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霞
(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 妇产科,北京 102400)
宫颈病变是宫颈区病变的总称,其在妇科疾病中是一种能对女性机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的病症,具体包括肿瘤和畸形、炎症和外伤等[1]。手术疗法是目前临床治疗此疾病的常用手段,以冷刀锥切术式的应用最为常见,但因术后恢复慢,且易出现并发症,使得整体疗效不佳。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7月我院接收的宫颈病变患者96例为对象,剔除手术禁忌症者,伴严重肝脏、肾脏等器官功能障碍者。以整群随机化方式分设成2组。在对照组(n=48)患者中,年龄35~60岁(48.5±2.3)岁;2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22例重度宫颈糜烂。在研究组(n=48)患者中,年龄36~61岁(49.6±2.4)岁;2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21例重度宫颈糜烂。对比所选对象的临床资料,差异小。此次研究的开展已征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给予对照组患者冷刀锥切术式治疗,予以患者全身麻醉,对宫颈、阴道和外阴等部位常规消毒铺巾,开展碘测试对病变范围进行明确,于宫颈3点和9点、6点和12点处缝出四条指示线,做一环形切口于宫颈病灶外缘0.5厘米位置,把宫颈管看作轴线,将宫颈锥形切除,且切除深度控制在2~3厘米左右。对宫颈创面电凝止血,术闭。
给予研究组患者宫颈环形电切术式治疗,予以患者表面麻醉,对宫颈、阴道和外阴等部位常规消毒铺巾,将子宫颈充分暴露出来,开展碘测试对病变范围进行明确,随后结合患者病变范围对电圈进行确定,同时还要对输出功率适当调节,电切的开始需从碘未染色外缘3~5毫米处进行,切入点为宫颈12点并旋转360°,切除锥形标本,必要时可补切周围组织,切除深度是2~2.5厘米左右,然后对宫颈创面电凝止血,术闭。
比较观察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率。
数据处理用SPSS 23.0软件,组间手术指标评定用t检验,组间术后并发症率评定用卡方检验。P<0.05指对比有差异。
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多于研究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长于研究组(P<0.05),见表1。
表1 比较患者的手术指标
表1 比较患者的手术指标
组别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切口愈合时间(d) 住院时间(d)对照组(n=48) 31.43±4.82 18.98±2.36 39.53±5.43 7.32±0.52研究组(n=48) 11.45±1.43 7.53±0.66 27.42±3.47 4.58±0.37 t 27.533 32.371 13.020 27.745 P 0.001 0.001 0.001 0.001
宫颈病变是宫颈息肉、宫颈糜烂和宫颈上皮内瘤变等病症总称,疾病的发生主要是因宫颈在分娩或性生活时出现损伤,导致细菌侵入产生[2]。由于该疾病能严重影响患者的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所以及早开展有效合理的临床治疗非常重要。
冷刀锥切术是目前临床治疗此疾病的常用方法,虽然术式的应用能将病灶完整去除,将生育期患者的生育功能予以保留,但其也存在局限性,因手术切除范围较大,能影响患者术后恢复,且易产生并发症。伴随近几年医疗研究的深入,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宫颈环形电切术逐渐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因其具有价格低廉、安全和操作简单等优势,深受患者青睐,而且正逐渐取替冷刀锥切术。然而有学者认为,宫颈环形电切术的实施虽然能加快患者术后恢复,但无法彻底切除病灶,且术后易复发。而对于这一问题,笔者经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找翻阅,以及结合临床实践得出,因宫颈环形电切术操作简易,将病灶最大程度切除的同时还能将感染源清除,促进患者术后子宫颈形态恢复,因此不容易发生并发症。本研究以我院接收的宫颈病变患者96例为对象,经对上述阐述的总结归纳得出,宫颈环形电切术的应用能改善患者病情,促进患者康复,降低术后不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