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娟 王小平
有人问,“虎毒尚且不食子,到底是什么造成了這样的悲剧?”“抑郁症真的会伤害自己的至亲至爱?”“这太不可思议,家人要是早点察觉她的不良情绪是否能避免这场悲剧呢?”。
实际上,抑郁症患者在病情严重时除了有自残、自杀倾向和行为外,确有少数患者会实施极端、伤害他人的行为。这种与暴力行为结合在一起的暴力性自杀行为,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后果,极易引起社会的不理解甚至恐惧心理。
扩大性自杀,又被称为“怜悯性杀人”“慈悲杀人”,是自杀的一种特殊类型。
扩大性自杀的概念早在上个世纪初就被提出,多指抑郁症患者在严重的情绪低落的状态下,感到困难重重,前途无望,有强烈的自杀企图,并决意以自杀摆脱痛苦,但是想到自己死后,亲人活着也“痛苦”,为了免除亲人的“痛苦”和“不幸”,便将他们杀害后再自杀。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他杀和自杀接连发生;被害人多为患者的父母、配偶和子女等直系亲属,因此又称“家族性自杀”;患者出于对被害人的“怜悯”,决定先让亲人解脱后再自杀—杀人动机是出于对被害人的所谓“爱与保护”。
实际上,此类事件在近年来不乏有报道。2005年,广州华港花园老总马豪一家三口惨死家中。悲剧就是患上抑郁症的马豪自己一手导演的。他采用了最惨烈的自杀方式:把妻女杀死后自杀。2018年某日凌晨,患有抑郁症的路某某携五岁半女儿和六个月大的儿子跳水。经当地村民营救,路某某被救起,但一双儿女溺水死亡。
综合、深入地分析这类事件时,可发现其中的共同之处:
患者在实施凶杀行为之前多表现痛苦、绝望,自责自罪,自杀情绪明显;
患者在案发前常流露出对亲人的过分关爱;
患者多持有“自己死后,孩子可怜”“自己死后,妻子爱人或会受他人凌辱或会更悲惨”的心态。
由此可见,患者是在严重的抑郁情绪和强烈的自杀观念影响下,所产生的病理性认知损害,继而损害了对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丧失了理智与正确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正因为如此,抑郁症患者的扩大性自杀也日益受到精神科临床医师和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专家的高度重视。而针对此类案件的责任能力问题,国内司法精神病学家大多认为,重度抑郁症患者在强烈自杀观念与严重抑郁情绪支配下出于“爱和保护”而杀害亲人,其实际已丧失了对自身危害行为力的实质性辨认和控制能力,如果能排除现实动机,一般会评定为无责任能力,但要特别警惕幸存患者的再自杀风险。
扩大性自杀是一种外化的、波及他人的症状,具有风险高、危害大的特点,属于病理情感支配下的病态行为。究其根本,不难发现“抑郁症”才是背后的“真凶”。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包括持续的心情低落、兴趣减退和快感缺失;自感无用、无助、无望;自责、自罪,甚至自杀。此外,抑郁症还有许多的伴发症状,如睡眠障碍、食欲下降、性功能障碍、体重减轻、非躯体疾病所致各种慢性疼痛、胃肠道功能障碍等。以上状态每日持续时间长,几乎每天出现,且持续至少两周以上。此外,患者的社会功能也会受到损害,如无法工作、学习,不能与家人正常相处,生活不能自理,不愿跟他人来往,甚至害怕出门。
目前全球有3.5亿人饱受抑郁症的折磨,每年有80万人死于自杀。在我国,每年有超12万的抑郁症患者自杀,其中一部分就涉及“扩大性自杀”。而且,除了出于慈悲、怜悯动机而杀人外,严重抑郁症患者还可能出现因愤怒报复而杀人或是想自杀但下不了手,而通过杀害陌生人来获死刑的间接自杀。
既然扩大性自杀的根源在于“抑郁症”,那么对其进行预防的根本就在于对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和积极治疗,并警惕出现扩大性自杀的可能。
尽管抑郁症十分高发,却尚未被公众正确认识。临床医师在门诊中,经常可以听到类似的言语:“我觉得她心情不好只是暂时的,我可以保证她肯定不会伤害孩子的,这个从她最近对孩子比以前都关心就可以看出来”;“医生,他不就是想不开嘛,不用住院吃药吧,没关系的,我相信他能自我调节就好了”。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患者未能及时就诊,即使就诊,最终接受系统治疗的也只有很少一部分。这些有可能成为引发抑郁症患者自伤自杀,甚至扩大性自杀的重要原因。
为防患于未然,当家中亲友有疑似抑郁症状,出现以下信号时应当高度警惕:
1情绪波动大,痛苦、悲观、绝望情绪明显,有意无意地透露过“不想活、活着没意思”的想法。
2平时一直情绪不好,突然表现完全正常,或跟其他家属交待家中大小事宜等。
3情绪波动大,曾出现过在不告知其他家属的情况下独自带着孩子去危险的地方被找回的情况。
4突然对家人(如孩子、配偶等)表现出过分的、超乎寻常的关爱。
出现以上情况时,家人应当及早将患者带至专业医疗机构就诊,寻求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帮助。在求诊过程中,家人应当积极与医生沟通,建立患者的康复信心,并听从医生的意见和建议,在需服药的情况下,需督促患者按时服用药物,并配合物理治疗或心理治疗等方法。
总体来说,经正确诊疗的抑郁症患者大多可获得不错的疗效,约半数患者能获得痊愈。因此,早期识别抑郁症状,及早寻求专业帮助,积极配合治疗,可以有效预防扩大性自杀的发生。
王小平,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病学科主任,精神医学系主任,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司法精神病学方向研究。目前兼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司法精神病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研究协作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CSP精神科临床规范化培训中心主任(湖南),中国人类表型组研究协作组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华精神科杂志》第六届编辑委员会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