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体育化”与“生活化”的有机融合可以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本文基于泛在学习理论,对体育学科教学进行思考,探究创设“融和课堂”的可行性,以供参考。
关键词:泛在学习;体育教学;融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20-0085-02
引 言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存在表层与深层两个过程。其中,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是学习的表层过程;通过掌握知识,逐渐形成一定的思考方式、学习态度,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是学习的深层过程。真正的学习包括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与形成态度等内容。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存在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活的问题。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忽视体育技能的实践应用,仅将体育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致使学生无法对体育学科形成正确的认识,也无法体会体育学习的乐趣。教师应通过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總结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体育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活跃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体育,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一、现象性困惑:传统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偏离
1.社会发展引发的教学差异明显
受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落户政策的逐步宽松、政府对教育问题的密切关注及美好的宜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本地区学校的生源逐渐多样化起来。由于外来人员子女流动性大,无论是家庭背景、受教育环境、区域文化,还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综合素质及在原就读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水平、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1]。
2.教学中“固式心态”与“惰性心态”矛盾突出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刻意追求教学结果,按照固式教学手段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长性和生活化乐趣。学生受过强负荷的影响,容易出现“惰性心态”,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3.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趋于搁置
受“知识中心主义”的影响,功利化教学现象大量出现,教学视角偏移,教师过于重视教学的实用性与实效性,而忽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4.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下降
由于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学生学习知识需要定量、定性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如果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仅将教学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将使学生虽做出学习的动作,但很难理解并说出动作的技术环节,无法真正掌握体育知识,进而产生挫败感,最终降低教学活动的参与度。
5.学生的学习兴趣低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致使教学活动缺乏趣味性,课堂氛围单调。当课堂学习负荷过大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降低,甚至会对体育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二、结构式创设:泛在学习理念下共赢教学生态发展的潜在特征
1.内容主体的矫正性
在体育教学中,教学主体与学习主体以合作型方式,将体育基本知识逐步转换为“体育化”知识,即将片面化、零碎化、单一性的不同形式内容进行整合,逐渐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生活化的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课间所玩的测试反应力的生活化游戏进行深化改善,引入教学课堂,尤其是引入体育课堂的热身环节[2]。
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一堂优质、高效的教学课堂除了课堂内容、教学主体等规范性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添补也是不可缺失的。例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架构“课堂形象化语言”,即将日常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语言与授课内容的规范化语言进行形象化、合理化创新,与不同年级学生的理解度衔接起来,促进学生在掌握课堂知识、课堂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以“镜面展示”的形式去理解生活,把握自身的学习进度及学习效度。同时,体育教师要从校本教案思路中进行追寻还原、添补,进而优化课堂教学。
3.深化课堂内容的创新性
高效课堂的发展注重创新这一核心因素。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趣味化、课堂教学后期评价化等都离不开创新。例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主动创新性,还可以将日常生活化内容,如新颖性、趣味性突出的民间游戏融入课堂,逐渐增强教学主体对课堂教学的重塑能力,促进教与学的协同发展。
三、建构:泛在学习视角下体育“融合课堂”教学的策略性思考
1.构建教学“体育化”步入“生活化”的融合发展:促进学生与体育、生活三者进行现象性碰撞
教学主体、教学、学习主体三者如果只是存在简单的共同点,没有出现现象性碰撞,会导致本真意义上的体育教学无法发生,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也会出现偏移。所以,现象性碰撞至关重要。
(1)主动关注体育学科本质,促使学生经历“再创造”过程
让学生与体育、生活真实相遇,就是让学生经历体育知识形成的过程,理解体育锻炼与学习的深度意义,从体育视角认识现实世界,锻炼自主探究意识、实践意识、理论联系实际的理性思考等学习品质。
(2)时刻加强与生活联系,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以“问题性探索”作为主要线索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体育游戏或体育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主动探索能力、团结合作能力,通过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将实际生活与所学的体育知识有机融合,进而培养其综合素养[3]。
2.建设体育教学中“体育化”与“生活化”相融共生的多样化教学课堂
教师可以適当将“体育化”内容与“生活化”内容分解成的趣味化、模式化等环节并有机结合,进行创新性碰撞,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适当结合本校发展特色,开设体育实验课程、体育类阅读课程、体育写作活动等,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理解体育锻炼的含义,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生活,加深对体育锻炼和生活的感悟,获得幸福感。
3.建构体育教学“体育化”与“生活化”融合发展的操作策略
(1)注重教学过程的“体育化”导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生对“再创造”的体验,在学生完成游戏的基础上,设置多个针对性问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已完成的游戏活动进行重新塑造,加入创新元素,促进教学更加“体育化”。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体育一年级“立定跳远”的相关内容时,笔者在游戏部分设置了“青蛙跳荷叶”的环节,在学生完成游戏的基础上,以问题引导学生对该游戏进行改造,让学生发挥想象提出青蛙跳完荷叶上岸后变成兔子,开始了兔子跳,兔子跳累了要吃萝卜,开始萝卜蹲等游戏内容,然后宣布下节课做学生合作设计的游戏。
(2)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生活化融入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生活化内容,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基础,依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设计体育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投入课堂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滚翻”的相关内容时,在基本内容部分的学习巩固阶段,教师可以运用小体操垫、篮球、标志物、小绳子、小篮子等器材设计一个障碍物“投篮子”游戏,组织学生以本节课所学内容为基础、以安全为核心,开展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主动构建“体育化”与“生活化”融合操作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以问题为明线,以思维为主线,以素养为暗线,创设相对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逐步帮助学生感悟学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完善其对系统知识的综合运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时的心理变化,有效控制体育课堂的授课节奏,挖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深度思维变化能力及对核心素养内在形成与外在培育的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其全面发展[4]。
结 语
总而言之,小学体育教师应将“体育化”与“生活化”相融合,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导,以理论支撑为基点,以实践操作方式为主线,在这种学习主体和教学主体共同生长与发展的双赢教学生态定位下,以课堂为落地点,在体育课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指导下,制订出具体的客观性评价计划,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曹一鸣.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与“数学化”[J].中国教育学刊,2006(02):46-48.
刘玮.泛在学习:让数学教学与儿童生活有机融合[J].江苏教育,2019(07):7-10.
卢益众.浅谈在小学体育课中开展跳绳教学的思考[J].当代教研论丛,2018(06):12.
李文年.用跳绳激活体育课[J].体育师友,2010(01):35
作者简介:高鹏辉(1991.1—),男,山西临汾人,硕士学位,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体育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