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素新
【摘 要】 教学要从疑问开始,有疑问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提问式教学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至关重要的方法,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学习语文的关键时期,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的语文基础奠定好。有效提问是高效课堂的试金石,课堂教学是否高效,很大程度源于教师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研究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它符合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它时刻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对视。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提出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实施有效的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推进语文教学的发展,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提问教学中来,就必须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所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不全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让学生全面了解到必备的知识,有的教师只是教给学生浅显的概念,就让学生开始死记硬背书本上的概念,而书本上真正需要学生理解和实践的知识教师没能讲到。教师只是空谈大道理,讲课空洞而乏味,内容覆盖不全面,学生理解得不透彻,导致学生成绩下降。比如:学生在学习《山中访友》这一节课时,教师不能只给学生空泛地讲为什么去山中访友等问题,教师要让学生理解透彻,改变教学方式,多读善问,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所体现的中心思想。
2.忽略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对学生一概而论,不能认识到學生的个体差异。在课堂上,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因为班里同学的学习程度不可能是一样的,教师要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相同,恰当引导,予以解决。
二、利用言语激励,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通过教师的言语激励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提问课堂教学,首先必须要培养在课堂上敢于发问,敢于对问题进行质疑的态度和精神,还要培养学生对质疑有相应的解决方法和策略。教师在教授高年级语文时,不能只是教会教懂学生基本知识,而是要求学生可以去质疑老师的解题思路,比如说老师的方法不如学生的简便,这时学生要勇于质疑老师,这样才能促进双方的成长。老师可以和学生面对面地进行研究讨论,学生的思路更好更简便的,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只有质疑才会有所改进,有所进步。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教会学生解题思路,不让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的质疑,分析问题的多种解决办法。让学生有方法可用,有途径可循。比如:教师在讲授《鸟的天堂》时,可以从多角度让学生去提出问题,从而理解文章的核心价值。如这次作者见到了什么呢?(很多鸟。)板书:从哪能看出来鸟很多?找出来读一读。除了鸟很多外,从这部分你还能体会出什么来?(小鸟很快乐。)从哪儿看出来?如果你是这只画眉鸟,你会站在枝头上唱些什么呢?多么热闹的景象!多么活泼可爱的小鸟呀!让我们一起融入自己的感受读一下12、13自然段(齐读课文),从这些提问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
三、提问式课堂,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处在发展的转折期,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课堂提问兴趣。只有提高学生的提问兴趣,才能培养他们对语文课堂的正确认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生怎么能学好语文?更谈不上打造语文高效课堂了。如果学生对提问式教学方法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带着问题走进语文课堂,对语文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是打造小学语文提问式课堂的有效途径。我认为教师应该举办多样的语文提问活动,例如《我爱语文》班级演讲会,让学生们自主合作演讲,以此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还可以举办《为什么是这样的?》主题班会,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大胆去提问题、去质疑,培养他们求知解惑的观念。多次举办这样的语文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举办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要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去,去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或者学生有什么疑问,为学生讲解,适当地给他们一些激励,让他们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在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对于不懂的要多提问。教师的言语激励,可以带给学生巨大的肯定,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问式教学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提高了课堂效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更新教学方式,反思教学成果,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中玩”。高效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和谐课堂,它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因此,教师身兼重任,要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在工作岗位中不断探索研究,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吕勤.课堂大问题[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陈芳.今日课堂缺什么[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