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
紫玉(化名)两年前被诊断为焦虑症(广泛性焦虑障碍),经过药物治疗,病情逐渐趋于平稳。但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却让她再次陷入了紧张担心之中。开始,她只是担心疫情不能很好地控制,担心买不到口罩、消毒液,每天一遍遍地洗手……这些跟往日不同的“反常”行为让紫玉非常担心,她不断地想,自己的焦虑症是不是复发了?想着自己辛辛苦苦坚持治疗,医生说再过一个月可以逐渐减药了,如果复发了就功亏一篑了,为此感到苦恼。
渐渐地,她的担心又扩展到了其他方面,比如自己家庭的收入会减少、继而无法还房贷、无法让孩子继续参加课外培训班、老人得了大病无法支付医疗费……并为此心神不宁,寝食难安。
紫玉更加烦恼了,自己怎么就又变得这么容易胡思乱想?一直在坚持服药,为什么还会波动?是不是诊断有误?用药不得当?之前的治疗无效?
她不断地跟丈夫、闺蜜、父母等亲友诉说自己的烦恼,开始大家还耐心地听她说,并帮她分析解释,可时间长了,紫玉还总是不停地说,大家渐渐地对她失去了耐心。为此,紫玉深感痛苦。她不想讓自己变成祥林嫂,于是就尽量控制着不去诉说,可在心里憋着更难受,于是在手机上搜索关于疾病的信息。有网友称吃药没用,有的说药物伤肝,不但没有好,反而让身体垮掉了,有的说药会越吃越多……结果,紫玉越看越害怕,担心越来越多。
复诊时,医生果然判断紫玉为病情复发了。
其实,紫玉的情况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焦虑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对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都有重要作用,是一种对外界威胁的适应性反应。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因为传染性极强、蔓延迅速,致死率较高,让绝大多数人都处于紧张焦虑之中。紫玉担心被病毒感染,在这样特殊时期的焦虑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反复洗手的习惯也有重要价值。因此,在最初阶段,紫玉的焦虑是在疫情背景下正常的适应性反应,并不属于焦虑症复发。而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没有焦虑情绪,可能我们的生活工作都难以推进,因为适度的焦虑才能使人达到最佳的学习工作效率。误以为焦虑症治好了之后就再也不焦虑了,这是一个误区。
但紫玉因为感到焦虑而焦虑,才是复发的症结。后来紫玉除了担心疫情,开始担心焦虑症复发,进而扩展到其他事情,并因此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这就不是正常的焦虑情绪了,而是一种病理性焦虑。
有三个方面可以判断是正常的焦虑还是病理性焦虑:
焦虑出现是否有原因。
焦虑的强度是否过大、影响了正常生活。
焦虑持续的时间是否过长。
出现了病理性焦虑,就有可能发展为焦虑症这样的疾病。
如果紫玉能够认识到担心疫情是一种正常的焦虑,并接纳这种焦虑,也不会一步步陷入病理性焦虑的泥淖。
就像紫玉一样,很多焦虑症患者在出现担忧后会选择不断地跟家人诉说、通过上网查找和自己担忧的相关资料。但这样的行为无助于解决焦虑,因为这样做会衍生出更多的焦虑痛苦,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对焦虑起到了维持的作用。
对于紫玉来说,如果愿意,可以拿出一张纸,把所有焦虑的事情写下来,甚至可以写出最坏的结果。因为紫玉对问题的看待方式是模糊的、灾难化的、泛泛的,通过把问题列出来,有助于把问题明确化和具体化,这本身就可以减轻焦虑。然后一条一条地问自己:这个想法符合现实吗?如果不符合,符合现实的想法是什么?支持和反对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还有其他的可能吗?如果符合现实,这些想法对我有什么影响?是帮助我解决问题还是让我变得更加焦虑?……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想法是不太合理的,通过调整这些不合理的想法,与想法有关的焦虑就相应地减轻了。
焦虑症的发病与个性特点、社会生活事件关系密切。每个人应对压力的能力不同,遇到的事件如果超出我们应对能力,就有可能诱发焦虑。因此,病情反复并不意味着前期治疗无效。而提高自身对于压力的应对能力对于预防复发是很关键的。因此,焦虑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而心理治疗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应对压力的能力。
医生根据紫玉的情况,调整了药物,并推荐她配合心理治疗。希望在这样综合治疗方案下,紫玉能早日从焦虑中脱身。
注:广泛性焦虑障碍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出汗、心动过速、呼吸急促、上腹不适、头晕、口干等)及运动性不安(坐卧不宁、无法放松等)。从心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对现实的担心往往是灾难性的,高估了事件本身的消极后果,主题可以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担心的结果往往导致回避行为,比如回避外出、社会交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