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娟,王 敏*,赵 钺,王明华
(上海市长宁区仙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336)
慢性肾脏病(chroinic kidney disease,CKD)已成为威胁全世界公共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CKD发病率不断攀升。据统计,我国成人CKD发病率高达10.2%~13.0%[1],约2%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需行透析治疗或肾移植,给个人、家庭带来痛苦和经济负担。由于CKD发病诱因不明,早期症状隐匿,患者容易忽略自己的肾脏健康。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CKD关注度方面的调查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相对薄弱[2]。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探索由家庭医生组成的社区干预模式对早期CKD患者肾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本研究以某社区早期慢性肾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早期慢性肾脏病患者548例。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社区干预组,每组274例。对照组男128例,女146例。年龄50~78岁,平均(64.12±8.34)岁。学历:初中及以下204例,高中及以上70例。合并疾病:高血压139例,糖尿病35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100例;社区干预组男136例,女138例。年龄50~80岁,平均(64.44±8.42)岁。学历:初中及以下217例,高中及以上57例。合并疾病:高血压144例,糖尿病29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101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均衡性。
对照组按照CKD常规管理,不行额外干预措施。社区干预组参考KDIGO-2012指南等给予额外干预措施,对体育锻炼、饮食、吸烟等强化宣教,对血压、血糖、血脂、尿酸、药物使用等强化干预管理,根据检测情况变化随时调整干预方案,以各项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为目标,即无蛋白尿血压<140/90 mmHg,有蛋白尿血压<130/80 mmHg,糖尿病伴有微量蛋白尿血压<125/75 mmHg,糖化血红蛋白<7.0,空腹血糖<7.0 mmol/L,尿酸女性<360 mol/L、尿酸男性<420 mol/L,TC<2.0 mmol/l。TG<1.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3.12 mmol/L。
(1)肾功能:每三个月1次空腹抽血检测肾功能,应用苦味酸法检测血肌酐(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ml·min-1·1.73-2)=175×(Scr,mg/dl)-1.234×(年龄,岁)-0.179×(0.79女性)。(2)其他指标:血压等每月一次。(3)按时随访率:一年内随访次数/12×100%。(4)主要终点:发展至终末期肾病或Scr翻倍、心肌梗死、心衰、恶性心律失常、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
应用SPSS 17.0统计软包进行本研究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组内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表1 两组肾功能、血压比较
表1 两组肾功能、血压比较
注:t1、P1为干预后对照组与社区干预组比较
对照组1年内平均随访次数(4.17±0.54)次,社区干预组1年内平均随访次数(8.04±1.01)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33,P=0.000<0.01);对照组按时随访率20.16%,社区干预组按时随访率68.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754,P=0.000<0.01)。
在1年随访中,两组均未见终点事件发生。
临床发现,CKD防治目前最主要问题是防治措施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其根本原因是患者缺乏相关知识。有研究认为[3],社区与医院综合干预模式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一种具有实用性、有效性、效益性等多种优势的慢病管理模式。
本研究结果显示,社区干预模式能够改善早期CKD患者肾功能,可能与控制血压达标有关,但有关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结果亦显示,社区干预组1年内平均随访次数、按时随访率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社区干预模式组按时随访率更高,依从性更好,定期随访能够促使患者从医患交流中获得更多CKD知识,同时更早发现CKD变化以便早期干预,这可能是社区干预模式能够改善肾功能的原因之一。
慢性肾脏病(CKD)已成为全球性威胁健康的一种重要疾病,通过本研究对社区早期CKD干预模式研究评价,探索出在社区科学可行的干预模式,并在其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