定岗培养分子生物学技术员、生物信息分析员、生物药物分析与检测技术员等方向性明确的岗位,并根据学生具体工作内容与其上下游产业,从DNA测序、基因工程菌的培养到目标蛋白的纯化及工艺放大、药物质量检测等方面进行拆解,形成了贴合区域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的特色培养方案。
因此,从明确的产业定位出发,精准定位培养目标,是打造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4.2 推广产教融合型企业与协同创新中心经验,提高合作内驱力
入驻产教园的企业,驱动力往往源于高职院校提供的人才储备、场地设施和政策优惠。而院校办学质量的提高需要企业长期稳定的紧密合作,以促进合作培养的深入化、合作课程的精品化和科研成果转化。校企联合打造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协同创新中心,是当前产教融合形势下,整合优势资源,平衡双方利益,将企业最新技术、创新理念引入品牌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校企双方应一起探究利益平衡点和激励点,以驱动产业和职业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为推动校企全面深度合作,《通知》中也提出要“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这要求校企合作双方平衡利益得失,避免短期用人以获取廉价劳动力、缺乏长期规划的项目,站在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长远角度,争取最大优势,形成优势互补。以创客汇为例,其中一家入驻企业与学院合作申报了全国第一个生物信息技术与应用专业,经过多年专业共建、师资互聘、实施现代学徒制等系统性实践探索,形成了生物医药人才培养和储备的新模板,并于2020年入选江苏省第一批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名单。同时,创客汇中还有多个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其中一家“高通量基因测序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获批省级高职院校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为校企共同参与基因组学、基因测序等研发服务和技术攻关提供有效平台。这为加强双方合作内驱力,加强企业与相关专业师生技术层面交流,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强化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树立了院校样本。
4.3 建立真实项目长效运作机制,有效提升合作项目深度
高职院校“产”与“教”的真正深度融合,应致力于打造教学与生产兼顾、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并重的培养格局,并建立真实项目长效运作机制。生产性实训仿真训练与真实产品生产实训系统,有利于形成“教学环境产业化、教师学生角色化、实训内容生产化、专业技能递进化、教学过程一体化”。创客汇每年针对重点专业进行真实项目实训,由企业员工全程指导,相关专业教研室教师全程参与,以保障实训教学适应企业岗位标准。
例如,连续4年安排电商专业学生整班参与为期2周的“双十一”顶岗实训,通过学习与考核,掌握业务流程与实战经验;安排会计、审计专业学生参与会计实训,在实账操作基础上,满足会计服务市场需求;安排网络专业学生参与综合布线实训,培养从事智能建筑网络、综合布线工程与管理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质。这类系统化的实操训练将真实职场搬进课堂,切实提高合作项目深度,全面提升学生岗位适应性、自主能动性与职业素养成熟度。
因此,为促进人才与产业的高度铆合,贴近社会和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真实项目训练机制,是应对合作项目缺乏深度、校企融合程度低的有效路径和办法。
4.4 促進校企文化交融,达成职业素养与技能的
双赢
产教园文化交融可分为内在交融和外在激励两方面。从内在层面看,产教园可面向院校师生、企业员工定期开设技术知识、行业发展、职业规划等讲座、论坛,辅以创新创业大赛、校企运动会、夏令营等活动,以推动文化交流和熏陶。从外在层面看,院校可联合入驻企业申请国家、省、市级研究中心,共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生产性实训场所,或由企业提供奖学金、助学金、设备捐赠,切实提高产教园企业内学生对所学专业、所在企业的文化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创客汇在文化建设上,依托其“思索讲坛”平台,每月安排企业高管面向师生开展与专业建设相契合的行业知识讲座;定期由“企业家俱乐部”为产教园企业作法律知识、企业管理等相关领域讲座,并于每年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推动教学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这在帮助学生了解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规划自身职业发展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加深了师生对行业前沿动态的认识。
因此,产教园建设应正视校企两种文化的固有差异,形成职业素养培养与技能教学并重的模式,促使企业文化中创新创业精神、现代职业价值观等优秀软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达成文化育人双赢。
【参考文献】
【1】国发〔2019〕4号.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
【2】刘桓,陈福明,程艳红.基于产教园的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机制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5):51-56+61.
【3】王万川,武智,邓光.产教融合视域下江苏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发展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9(02):53-57.
【4】黄德桥,杜文静.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2):88-92.
【5】刘江,裴智民.高职院校“内园外站”合作育人平台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82-87.
【6】邓志良,张春平,黄天民,等.职业教育“园校企”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9):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