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文,杨厚银
(福泉市中医医院1.药剂科;2.外科,贵州 黔南 550500)
在周围性血管疾病之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常见的一种疾病,这一疾病将会对患者静脉血栓进行堵塞,使得血液回流出现阻碍,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造成影响,降低患者日常的生活质量,甚至还可能导致严重患者截肢。本文正是基于此,选择了44例患者为对象,对尿激酶联合血栓通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选择了44例患者为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了对照组(n=22)和观察组(n=22)。对照组之中男女比例为14:8,年龄范围在60岁~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4岁。住院时间的范围为10天~18天,住院平均时间为14.7天。观察组之中男女比例为12:10,年龄范围在61岁~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9岁。住院时间的范围为11天~20天,住院平均时间为15.1天。患者不具备统计学方面的意义,可以对比。
对照组采取尿激酶进行治疗,患者使用的起始剂量为20万U尿激酶,将这一剂量的药物混合进入200毫升的5%葡萄糖溶液之中,之后采取静脉滴注方式进行注射,时长为一个小时,之后在依据患者实际病情,将40~60万U尿激酶和500毫升的5%葡萄糖注射液进行混合,同时使用输液泵进行24小时的维持,实际的治疗时间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主,一般治疗7~10天。除此之外,患者还需要口服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每次剂量为100毫克,每天服用一次。对患者进行0.6毫升的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每天进行两次,药物使用时间为7~14天。还需要对患者使用500毫升的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治疗,治疗方式为静脉滴注,每天进行一次,每次时间为7~10天。在患者溶栓治疗之后再让患者服用阿司匹林以及华法林[1]。观察组使用尿激酶和血栓通进行联合治疗,尿激酶的主要治疗方式和对照组一致,之后将20毫升的血栓通注射液充分溶于500毫升的5%葡萄糖溶液,之后采取静脉滴注方式进行滴注,每天对患者进行一次治疗,需要对患者进行两周的持续治疗[2]。
对两个组别患者溶栓后静脉通畅率以及毒副反应发生概率进行对比。
本研究所使用的统计软件均为SPSS 21.0统计软件,SPSS 21.0统计软件说明两个组别之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所采取的检验方式分别是x2检验和t检验。
对照组中患者进行溶栓之后患者的股静脉、蝈静脉和径后静脉的通畅率明显低于观察组,两个组别之间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具体如下表1。
表1 两个组别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对照组患者发生毒副反应概率高于观察组,两个组别之间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具体如下表2。
表2 两个组别患者治疗两周之后出现毒副反应概率的对比[n(%)]
在临床之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周围血管疾病之中发病率比较高的疾病之一,血管损伤、血液高凝状态、血液流动等等均为该疾病的发病原因,患者如若治疗不及时将会很出现各类的后遗症,影响到患者后续的生活质量。血栓通能够对血栓素释放进行抑制,提升患者血小板膜流动,改善患者的血液微循环[3]。尿激酶则是丝氨蛋白酶的一类,可以对纤溶酶原进行激发,促进其转化为纤溶酶,进而对纤维蛋白进行讲解,达到溶栓的效果,两种药物结合使用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4]。在本文中,回顾和分析了44例患者资料,随机将其分成了对照组(n=22)和观察组(n=22)。对比两个组别患者的静脉通畅率以及毒副反应的发生概率后发现,对照组中患者进行溶栓之后患者的股静脉、蝈静脉和径后静脉的通畅率明显低于观察组,两个组别之间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发生毒副反应概率高于观察组,两个组别之间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
总而言之,在进行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时,采取尿激酶和血栓通联合的治疗方式具有较好的远期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