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价值的农业大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路径研究

2020-07-24 08:46鲁可荣徐建丽
贵州民族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泗县贫困村攻坚

鲁可荣 徐建丽

(1. 浙江农林大学 文法学院,浙江·杭州 311300;2.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 321007)

一、研究缘起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1]。因此,如何巩固脱贫成果以及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成为近期政府、社会及学界普遍关注的焦点。李小云认为,脱贫摘帽后需要加大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扶贫开发与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以及发育新的综合性贫困治理机制和贫困治理结构[2]。左停等提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一方面需要着眼于脱贫攻坚政策措施的延续巩固脱贫成果;另一方面要立足脱贫攻坚的坚实基础,积极促进乡村经济的“质性”转化和发展实现乡村振兴[3]。翟军亮等认为,要通过以公共价值为目标实现对多元价值的整合、以平台构建为支持促进多元主体协同、以公共能力建设为条件支撑多元行为逻辑整合,从而推动农村贫困治理范式转型和产业精准扶贫目标实现[4]。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战略不断推进,一些欠发达传统农业地区通过整合乡村资源和合理挖掘利用乡村价值,开展农村贫困有效治理,越来越多的贫困村实现脱贫目标,其后发发展优势和内生动力不断显现,同时也有效地补齐了农村发展短板,为从精准扶贫迈向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为了探索分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可能路径,课题组基于2019年9月—10月对安徽农业大县——泗县农村贫困治理实践的实地调查,系统梳理分析泗县立足农村贫困特点和致贫原因,以脱贫攻坚统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挖掘利用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实现农村贫困有效治理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探索地提出通过乡村价值再造以及内生动力培育,促进农业大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基本路径。

二、泗县农业农村发展概况、贫困特点及致贫原因

(一) 泗县农业农村发展概况

泗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辖15个乡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全县户籍人口96.1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82万人,农村人口75.29万人。县域总面积1856 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近200万亩,林地面积59.6万亩,可养水面6.45万亩。泗县地处淮北平原东部,一直是宿州市和安徽省的农业大县,已经形成了粮、棉、蔬、林、果、畜等六大农业产业。1982年即成为全国138个农业翻番县之一,被确定为国家优质小麦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花基地县和安徽省蚕桑生产基地县[6]。拥有“中国山芋之乡”“中国金丝绞瓜之乡”“安徽省畜牧生产十强县”等美誉。

(二) 泗县贫困特点及致贫原因

泗县共有168个行政村、1796个自然庄,大多数行政村都有10个以上自然庄(村民小组),人口多在5000人以上。2012年泗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6.54万人,贫困发生率为9.07%。该县贫困特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贫困村量多、面广、点散。全县有65个贫困村,占全部行政村的38.7%,分散于各乡镇。其中,黑塔镇有7个贫困村,草沟镇、丁湖镇、屏山镇各有6个贫困村,瓦坊乡、山头镇各有5个贫困村,占贫困村总数的53.8%。最少的泗城镇、开发区、草庙镇也各有1个贫困村。其次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缺少发展后劲,传统农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长期以来,泗县农村集体经济由于缺少积累一直难以有效发展。尤其是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后,村级集体经济更加薄弱,村庄缺少发展后劲。近年来,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进城务工,农业从业者老龄化严重,仍然以传统种植和养殖为主,农民增收困难。最后是贫困村区位偏远,基本上都是与外省或本省邻县交界,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交通不便,基本公共服务缺失。近年来,泗县大概有30万农村劳动力外出到周边的合肥、南京、上海等大城市打工,形成了越来越多的空心村,村庄发展失去内生动力。

泗县农村贫困主要是由于发展型相对贫困和能力型相对贫困交织致贫,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地处省际边界和市际边界,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发展型相对贫困。长期以来,由于泗县处于省际和市际交界处而成为偏远县城,上级政府的一些政策与资金难以有效惠及,导致县域交通十分闭塞,农村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更为落后,传统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难以有效增长。再加上部分农村人口受自身因素和社会条件的限制,没有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从而导致其处于发展型相对贫困状态。例如,1990年泗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29.3元,比安徽省少109.86元。2012年泗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552元,比安徽省少609元,比宿州市少83元。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医疗卫生以及劳动技能培训等公共服务落后,导致部分农村人口能力型贫困。长期以来,泗县农村饮食多为高盐、高糖、高油食物,村民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较为普遍。调查发现,2014年至2018年泗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最主要的致贫原因为因病、因残,其次是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等。由于泗县农田水利、交通、饮水等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体力劳动繁重,环境卫生状况差,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欠缺,导致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状况普遍不佳,小病不能及时就医,久拖不愈成大病,再加上外出务工致残等,导致主要劳动力丧失劳动能力而致贫,或者家庭成员因大病就医需要负担高额的医疗费而致贫。

三、泗县农村贫困治理的实践创新及经验

(一) 泗县农村贫困治理的主要实践创新

自2012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来,泗县围绕高质量脱贫摘帽与高水平同步小康的目标任务,立足农业农村发展现状、贫困特点及致贫原因,探索性地开展农村贫困有效治理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创新。

第一,坚持“三精准”标准,精准开展农村贫困治理。一是精准化识别,明确扶贫对象。针对贫困户和贫困村实际状况,围绕精准扶贫目标,着力抓好基础信息精准和到村到户措施精准,先后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重点户全覆盖排查,确保“零漏评、零错退”。同时,充分整合各级政府部门的扶贫多维度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和共享,加强对贫困户家庭收入、看病就医、残疾补贴等情况监测,实现扶贫数据的实时观测、分析和对比,降低贫困户致贫、返贫现象的发生。二是精细化施策,发挥政策效应。对照“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从贫困户和贫困村两个层面精准实施相关扶贫政策。同时,建立项目资金政策快速精准落地的“直通车”机制,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项目库建设,推动资金、项目、政策精准落到村到户到人,确保项目落地精准。三是精确化分工,落实扶贫责任。明确党政一把手切实担负起脱贫攻坚主体责任,构建上下联动抓脱贫责任机制。“十大扶贫工程”牵头部门各负其责而且协调联动,统筹解决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安全饮水、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等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做好驻村帮扶干部“选、育、管、用”各项工作,压实扶贫责任,推动帮扶干部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帮扶工作。

第二,有效实施住房、教育、医疗“三保障”扶贫,满足贫困人群及弱势群体的基本社会保障。一是有效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棚户区改造,高质量实现贫困群体住有所居。同时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采取集中安置方式妥善解决搬迁户的后续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等问题,拓宽增收渠道,确保搬得出、住得稳、能脱贫。二是多举措实施教育扶贫,高质量促进贫困学生学有所教。强化义务教育联保联控责任,完善教师联系贫困家庭在校学生制度,落实精准帮扶措施。同时,实施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落实雨露计划补助政策以及高等教育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等,确保贫困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三是全面实施健康扶贫,高质量促使贫困人口病有所医和综合保障。全面落实健康扶贫“三个一批”行动计划,把重病重残贫困人口作为健康扶贫的重中之重,整合多部门力量,形成联动帮扶机制。为贫困人口代缴家庭医生签约费用,专家服务团队进村入户为贫困群众提供健康指导、疾病咨询、预约挂号、上门随访等服务。同时还出台非贫困人口医疗补充保险政策,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切实拔除因病致贫的最大“穷根”。四是统筹推进低保线、扶贫线“两线合一”的综合保障。坚持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相结合,实施乡镇养老、残疾人托养、医疗服务“三合一”和村级五保户集中供养、残疾人托养、养老、医疗、农村老年房“五合一”,通过构建乡镇村养老体系,切实解决农村贫困群众居家养老问题。

第三,强化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创业扶贫联动,提升脱贫攻坚与乡村发展的产业基础。一是立足多功能性农业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作为传统农业大县,泗县拥有丰富多样的农业资源,但是长期以传统种植养殖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自2014年以来,结合脱贫攻坚目标,通过挖掘和利用农业多功能,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小农户(尤其是贫困户) 与现代农业和市场有机衔接,有效促进贫困户增收。目前,全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实施“百果园、花世界、绿泗州”工程,发展经果林产业。每个贫困村都因地制宜地,建立特色产业扶贫基地,同时促进农村居民发展新型庭院经济,有效增加收入。通过“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村电子商务+定制种养+终端销售”带动贫困村产业扶贫,促进贫困户增收以及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二是依托充足的农村劳动力资源,精准推进就业创业扶贫。抓住国家级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建设机遇,依托药物布鞋生产基地、轻纺服装加工基地等,实施“农民工回归工程”,引导手工纳鞋底、服装加工、饭盒制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布局,带动贫困劳动力居家就业。通过开设创业培训班培养创业带头人领办经济实体,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建立健全“1+10+16”就业联动机制,把全县贫困人口就业任务分解到10个县直部门,并落实到每个乡(镇) 村通过开发公益岗位,进一步帮助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贫困人口实现就业。

第四,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基本村容村貌协同建设,着力补齐脱贫攻坚和农村发展短板,有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一是通过加强和改善农村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有效促进城乡之间的生产生活要素融通。泗县利用作为全国和安徽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项目政策,全面提升和完善县域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建设,实现进村组通公路、进户路硬化。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实现村组集中供水、贫困村和贫困户全部通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全面达到农村安全饮用水标准。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的同时,继续开展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等,有效增强了农村安全用电和信息化保障水平。二是改善和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条件,有效满足村民生活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加强乡镇、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农民文化广场建设,满足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中小学校舍,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加强乡镇残疾人之家、村(社区)残疾人工作站、乡镇卫生院以及村卫生室等,改善提升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三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乡村生态宜居。主要措施是:开展对农药、化肥、畜禽养殖污染和农产品加工废水等农业生产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安全饮水水源地的环境治理,有效改变原来脏乱差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

第五,搭建多种载体和平台,培育文明乡风,激发脱贫攻坚和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一是通过多种形式有效开展扶贫扶志活动。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道德大讲堂”“农民夜校”等宣传平台,开辟学习专题专栏,营造浓厚氛围,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大力弘扬孝道文化,积极推动“孝道扶贫”实践探索,有效解决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最美泗州人”等系列评选,推动移风易俗,营造勤劳致富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贫困户脱贫意愿。二是积极调动和汇聚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扶贫。深入推进“百企帮百村”“百企帮千户”以及社会扶贫日认领认捐等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捐助捐赠帮扶贫困户。完善村级爱心超市建设,引导和激发贫困群众参与村里的各项劳动及活动获得积分兑换所需物品,促使“爱心超市”成为社会扶贫的中转站、贫困户的加油站、群众就业创业的引导站。三是探索“法治+德治”“法治+自治”“法治+综治”扶贫新模式,促进扶贫治理实效。健全“5+1+1+X”(公检法司信+职能部门+属地部门+涉及部门) 联合办理机制,切实化解信访矛盾,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有效治理。

(二) 泗县农村贫困治理经验:立足乡村价值开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统筹融合

汪三贵等认为,要在深刻理解和把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内涵的基础上,实现二者在重点目标、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成效认定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有机衔接[7]。泗县正是充分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精神,以脱贫攻坚统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一系列农村贫困治理实践,有效地促进了高质量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融合。

加强党对农村贫困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以红色引擎抓党建促扶贫,有序推进“争创五面红旗、实施五牌联动、助推脱贫攻坚、引领乡村振兴”工程,着力打造高质量脱贫攻坚的领导组织体系。实施促进贫困人口的就业、创业和兜底“三大工程”,同时激发资源扶贫、金融扶贫和社会扶贫“三大活力”,通过加强基本就业技能培训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四基建设”,持续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也有效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尊重乡村发展规律,挖掘利用乡村价值,有效地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以及乡村振兴新形势需要,传统乡村所具有“道法自然”的农业生产价值、“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村落共同体的生活价值以及文化传承与教化价值等综合多元性价值愈发凸显[8]。泗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具有较好的农业农村发展的资源潜力。针对贫困村和贫困人群所面临的发展型贫困和能力型贫困交织困境,泗县通过挖掘和利用乡村价值,因地制宜地将脱贫攻坚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融合,加快推进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有效促进城乡要素融通,提升基层基本公共服务配置水平,着力改善乡村村容村貌,有效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和改善村民生活质量,补齐脱贫攻坚与农村发展短板,推进乡村生态宜居。通过挖掘利用农业多功能价值,加大三产有机融合的产业扶贫力度。精准推进就业扶贫和创业扶贫,全面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质量和稳定收入,有效促进贫困村产业发展与村民增收。同时,通过有效形式深入实施扶贫扶志工程,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宣传平台,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通过弘扬乡村孝道文化和勤劳致富文化,发挥红白理事会、乡贤五老的“德治”作用,探索通过移风易俗、文明乡风的文化扶贫创新实践,培育高质量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及乡村文化振兴。

强化上下联动扶贫扶志,激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贫困治理,培育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组织人才力量。一方面,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同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有机结合,培育和强化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扶贫志气、信心和内生动力,提升干部队伍的能力和作风建设,有效地坚定各级党员干部从事脱贫攻坚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政治自信、文化自觉和工作激情。通过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加强县扶贫办、乡镇扶贫工作站、村扶贫专干三级专职扶贫队伍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农村基层组织能力建设及人才培育,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培育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工作队伍。另一方面,有效实施扶贫扶志工作,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通过多种形式宣传营造勤劳致富和脱贫光荣的浓厚氛围,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通过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建立村级爱心超市,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参与各项公益劳动以及家庭环境卫生评比、德孝评比等活动获得积分兑换所需物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激发贫困群众艰苦奋斗的脱贫意愿,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

四、泗县农村贫困有效治理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 直接减贫效果:脱贫率不断提高,贫困村不断出列

脱贫率不断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明显增长。从图1可以看出,2014至2018年累计脱贫20750户64443 人,脱贫率不断提高。尤其是2017年脱贫率达到35.35%,比2016年增长10.55%;2018年脱贫率为55.79%,比2017年增长20.44%。同时,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也不断提高,从2013 年的2884.1元增长到2019年的9327.5元,增长2.23倍。尤其是从2016年开始,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明显增长,比2015年增长2005.8元,增长率为53.1%;2019为9327.5元,比2018年同比增长1053.8元,增长率为12.7%。

图1 2014-2018年泗县每年脱贫户数、脱贫人口数和脱贫率统计

贫困村有序出列,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壮大。2016 年至2018年分别有25个、21个和19个贫困村成功脱贫出列,到2018年底全县65村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2019年4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复,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同时,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通过投入扶贫项目资金、发展村级特色产业、建设农业产业大棚、村级光伏电站、扶贫工厂以及配备农机设备等,盘活村级集体资产资源、量化资产收益等渠道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18年全县65 个贫困村中村集体经济收入在7-10万元的有5个,10万元以上的有60个,脱贫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全面消除了“空壳村”。

(二) 间接减贫效果:贫困村特色产业有效发展、基层组织能力增强、城乡融合发展加速

贫困村特色产业有效发展,农民收入大幅提升。泗县立足农业大县的农业资源优势,全县每个贫困村都通过挖掘和整合乡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扶贫基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不但发展壮大了山芋、金丝绞瓜、花卉苗木等传统产业,而且还培育壮大了农机装备、粮食加工、板材加工三大产业集群,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三产融合发展。统计表明,2008年至2013年,泗县与安徽省、宿州市第一产业增速大体处于持平状态。然而,自2014年开始,泗县第一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均超过安徽省、宿州市的增速。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泗县农民收入长期难以有效增长,低于全国、安徽及宿州农民收入水平。2010 年泗县农民纯收入为4715元,分别比全国、安徽省和宿州市农民纯收入少1204元、570元和55元。2014 年以来,泗县实施多种形式的产业扶贫,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有效地促进了全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其中农村居民收入和增幅接近城镇居民水平,增幅超过安徽省平均水平。例如,2018 年泗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55元,同比增长10.2%,比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96元,增长9.7%) 增幅高出0.5个百分点。

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能力建设,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奠定了组织基础和干部人才保障。泗县将贫困治理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机融合,有针对性地采取新老结合和优势互补原则,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并定期进行培训,确保驻村力量搭配实现作用发挥最大化和优势叠加效应,增强整体合力。全县实现了183个有扶贫工作任务的行政村(社区) 驻村帮扶全覆盖,配备扶贫小组长1822名,加强自然村的贫困治理,培育了一支“撤不走”的“一懂两爱”的农村工作队伍,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干部人才队伍保障。

高质量脱贫攻坚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2014年以来,泗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逐步促进了县域经济增强、城乡融合发展、民生质量改善。2012年以前,泗县生产总值增速一直低于安徽省和宿州市的生产总值增速。然而,自2013年开始,泗县生产总值增速和三次产业增速都明显加快,与安徽省和宿州市的差距不断缩小。2017年泗县生产总值增速比安徽省生产总值增速超过0.4%,比宿州市仅少0.1%;尤其是泗县三次产业增速均超过安徽省和宿州市增速。近年来,泗县通过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机制,推进城乡资源要素融合和优化配置,不仅补齐了民生发展短板、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而且有效地加速了城乡融合发展和民生质量改善。

五、基于乡村价值的农业大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基本路径

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今年“三农”工作主要是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要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通过对泗县农村贫困有效治理实践的分析可以看出,该县立足农业大县的乡村资源潜力和后发优势,充分尊重乡村发展规律,挖掘利用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既实现了高质量脱贫攻坚目标,也有效地补齐了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奠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实基础,从而对于欠发达地区的传统农业大县有效实施脱贫攻坚工作以及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具有理论政策启示和现实借鉴价值。

(一) 构建以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新需求为目标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共融共享共建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在探索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实践中,首先要明确以农民发展为核心,通过构建贫困人群的精准脱贫、村民的安居乐业与乡村振兴的共享机制,更好地满足其新时代的美好生活需要[5]。要充分发掘农业大县乡村特色资源优势和价值,推动传统农耕与乡村旅游等一二三产业多种形式的有机融合[9],让弱势的贫困村民和普通村民也可以共享乡村发展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村民们参与到精准扶贫和村庄发展活动中去,有效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共融共享共建。

(二) 挖掘利用农业大县农村特色丰富资源和乡村多种功能与价值,促进脱贫攻坚的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机衔接

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挖掘利用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泗县脱贫攻坚实践创新经验在于结合农业大县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立足农业大县农村特色丰富资源,要遵从持续性和内源性的发展理念,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扎根乡土”的特色农业[10];更多地发挥乡土资源和知识体系对于减贫的作用[11],挖掘和合理重塑利用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有效地促进农业大县的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机衔接。

(三) 基于农业大县后发发展优势,强化上下联动扶贫扶志,激发多元主体的文化自信和内生动力,促进脱贫攻坚文化扶贫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机衔接

农业大县的许多后发型农村也具有后发发展优势,村落文化是农村发展的精神动力,制度变迁、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社会力量的参与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外部力量[12]。《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要加强乡村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鼓励社会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培育“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三农”工作队伍。因此,首先需要基于农业大县农村后发发展优势,将内源发展与外部干预有机互动相互整合起来,强化上下联动扶贫扶志,激发党委、政府、社会以及基层组织等多元主体的政治自信和文化自觉,统领和协同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其次需要动员、培育和整合各类乡村本土人才、新乡贤和返乡大学生的力量,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对乡村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包括勤劳节俭、诚实守信等乡风民俗、乡规民约等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扶贫扶志,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重塑互助合作的乡村共同体,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有效促进脱贫攻坚的文化扶贫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机衔接。

猜你喜欢
泗县贫困村攻坚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安徽泗县:山芋让村庄发展更红火
安徽泗县:“扶贫瓜”走进城市餐桌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Top Republic of Korea's animal rights group slammed for destroying dogs
我愿意
——献给地震灾区的志愿者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