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玉华
摘 要:可见性学习就是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可视资源进行学习的手段,乡音是语文教学中独特的可见性资源。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心智特点,结合学科实际,善于使用乡音这一独特的可见性学习资源,提升学习效益。
关键词:可见性学习;初中语文;乡音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992-7711(2020)11-044-1
可见性学习就是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可视资源进行学习的手段,乡音则是语文教学中独特的可见性资源。语言运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更是学生基础阶段——初中语文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普通话是语文教学的标准用语,但并不是唯一用语。在中国,语文教学还存在着另一种语言,这就叫做乡音,也有人称为方言,常用于口语交际,即日常对话,也就是课堂教学的可见性日常问答。
以乡音问答,特别是熟悉、亲切的本土乡音问答,更能拉近教者与受教者的距离。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门外戏”就可以表达为吴语中的“白相”,展现吴语特色,贴近生活用语。这种俗语俚语的加入,使得文章,特别是晦涩的古文简单自然、通俗易懂、幽默生动,对调动初涉古文的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乡音的辅助教学作用并非局限于口头。以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不少课文都有乡音的痕迹。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孔乙己》等作品均融入了绍兴人民生活中的口语,用语贴近人物身份、特点且具有浓郁的绍兴地方色彩。再如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就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具有陕北地区独特的奔放热烈与苍劲质朴之感;九年级下册第八课刘绍棠的《蒲柳人家》运用民间口语和俗语,语言活泼灵动,富有动感;遣词造句文白相间,幽默诙谐,充满乡土气息,具有浓重的民族特色;且讲究押韵和对偶,节奏鲜明,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说唱艺术——评书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乡音,代表着自身独特的乡音文化、乡土情怀,因而成为初中语文书面教材中不可缺少且独具特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还可接触到另一些善用地方乡音的作家,如老舍先生,他的小说《骆驼祥子》语言简单朴实、自然利落,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俗白相间的北京话真实再现当年北京人儿的模样,渗透着浓浓的北京风味;汪曾祺先生也是有名的语言大家,其作品《昆明的雨》入选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其余如《受戒》《高邮的鸭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原因之一就是汪老充分利用扬州民间生活语言,平淡朴实、随性而为,又不显得粗俗、浅薄,其中反复出现的口语、地方说法、歌谣等更令文章处处洋溢着一股纯正的“高邮味儿”、“中国味儿”。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半生漂泊,雨打归舟,落叶归根。身份可改,地位可变,可这乡音却让人难以割舍,让人魂牵梦绕。古人早已在诗句中向我们证明乡音不仅仅是我们的交际工具,更是本土人民情感连接的纽带,扯不断,割不断。离家多年的人儿,一旦被熟悉的乡音触动,再坚硬的心也会化作一湖春水,泛起点点涟漪。但语言的魅力又何止于此?
以七年级下册的一份阅读文章——《孤独的老乡》为例,当我读到那个多年在天安门执著找老乡却被怀疑是不法分子的年轻打工者小吴时,心脏陡然加速跳动;当小吴找到自己家乡邻县的“老乡”却固执于“只是邻县不是同一地”的坚定想法而叹息时,一些心疼蔓延上心头;当小吴终于凭借“家乡话”找到他严格定义的同一县的真正老乡时,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我的鼻头酸涩,眼里涌动一股热流;当“老乡”甩开小吴的手残忍否认时,我终于明白现实的物是人非。我的情感翻涌着,却无法抬头正视学生异样的眼光,他们的经历太少,我只能一遍又一遍用语文最简单却也最真实的教学方法——朗读,把我的感情宣泄出来,把我的感情用朗读告诉学生,然后再让学生一遍又一遍读着同一段落。我听到,有的孩子声音有些哽咽;我看到,有的孩子脸上嘴角上扬转而又眉头紧锁、眼角低垂……语言无须过多解读,一句乡音便已道尽一切欣喜与悲伤。
时代的快速发展逼迫乡音迅速消散,普通话的推广淹没了乡村百姓的声音,因此,加强乡音在语文课程的地位,尤其是加强在初中语文教学上的辅助教学势在必行。但这并不与普通话教学相悖,反而相辅相成、相映生辉——一方面保护、传承乡音文化,另一方面从语言角度感受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一个人既会说普通话,又会说家乡话,这并不矛盾;一个人既胸怀大国,又兼容小家,这更是难得。乡村的课堂可以加入乡音,也应当加入乡音,这是城市学生从未经历的,也是从未拥有过的幸福。城市与乡村,二者的天然属性就有不同,城市教育不适合乡村,乡村教育也不能完全地复制城市教育。
月是故乡明,情是故乡深。乡音,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难以磨灭的身份和记忆标志。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趣味盎然的乡音故事、浓郁亲切的风土人情、优美繁复的乐舞戏曲、精致朴实的服饰手工,以及其召唤回归“慢生活”的心灵节奏,仿佛巨大的磁铁一般,不断地吸引怀有乡村憧憬与理想的、懂乡音、知乡情的人回归。乡音,是语文课程的辅助用语、国人真正的母语。懂乡音、寄乡愁、感乡情,无论已走多远,无论身在何方,不忘乡音,即能不忘爱乡、爱国之初心!不负故乡之托!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心智特点,结合学科实际,善于使用乡音这一独特的可见性学习资源,提升学习效益。
(作者单位:如皋市搬经镇常青初级中学,江苏 如皋226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