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摘 要:勤劳朴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小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中,教师要以“爱劳动、爱创造、爱生活”为主线,形成劳动教育的科学梯度,从意识上强化,从行为上引导,从精神上激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教育活动,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纠正学生对待劳动的消极态度,认识到劳动与生活、劳动与成长、劳动与创造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优秀品质,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改造成全新的自我。
关键词:小学德育;劳动意识;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1-041-1
在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非常必要,尤其是在劳动意识的培养中,要树立“劳动教育从娃娃抓起”的引导理念,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端正态度、培养劳动的能力,在劳动中学习知识,将知识融入劳动,做到以劳促德。以下笔者结合实际学情教情,谈谈如何在活动中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
一、关注日常生活,让学生增强劳动意识
在小学生劳动意识的强化教育中,空洞的理论灌输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易产生抵触,所以,教师要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做到“教而无痕”。
如在劳动主题的班会中,教师先用谜底为“手”的谜语引发学生关注,学生猜出后,教师顺势启发:“你的手能干什么?”学生们讨论后,列举了用手完成的各种事情。这时,学生已沉浸在劳动教育情境中,教师趁机深化主题:“手是用来劳动的,劳动创造了美好生活,父母辛勤劳动,我们才能衣食无忧,同学们虽年纪小,但也能做力所能及的劳动,谁来说说你做过哪些劳动?”环环相扣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主动反思在生活中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情况,这些是学生平时很少思考的。通过日常式的劳动意识渗透,让学生主动思考劳动和自身的关系,从而培养基本的劳动意识。
二、寻找劳动契机,让学生获得劳动喜悦
劳动意识的培养不能止步于“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有了认识,更要有行动,这样才能建立起理论与实践间的有机联系。教师要从学生的“身边事”中寻找教育契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劳动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如班级“改造计划”中,教师和学生一起观察教室环境,看看教室在卫生和环境创设方面有哪些问题。经过观察,学生发现地面有纸屑,窗台有灰尘……学生主动发现教室的环境问题,也就找到了活动开展的突破口。“改造计划”和通常的大扫除不同,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能激发学生主动发现、主动劳动的积极性,在收获中体会成就感。改造教室活动还能从“美化教室”入手,如在教室内养护绿植。通过小组合作,为盆栽浇水、施肥等。这些养护劳动能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乐趣,品味劳动成果带来的喜悦,以此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在劳动过程中,还要充分调动学生钻研的积极性,征集“小妙招”,如怎样擦玻璃可以不留水渍等,让学生感受到能劳动不代表会劳动,要想成为劳动“能手”,需要生活经验与知识相结合,真正做到创造性劳动。
三、发挥榜样力量,让学生体验劳动价值
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讲故事”是学生喜爱的形式,讲故事、听故事、说故事,在故事中感悟道理、受到启发,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留心收集一些关于劳动教育方面的小故事,这样才能在故事教育中信手拈来,让劳动意识的培养更具趣味性。
如孩子们都熟悉的快餐品牌麦当劳,它的创始人克洛克年轻时在快餐店打工,他的工作就是擦桌子,他认为这样的工作实在没有挑战性,于是就辞工回家了。父亲知道后让他把自己的桌子擦干净,克罗克草草擦拭后,父亲用白毛巾重新擦了一遍,毛巾立刻变脏了。这时候父亲反问他,连最简单的擦桌子都做不好,还谈什么做大事业呢?克洛克深受触动,从此后他踏踏实实做事,很快获得了老板的信任和赏识,而他也接手了快餐店继续创业,成为全球快餐品牌的麦当劳的创始人。这个故事告诉能够让学生懂得,看似普通的劳动其实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让学生在故事中向榜样学习,从中领悟关于劳动的朴素道理:只有踏踏实实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创造奇迹。
四、明确行动要求,让学生形成劳动习惯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劳动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做好身边小事,争做劳动能手”的行动书,用“拍手歌”的形式明确各项任务要求,这样易于学生理解和操作,还能形成激励作用,让学生的劳动意识转化为劳动行为,进而养成热爱劳动、主动劳动的好习惯。
“行动书”中包含了值日、管理劳动工具等涉及学生切身实际的劳动内容,将劳动任务进行细化,有利于学生照章执行。在“行动书”的要求和鼓舞下,学生会快速行动起来,见行动、见成效,以此形成长期稳定的劳动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增强和完善。
五、注重家校合作,让学生感到劳动光荣
在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中,一定要建立起“家校合作、共同培育”的新模式,做到家庭学校一律对待,这样才能将劳动意识的培养贯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避免出现“为作秀而劳动”的现象。要想更好地进行家校合作,首先需要家庭正确认识“劳动”的必要与价值,在观念上達成教育的一致性;其次需要采取合适且有效的方式;再次,还需要行动后的反馈与小结。
劳动创造幸福,劳动改变生活。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劳动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重要内容,爱劳动、会劳动、勤劳动,能够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发展观。教师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感悟生活、感悟成长,懂得劳动的不易,珍惜劳动成果,在劳动中发展学生的社会性和实践能力,在学生心中播撒劳动的种子,在劳动中成长,在劳动中创造,在劳动中收获。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江苏 南京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