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尚英
摘要:历史材料题是得分率较低的综合性测试项目,其在试卷中分值占比较重,得分不易,是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笔者认为,掌握材料的入手点并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是解析初中历史材料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分析;有效信息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6-0249-01
历史材料题在中考历史学科的测试中分值占比较重,它不仅检测学生们对重要历史史料的掌握情况,考察学生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牢固程度,更侧重检测学生们对史料的剖析理解能力、时空观念、历史知识迁移能力,体现了历史学科借古鉴今的育人目的。基于此,本文重点论述了解析初中历史材料题的有效途径,仅供大家参考。
1.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历史材料文本解析能力
历史材料的文本解析能力,即学生们在所给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体现着学生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关键有效信息的挖掘能力,能够为学生们对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和迁移提供扎实的分析基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笔者一般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学生们的文本解析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
首先,学生要整理出所给历史材料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核心历史事件。例如,在初中八年级历史某次测试中有这样一道历史材料分析题,材料一中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开会,中国为战胜国,并提到把山东的权益由德国转让给日本。那么,这些词语都提示1919年的巴黎和会。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为: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合约签字。其核心事件是“五四”运动。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们找到同一材料分析题中不同材料间的信息联系。材料一中,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而自己的被战败国所侵占的国土权益却被转让,而材料二中的二十一条则是获取转让利益的日本国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合约签字后中国战胜国的名誉名存实亡,中国的国家主权和国土主权都受到了严重的侵犯。由此可知,巴黎和会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导火索。学生们分析到这里以后涉及基本历史知识的“这一运动是什么,运动意义何在?”等问题就迎刃而解,而剖析表达部分的“中国所受的遭遇表明什么问题”也就有了史实基础和辨析基础。
由此可知,学生们要提取的有效信息一方面要围绕核心历史事件的探查进行,另一方面要圍绕核心历史事件及与其相关的各重要历史事件间的关系进行。而学生们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则是最后得分的基础和重要支撑。例如,“五四”运动的意义,巴黎和会中中国卖国条款的内容等如果学生们没有记诵正确,题目就难以完美得分。
2.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与课本知识的迁移能力
如果不同史料间不存在一致性或者彼此间的关联性,这些史料就不可能被放在一起让学生们来解读。因此,如何跨越时空对课本知识进行有效迁移对学生们解决历史材料测试项目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贵州市某次期末统考中出现了这样一道初中历史材料题:材料一中提供了某个重要人物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核心内容是近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材料二源自《人民网》,其核心事件是2014年中日韩佛教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办的“世界和平法会”与日本僧人释良雄的谢罪书;材料三则是2014年4月日本格栅先为日本二战战犯举办的“昭和殉难者悼念法事”以及安倍的追悼文。材料四,重点提到2014年我国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会领导人非正式会谈中与安倍会见并提出中日关系应向前发展。其中涉及的基本史实包括中日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安倍政府否认日本在二战中的罪行等。而这些史实都围绕中日关系开展。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而亚太经合会中中日领导的会面时间为2014年,时间跨度较长。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核心历史事件,构建纵向的时间轴和大事表,并通过剖析这些事件间的联系把课本与政治局势联系在一起,从而有理有据地分析日本的侵略是罪行是不可否认的,而中日关系的发展也是国际间政治局势的必然。
由此可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通过关键词探查与这些时空信息有关的课本知识,从而实现材料间关系的构建,完成知识的有效迁移。
3.借古喻今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
人都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借古可以鉴今。教育部设置历史学科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让青年一代单纯地了解并掌握真实的历史史实,而是通过借鉴这些历史事件的意义、影响以及其所承载的经验教训避免让我们走历史的老路。因此,很多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考察的就是学生们的联想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们不仅懂得历史真相,更要在现实生活中懂得利用这些史料以正己身,完善自己的人格,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和人生道路的选择。
例如,2018年杭州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的史料分析是这样的:材料一中的核心历史事件是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材料二的核心历史事件是1978年的小岗村土地承包。二者的联系就是土地政策和土地改革,而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回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较为明确的土地政策,从而让学生们真正理解1950年建国之初的土地改革被成为“伟大的历史性变革”以及1978年土地承包被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声春雷”的真正意义,并进一步明晰改革开放政策的由来及其深远的历史影响。而这些需要学生的思维要具有发散性和灵活性,笔者在分析每道古今有联系的历史材料的时候,从来不是就材料分析材料,而是以核心材料为基础,列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历史事件,让学生们从基本史实开始梳理,并由此发散到史实发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让学生们的思维成放射状延伸,当学生们遇到相关史实的时候,就会由一个点快速反射到相关其他史料并作出快速而正确的反应。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材料题的综合性导致其得分难度较高,但是只要教师采取了有效的应对策略,学生们具备了相应的历史材料解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就会在此项目的测试中智珠在握,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