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良平
(北京师范大学 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 100875)
体育产业是综合类产业,其内涵是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类经济活动及经济部门的集合。体育产品的范畴既包含有形的体育类用品,也包含无形的体育类服务;体育经济部门既包含了市场企业,也有从事经营性活动的各种机构,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甚至是个人。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 号)为标志,中国的体育产业正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17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2.2 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占比首次达到1%[1]。在我国GDP 增速放缓的同时,体育产业的增速加快,两者之间的差距继续扩大。2014 年至2017 年,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6.87%,是同期GDP 增长速度的2.4 倍[2]。体育产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显现。然而,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地区之间发展基础不均衡的大国。在全国体育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尊重我国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地域的差异,系统科学和高质量地发展我国体育产业成为现阶段的研究难点,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诠释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表现,分析阻碍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因及因素,最后提出对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以“Sport Industry”等检索词,在SAGE 全文电子期刊库中进行主题检索,检索日期为1990-2019年12 月,检索文献共计13780 条,本文参考28 篇文献,引用11 篇。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等网络在线资源平台,以“体育产业”为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日期为2000 年1 月-2019 年12 月,检索来源为核心期刊,检索文献共计209 条,参考了与本研究相关的30篇。同时在国家图书馆、北京市图书馆及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专著20余部。此外,系统梳理出具体的政策文件24份,学习领会体育产业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精神。通过分析收集到的文献及政策文件,对本研究内容的设计、观点的论证和发展策略等提供了理论支撑。
通过梳理我国体育及相关产业总产出与同比增长指标、产业产值及其他体育产业发展关键数据,并运用Excel 对相关数据进行运算和整理,运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分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高质量”一词来描述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目标特征,作为相对于传统高速度增长模式的替代范畴,当前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我们思考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基本范式[3]。在此情况下,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号召,侧重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体现体育产业发展的新理念。近些年来,我国的体育实力不断增强,体育发展水平获得了全面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越来越多元化,与各领域的结合也越来越多,包括的范围愈加广泛,开始向体育强国的目标逐步迈进。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体育产业“十三五”规划》(2016)中,曾预测2020 年我国体育产业的总规模将超3 万亿元。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体育产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产业链中的各媒体机构、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教育、体育组织、休闲健身、体育用品开发与销售等利益相关组织的数量也随之急剧增加,各方对体育产业的需求及热情也在日益高涨,尤其在政府政策支持、强势资本集团涌入、大量购买体育IP 等举措后,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体育产业链中的每个环节都亟需高质量、更专业的服务。
要发展高质量的体育产业,体育产业自身就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体育产业结构指的是在体育产业范畴内,各生产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4]。数据显示,2017 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为2.2 万亿元,增加值为7811 亿元。从名义增长看,体育产业总规模比上一年增长15.7%,增加值增长20.6%[5]。近几年,我国体育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但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体育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
如表1,从体育产业内部结构看,体育产业相关的用品,及产品制造总产出与增加值这两项指数最大,分别是13509.2 亿元和3264.6 亿元,增速各是12.9%和14.0%,总体上呈现出体育产业结构“重用品,轻服务”的趋势。与此同时,体育服务业,不包含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外的9 大类,仍然有着显著的增长和提高。增加值所占比重持续上升,仅2016 年-2017 年比重就从55%上升到57%,一年之内突破两个百分点。其中,与公众体育消费直接相关的体育竞赛表演与健身休闲活动的增长较为突出,增速达到39.2%和47.5%。同时,我国的体育场馆、体育休闲公园、公共体育设施以及健身步道等全民健身配套条件的建设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其增速达到了94.7%,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体育场地等设施的建设呈现出快速、蓬勃发展的势头。其次,体育功能的溢出效应愈加显著,通过“体育+”的模式及路径,把体育元素有机地植入不同的业态,使其产生意想不到的增值效应,进而产生新的融合型或结合型业态,形成体育与其他业态互惠共赢的共生格局[6]。但基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人均占有体育场地的面积较小的客观现实,我国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完善。
表1 2017年我国体育产业状况一览表
3.2.1 产业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的体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为驱动,体育用品为支撑,体育服务、体育场馆、体育中介等业态快速发展的趋势。按照体育产业的常规发展规律来看,当前体育产业发展的主体应是体育服务行业,在整体的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应当占60%以上,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早已经超过了这个比例,而我国目前体育服务业的比重仅为约30%,体育用品在整个体育产业结构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从区域分布情况上来看,东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体育产业的结构和产值发展态势较为迅猛,中西部相对滞后,甚至个别地区仍处于空白状态。此外,各项目产业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球类市场开发较完善行情较好,如CBA 联赛、中超联赛等;而非对抗性的项目,以及部分室内项目目前停留在适度开发甚至没有市场的状态。这种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区域不平衡性,对于实现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分不利,有研究认为,我国体育产业陷入现行管理体制的桎梏[7],存在着机构设置不合理,权限划分不清、利益分配不均,管理效率低下,运行机制不通畅,改革落后于其他体制发展步伐等问题,使得体育产业发展滞缓。
3.2.2 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
体育产业作为经济产业的一种类型,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独立发展很难做大做强。而当前我国处于由追求高数量向高质量的转型期,而体育产业是由政府启动,其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撑,使得市场导向的体育产业强烈地依赖政府。在蛋糕没有继续做大却要切割多份的情况下必然触及到某些盘根错节的固有利益,转型升级面临着“阵痛”。当前体育产业还存在着一些存量和集中度不高等问题,这些因素都阻碍着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
3.2.3 产业人才缺口巨大
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处在一个快速的上升期,相继涌现出体育营销、体育传媒、户外拓展、体育经纪管理、体育赛事管理、体育场馆管理等众多新兴领域,对各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接踵而来。体育产业各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还具有长期性。专业性的体育人才不仅仅要精通体育产业,全面深入了解体育的多种功能,深刻理解体育产业独到的人文价值,还要懂得市场的规律,掌握体育产品和服务市场的相关知识及项目运作的能力。当前,我国体育行业面临着专业人才供给跟不上体育产业多种业态需要、多种规格人才需求的矛盾,例如从事体育管理的大部分人才是由运动员转变过来的,对经济、管理的了解并不多,这也是对我国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挑战。
3.2.4 产业创新驱动不足
“科学技术是生产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样适用用于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的创新应当是全方位的创新,包含技术、经营管理、商业模式等各方面的创新,通过全方位、深层次的创新来共同助力体育产业的发展。虽然我国体育用品输出量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约占据国际体育用品市场65%的比例,但目前来看,国内的体育用品行业大部分依然游走于制造链的低端,科技含量低、标准化程度差。相比于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大牌,沦为一线品牌的“加工厂”和“流水线”。一些大型体育场馆只做体育赛事和培训,这也是属于低端的产业形态。即没有形成支柱产业,也没有成为主导产业,要实现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创新为驱动力。
发展高质量的体育产业,首先要平衡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比例,处理好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关系,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的政府。其次,应构建良好规范的体育产业发展环境,建立健全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行业标准体系、和监督监管体系[8],促使体育产业体系各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大力促进全民参与、市场培育与运营、完善服务供给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障。同时,培养高质量的体育服务和体育管理人才,输出优质的体育产品和体育内容,加大专业的体育场馆建设。
此外,需推进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解决人民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的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制度安排,对于优化体育资源配置、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发展体育社会组织具有重要作用[9]。推进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有利于构建多元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让人人共享公共体育服务,使公共体育服务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在共享发展理念下,推进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要合理配置公共体育服务资源,以多元化主体供给为手段,以供给法制建设为必要保障,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效率,让广大社会公众享受到体育发展成果。
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体育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首先要从供给端出发,通过改革和创新的方式来解决体育产业的结构性问题[10]。体育产业首开从市场角度认识体育、运作体育的先河,成为体育转型发展所必需的催化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体育市场的各项经营活动也必然要遵循市场的运作规律。衡量体育产业是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是市场主体的数量及其活跃程度,体育产业的管理也应当由过去的行政为主转变为以市场为主。合理运用市场机制,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优化体育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建立有效的企业制度、深度开发市场空间、健全法治环境。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发展体育产业必须要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体育产业即遵循市场的价值规律,还要紧扣其自身的人文价值,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秀的体育文化产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
过去我们常说“体育搭台,经济唱戏”[11],体育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除了政府和市场,还要充分发挥社会的调节优势,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元治理模式。因此,要大力发展体育社会组织,充分提升并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体育产业中的职能。如今社会各方面对体育产业的理解更加理性和全面,谋划发展的思路更清晰更务实更具有长期目标。积极鼓励多元化投资形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体育产业当中,着力于产业链和生态消费的培养,形成“聚集效应”。
在当前我国经济放缓的情况下,体育产业逆势而行,增速加快。在探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既要看到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规模扩大和产值的稳步提升,更应该关注在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中所暴露出的发展不平衡、转型升级难、人才缺失、创新驱动不足等问题。探究通过“政府-市场-社会”三元治理模式促进体育产业的高质量、深层次发展,助推体育产业尽早蜕变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综合而言,政府需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全面、充分、深刻地认识我国当前体育产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不断进行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有效助推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