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锋 张娥
【摘要】新时代,如何在高校思政课这一特殊场域中讲好中国故事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这一命题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梳理和审视其“场域”的重要性、特殊性,并进而构建出基于特定场域的方式方法,以完成解决问题的政策和路径建构。关注和研究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场域”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高校思政课与“中国故事”这一对象之间的内在互动逻辑,进而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中国故事 场域 教师 青年学生
以丰富详实、新鲜可感的时政事件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去,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际价值。新时代,如何在高校思政课这一特殊场域中讲好中国故事意义重大。习总书记多次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并在多种场合身体力行,为我们呈现出讲什么、怎样讲的光辉典范。探索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场域问题的内在逻辑体现在,要基于梳理和审视其“场域”的重要性、特殊性,积极构建出基于特定场域特征的方式方法,进而完成实践政策和路径的建构。
一、理论前提:“场域”问题何以重要
“场域”理论是社会学领域的主要理论之一,描述的是一种人类行为的概念模式,凸显的个人行为生成的时空场景及内隐的关系范畴。将场域理论及其视角引入“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实践命题之中,有着一定的意义和价值。其价值主要是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引入场域理论,有助于提供探究“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命题的新视角和新方法。“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实践命题所涉及的时空场景极为复杂,关涉着大量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现实或历史信息,也牵涉着大量的内外部关系及其或内隐或外显的主次要矛盾。然而,长期所形成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模式难以应对这种复杂状况。我们需要以一种更有成效的分析视角来审视这一新的实践问题。如何以一种更为切实有用的理论分析框架来把握之,是我们实现命题探索的关键性前提。而场域理论所蕴含的普遍适用性和现实针对性,有助于构建“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实践命题的实践切入点和理论分析框架。值得注意的是,引入场域理论分析“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这一主题,不能局限于“场域理论”的单一分析维度,而是将其作为主要分析模型,同时借用其他传统的分析方式方法。当然,在探究“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这一主题时,任何片面强求单一的分析理路和理论模型都是不恰当的、狭隘的。
二、内涵及要素:讲好中国故事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的“场域”基本问题
梳理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场域”内涵及构成要素,既需要从“场域”的逻辑分层上进行探析,也需要深入到其“场域”的内在机理及构成元素上进行把握。这体现出的是,宏观把握及具象梳理相结合的分析理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基于何种场域和环境来构建故事叙述背景。当前,中国故事的言说场景十分广阔,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到国际场景,都有着不同的言说方式和叙述方法的要求。首先明确言对的场景,是我们做好下一步“讲好”实践的前提性要求,这也为我们提出“高校思政课”这一场域、并探究其基本特征和特殊规定性铺垫了叙述环境。
基于“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这一问题,我们从系统结构体的分层角度来看,可以区分出微观场域、中观场域、宏观场域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具有互嵌性规定,即:微观场域内嵌于中观、宏观场域之中。具体来看,所谓的“微观场域”,指的是思政“课堂”场域,思政课教学实践发生的具体化的时空场景以及所涵盖的“内外”、“大小”、“教学”关系。凸显“微观”视角的实施场域,具有较为清晰的边界性特征,标识着该场域与其他场域的明确差别之处。所谓的“中观场域”,指的是“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命题实施过程发生的“高校”环境,也就是如何在“高校”这个维度上“思政课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个主题。“高校”所指代的“中观场域”表征,蕴含的是高校大环境的思政诉求,既包括思政课自身的特殊规定性,也包括非思政课(即:专业课程)的思政性诉求。这种扩大化的思政性诉求,决定了实施“讲好中国故事”的生成环境的培育空间和可能性。所谓的“宏观场域”,指的是“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命题所生成的社会时空场景。当然,从“社会时空场景”这一个外在的空间表达来看该命题的实施理路,有着更为现实的关联性和可操作性。强调“社会时空场景”,凸显的是“宏观”、“大视野”、“外在化”的探究视点。
深入到“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命题,需要将探究视野放置于“场域”内层中去。“关系”构成了“场域”生成演变的基本表现样态。想要把本命题的内部互动逻辑,我们需要从参与主体的内部关系来分析之。我们发现,这一场域的内部关系可以分为“教师”与“学生”、“施者”与“受者”、“形式”与“内容”、“故事”与“思想”、“内涵”與“载体”等多对关系。这些对应性关系基本涵盖了场域生成的各个场景、各个环节以及内外联动的基本逻辑理路。如何把握和推动这些对应关系的互动过程,事关实践主题的实现程度及流变可能性。我们只有在“高校思政课”所指向的“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级的“场域空间”中,尽最大可能地确保这些对应关系的良性互动状态,努力做到彼此协调、上下联动、内外耦合,才能够靠近及实现“讲好中国故事”的“好”标准和要求。
三、路径:“场域”规约下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着力点
在讨论过“场域”问题的重要性及规定性之后,我们需要将视线进一步拉伸,放置到如何实定现既目标、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上。也就是,如何借助场域特性,来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这一阶段性目标上。
基于不同层级的“场域”特征,在宏观设计、中观安排、微观实施等方面下功夫。基于“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教学实践主题,我们应在充分分析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上的“场域”特征,根据其不同的内涵诉求、形式表达、载体安排等诉求,进行有针对性、操作性的科学设计。在这一环节上,一是要凸显宏观设计的系统性、科学性、延续性要求,能够为教学实践提供规约化指导。二是要凸显中观安排上次生环节的协调性和互动性。中观层次的场域诉求,既有着宏观层次方面的具象化要求,也有着为微观层次内容提供外在参考的考虑,更需要在具体实践活动如何开展上提供更具科学化的方向指导和活动安排。三是要凸显微观实施过程中行为表达的内外和谐程度。
基于“场域”的内生要素互动问题,要在协调主要关系及矛盾上下功夫。正如之前探究的“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诉求下的“场域内在关系”要求,我们需要在其内部梳理好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对应性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有的居于内部,有的居于外部;有的占据主要作用,有的是发挥次要作用。需要我们详细分析和辨别。在这众多关系中,我们应抓住教师与学生、形式与思想、故事与精神这三对关系深入梳理和构建。这里以教师与学生这对经典关系为例。师生关系是“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实践主题的基本主体,即时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也是目标点。这对关系贯穿“场域”的各个层级表达,也隐藏于其他关系的幕后,发挥着决定关系走向的重要作用。
基于“场域”的内在规定性和外在规约性的双重诉求,我们要在进一步丰富载体和形式上下功夫。从“场域”的内外规定上看,如何以丰富的载体形式来完善教学实践活动,十分关键。这种必然性既归因于高校思政课乃至整个执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诉求,也有着基于高校思政课这一特殊场域的实践要求的缘故。在当下新媒体时代、新技术时代,对于开展好“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实践主题,载体和形式表达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在实践诉求上,我们需要积极借鉴新型媒体平台及新技术手段,积极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虚拟表达手段。新兴媒介消除了空间、时间上的悬隔,实现了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可能性。这也要求我们积极从载体和平台上,努力消弭“场域”间的隔阂与壁垒,积极打通各种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努力实现多主体间的即时性、积极性互动状态。
着重建构“青年学生”与“思政课堂”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青年学生”这一参与主体,规定了“讲好中国故事”在“高校思政课”这一特殊场域中特殊表达方式。“青年学生”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对象和主体,是讲好中国故事這一历史实践的最终落脚之处。作为青年一代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群体,对新生事件和新鲜事物的接纳积极性、主动性、共生性,有着极为鲜明的特质体现。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中国故事建构过程中,“90”后、“00”后这两大群体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担当意识、主体自觉,让人为之振奋、为之感动,充分体现出了当前青年一代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这也为我们向青年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这一主题提供了鲜活的素材资料和不竭的精神支撑。借助“高校思政课”各个教学环节,把“中国故事”主题下的事迹、精神阐释到位,帮助青年学生逐步建构起信仰之基,筑牢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擦亮青年一代的精神底色,激扬青年学生的报国之志、热血梦想,进而为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青年一代的磅礴伟力。
参考文献:
[1]李全生.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J].烟台大学学报,2002,(2)。
基金项目:本文为重庆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年思想政治理论研究项目(项目批准文号:20SZJGYB06)、重庆三峡学院2018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批准文号:JGQN1809)、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项目批准文号:18SKSJ05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广锋,男,重庆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党的建设研究;张娥,女,重庆三峡学院财经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