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滨
(桂林市兴安县界首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一区 广西 桂林 541306)
颈椎间盘突出症、颈神经根综合症、增生性颈椎炎、颈椎骨关节炎可统称为颈椎病,患者多有椎节松动失稳、髓核突出、韧带肥厚等表现,患者多因神经根、椎动脉、颈部交感神经、脊髓受到压迫或刺激而出现各种症状[1]。颈前路融合术是治疗颈椎病最常用的术法,其临床疗效较为显著,但患者易在术后出现吞咽困难等问题。因此,临床尝试采用其他更加安全有效的方法。本文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于本院医治颈椎病的60例患者,试比较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颈前路钢板椎间融合系统的临床疗效。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医治颈椎病的60例患者,以患者应用的不同治疗方法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3岁~69岁,平均(51.77±14.28)岁;病程5个月~7年,平均(3.89±1.11)年。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4岁~68岁,平均(51.69±14.33)岁;病程7个月~7年,平均(3.67±1.43)年。将平均年龄、性别、病程时间纳入对比中,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统计学对比在两组之间具有可行性。
研究组——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行全麻,取仰卧体位,在后颈处垫以薄枕,以颈右侧为入路,逐层分离椎体前方使其充分显露。以C型臂进行X线透视,定位椎间隙,将椎体撑开钉置入,放入椎体撑开器并将其撑开,将椎间盘与椎体后缘的骨赘切除,给予彻底减压,对骨性终板进行处理直至出现新鲜的渗血。按照患者的椎间隙为其选择适合的试模,借助C型臂进行X线透视,根据透视结果调整试模的大小,随后选择适合的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以自体碎骨填塞。随后再次给予C型臂X线透视,确保假体位置正确(正位图像中假体位于椎体正中,侧位图像中假体前缘在椎体前缘后2毫米、后缘不超过前缀后缘前5毫米的位置)后,以瞄准器进行导航,以长度适宜(14~16厘米)的螺钉固定好该系统与上下椎体,确保螺钉位于前后缘中后的2/3区域,锁紧螺钉后,取出瞄准器和椎体撑开器等,关闭切口,留置引流管。
对照组——颈前路钢板椎间融合系统:麻醉方式、体位同研究组,将椎间盘摘除,将椎间隙暴露,以与研究组相同的方法撑开椎间隙,切除椎间盘与椎体后缘骨赘,以达到减压效果。为患者使用大小适宜的颈前路钢板椎间融合系统试模,确保其与椎间隙贴合紧密,随后在C型臂引导下钉入螺钉进行固定,经卵圆孔将自体碎骨置入到中空的椎体支架中,压紧,将切口缝合,佩戴颈托3个月。
组间对比治疗后的NDI指数、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NDI指数可反映患者颈椎功能障碍程度,评估项目包括疼痛、娱乐、驾驶、睡觉、工作、集中注意力、头痛、提起重物、阅读、个人护理共11项,该评分越高则颈椎功能障碍越严重[2]。
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治疗后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NDI指数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治疗后NDI指数、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的对比(±s)
表 治疗后NDI指数、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的对比(±s)
分组 n 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 NDI指数研究组 30 0(0.00) 12.76±8.74对照组 30 6(20.00) 27.87±11.97[χ2]t [6.667] 5.584 P 0.010 0.000
颈前路钢板椎间融合系统属于颈前路手术,是由颈前路减压椎间自体骨植骨融合术发展而来的,其疗效已经得到了临床实践的证实,但患者易在术后出现食道受损或吞咽困难等问题。而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与之相比创伤更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其融合率同样比较高,且并发症比颈前路钢板椎间融合系统更少。这是因为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不必将椎体切除,对颈长肌的剥离范围较小,仅在刮除骨赘的过程中会有少量的出血,给患者带来的疼痛不严重,术后也不容易发生并发症[3]。见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比对照组低(0%vs20%),其NDI指数也比对照组低(P<0.05),无疑证明了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的安全有效。
综上,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颈前路钢板椎间融合系统治疗颈椎病均具有显著疗效,但前者疗效更显著,术后不易出现吞咽困难等问题,因此应为患者优选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