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长教育焦虑是中国转型时期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也是在当前教育改革过程中倍受关注的核心话题,研究发现,影响家长教育焦虑的因素主要有教育制度、社会阶层、媒体传播等因素。反思以往家长教育焦虑的研究,认为在研究对象、重点及方法方面多有欠缺,有必要加强教育焦虑的实证调查研究,把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便于从实践层面更好地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这对于促进教育体系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家长教育;教育焦虑;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8-0077-03
焦慮不仅是社会成员普遍存在的一种紧张心理状态,更是当下中国难以回避的一种社会心态问题。而在教育领域中我们发现,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焦虑也开始逐渐蔓延。近年来,流行和学术报刊都见诸报道了父母教育焦虑的上升,甚至有部分学者认为当前部分家长患上了“教育焦虑症”。由此可见,家长教育焦虑作为焦虑的衍生概念,并非家长个体所独有的特殊状态,而是整个家长群体都普遍持有的群体心理现象。目前学界对于家长的教育焦虑关注持续上升,但相关综述还较为欠缺。因此,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整合,以便于学者们更好地进行家长教育焦虑研究。
一、家长教育焦虑的内涵与测量
根据学者们的观点,教育的内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的教育。研究者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对教育的内涵进行选择。不过就家长的教育焦虑来说,学界普遍采用狭义的教育概念,一致将家长教育焦虑指向了家长对子女学校教育过程及结果的担忧。可以说,家长的教育焦虑是由于家长面对子女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的不确定性,而引发的心理上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情绪状态,生理上的系列不适应反应,以及行为上的一系列应对反应。它随着环境与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按照斯皮尔伯格(Spielberger)“状态——特质焦虑”的划分,家长教育焦虑应当属于一种状态焦虑。
目前国内外对于家长教育焦虑的测量还处于起步阶段,学者们偏向于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来对这一现象进行关注,或者直接运用各种总体焦虑量表来对家长进行焦虑情绪的测量,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家长教育焦虑这一特殊现象缺乏量化的研究。就目前来看,仅有部分研究者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如韩海棠为了研究中产阶层家长的教育焦虑,自编了《家长教育焦虑程度》量表,从“升学择校”“学习成绩”“学习态度”“亲子互动”“未来发展”5个层面来考察家长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焦虑程度。李琳编制了“教育焦虑问卷”,从“就业焦虑”“考试焦虑”“健康焦虑”三个维度来对家长教育焦虑情况进行测量。
相比焦虑的研究来说,国内外学者们对于家长教育焦虑的测量还十分粗糙,学者们按照自己的研究需要,来对家长教育焦虑进行具体维度的划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尽管学界对家长教育焦虑这一概念有了较为普遍的认识,但测量标准却不尽相同的局面。就此看来,只有对概念进一步地厘清与聚焦,把握住家长教育焦虑的确切内涵,才能更好地运用测量工具来对其进行测量。
二、家长教育焦虑的影响因素分析
迄今为止,关于家长教育焦虑与其他因素的相关研究已被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探析。根据对以往研究的汇总,我们主要从教育制度、阶层分化、媒体传播三个大的方面梳理家长教育焦虑的影响因素。
(一)教育制度因素
当前,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来自政策的安排是令家长们为孩子教育感到焦虑的原因之一。我国的重点学校制度不仅决定了资源的配置,也决定了人才培养体系的运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育回报率,以满足工业化期间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在国家领导人的示意下建立了重点学校制度。尽管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人才紧张的问题,但发展至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从资源的配置上说,一方面,当前政府正面临着教育资源短缺和教育预算分配差异的挑战,不仅是在重点与非重点学校之间,城市与农村地区学校之间仍存在着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配——大部分重点学校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政府为了向非重点学校树立榜样,推动重点学校优先获得更多的资源、更好的设备、更高素质的教师和更好的学生,进一步导致了教育资源的转移,“富者愈富”定理又一次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得到验证。诚然,“学生应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重点学校”制度,促进了学生均衡分配,但也使得家长们将视线转移到学区房的竞争浪潮中。对于中国大多数家庭来说,学区房价格的持续拔高让他们陷入长久的纠结与忧愁,那些无力购买学区房却又想让孩子前往心仪学校的家长,不得不缴纳高昂的择校费以获得就读名额。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令禁止开办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级,但效果甚微,大部分地区办起了“示范学校”“实验班”“火箭班”等,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级“明亡实存”。这种城乡二元格局,以及重点和非重点二元结构下的“双重二元”,人为的制造和扩大了学校差距,违反了义务教育公正、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宗旨,加剧了升学竞争,甚至导致了基础教育的畸形化,也使得家长在教育问题上倍感焦虑。
(二)阶层分化因素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整个社会的阶层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新的以职业为基础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取代了过去户籍、政治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而个人对教育资源的拥有程度,是影响个体职业分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即是说教育程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所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位置。因此,教育不仅是个人获取文化资源的主流途径,也被视为促进阶层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和主要动力。
此前国外有学者提出,随着当前社会风险的增加,父母正处于一种失控状态,他们发现社会中收入不平等程度正在加剧,担心他们的孩子如果在教育竞争中不能处于优势地位,则将跌入更底层的社会阶层之中。然而,当那些能影响子女的发展和成就的资源在父代间的差别越大时,子代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就越大。正是因为教育对于阶层流动的强大作用,使得教育资源的获得也逐渐被阶层分化所限制。有研究表明教育作为一种筛选工具更倾向于较高社会阶层的人,而教育资源的获得则存在明显的阶层差异。例如郑辉、李路路认为,随着市场化的改革,文化资本在精英地位的获取上弥足轻重;而精英群体为了实现地位的传承,想尽办法控制教育资源,以便在教育上占据优势,进一步完成精英的代际转化与阶层再生产。李忠路、邱泽奇研究发现,家庭背景对儿童教育成就影响显著,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对子女提供的教育资源则越丰富,其子女教育成就也更高。正是这种教育获得的阶层分化差距,维持甚至恶化了社会的阶层区隔,社会下层向上流动越发困难,恐惧和慌乱情绪在下层群体蔓延,由此导致最为普遍的表现就是家长的教育焦虑。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由于中产阶层比任何阶层都更受益于学历,为了把握住教育这一文化和阶层再生产的建设性策略,中产阶级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会表现出更加的焦虑。我国中科院社会学博士后的调查也发现,越贫穷越认同“读书无用论”,上层社会流行国际化教育,而中层社会又因向上流动通道狭窄而陷入對教育的疯狂。由此推测,阶层对家长教育焦虑的影响还存有争议,两者可能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三)媒体传播因素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媒介的兴起让当前社会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时代。信息作为一种关键资源正在重新定义现实环境,改变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快速变化转型的社会环境使身处其中的人们不可能对与自己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都保持着经验性的接触,而只能通过媒体来了解和认知外部环境的特征。这样一来,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变得间接化、媒介化。
然而,正是因为媒体的多样化发展,导致了信息传播内容的良莠不齐。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爆炸环境之下,许多家长因缺乏足够的分析与鉴别能力而易于陷入困境。一些媒体为了博人眼球,编辑报道夸大事实、以偏概全,辅以貌似合理的逻辑营造恐慌情绪;类似“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唾液测天赋”“月薪十万,养不起一个娃”等标题在媒体上比比皆是。这种放大了的教育焦虑情绪在不同主体间不断聚集而变得更具感染力,同时通过互联网形成燎原之势。有研究指出,社会情绪通过社交媒体的连接与传递,拓展了传播的覆盖面,使其不再局限于一隅而“孤掌难鸣”,而是在各地“同频共振”。同时,具有负面情绪的信息在网络上传播更为迅速。在网络媒体信息化的轰炸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由此更加焦虑。
三、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一)从研究对象上看
以往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于从病理学上关注焦虑症患者的行为表现和原因之上,而从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对正常人群的焦虑情绪研究较少。对于学生的焦虑心理研究较多,而对于家长的焦虑研究较少。尽管已有部分研究涉及家长的焦虑心理,但家长的焦虑心理范围广大,聚焦于对子女教育焦虑的研究鲜少。
(二)从研究重点上看
目前已有的研究中,大多把重点放在家长的教育焦虑表现之上,通过案例来烘托出当前家长教育焦虑的严峻,而缺乏对产生原因的深入分析,更未探讨其形成机制。另外,尽管学界对于家长教育焦虑的社会学内涵逐渐有着统一的趋势,但由于研究目的不同,维度划分多样,其内涵缺乏进一步的聚焦于厘定。
(三)从研究方法上看
当前对于家长教育焦虑的介绍性报道和评论较多,而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数量仍然有限。现有的部分研究大多停留在案例分析和经验观察上,量化研究稀少。这可能和研究工具的缺失有关,现今国内外还未有一个成熟的家长教育焦虑量表,当前的许多总体焦虑量表都未能考虑家长教育焦虑的不同概念成分,也即是说用总体焦虑量表来测量家长的教育焦虑无疑是存有不足的。因此,今后有必要加强教育焦虑的实证调查研究,把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便于从实践层面更好地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
作者简介:李金洲(1995-),男,汉族,重庆人,单位为重庆工商大学,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
(责任编辑:董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