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的“法、术、势”

2020-07-23 16:41杨高旺
西部学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人本言语语文教学

摘要:“法”“术”“势”是先秦法家的三个核心概念。作为母语教育工作者,借用这三个概念,认为应该恪守语文教学之“法”,深谙语文教学之“术”,明了语文教学之“势”。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它通过“立言来立人”,这是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根本大法”;坚持语文本体与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是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教学之术”;就“初中语文教学之势”而言,语文教学要坚持汉语教学的民族化,坚持生命课堂的构建,坚持建构主义的教育观,追求常态课的教学品质,返回本来的面目和本真的状态。

关键词:语文教学;母语教育;法术势;言语;文本;人本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8-0065-03

“法”“术”“势”是先秦法家的三个核心概念。韩非兼容并顾,综合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主张抱法处势而用术。作为母语教育工作者,我借用这三个概念,认为也应该恪守语文教学之“法”,深谙语文教学之“术”,明了语文教学之“势”,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守护语文教育的生态平衡,并使语文课程始终葆有其特有的文化特性与情致,传承文明,润泽生命。

下面,筆者结合教学视导、课改调研和文献研究,对“初中语文教学之法”“初中语文教学之术”“初中语文教学之势”分述之。

一、初中语文教学之法

在时下语文“被萎缩”“被夸大”“被拔高”“被虚化”(黄厚江语)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对语文教育、对语文教学进行一种“元”的思索、“道”的遵依——语文教学的效率问题表现在“教学”上,而根子往往在对“语文”的准确、深入的理解上。

我们的教师太迷恋操作主义、经验主义,而对操作方法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却不屑一顾。殊不知,“剥离了思想根基的操作方法就像折断的树枝,很快就会枯萎和断裂,它绝不会变得更强健和更茁壮”。

钱理群先生认为,语文教育的任务,是要通过“立言”来“立人”。王尚文先生的观点是,言语形式是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纲”,其他都是“目”。李海林先生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课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语言的关系。潘新和先生将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归结为“文化精神、言语智慧和言语生命的承传,是言语上的自我体认、自我实现,是对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理想、信念、抱负和言语动机的陶冶和引领。”

——可见,“语言”和“言语”是为语文教育(教学)“立法”不能绕过去的两个核心概念。而时下的语文教学,恰恰在很大程度上遵循着“学语文即学语言——学语言即学语言知识——学语言知识靠传授”的错误教学思路,还认识不到语言与文化的同构性,还不能“致力于帮助学生了解并建立人的生命活动和言语表现之间的紧密联系”(潘新和语)。

杨绛先生的《老王》是一篇经典的“文学性的散文”,开篇有这样的句子: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一个“常”字,看似平平常常,但在周围人都不愿搭理老王,不愿坐他的车的陪衬下,杨绛的这一稳稳当当、气定神闲的“常”坐就显得特别难能可贵了,突显了她的善良。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是一个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他蹬,我坐,一路上说着闲话”,这样的温情看似普通,却弥足珍贵,因为那是承载着“划清阶级界限”的压力的温情。这貌似轻快的语调,不仅为后继的人物事件埋下了情感因子,也与结尾段中“我”的沉重困惑与愧怍,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文革”与走不得路的腿异物同构,语含贬讽。“不知怎么的”,明晓故疑,隐隐透出“文革”的荒谬。杨先生淡淡的一句话中,有着无限的包容和恬淡。如此深爱的两个人,怎么会不知道丈夫的一条腿是如何走不得路了?这只能是杨先生对苦难的隐忍罢了。

潘庆玉老师认为,语文学习,是人们通过语言对世界的持续敞开和去蔽作用,不断地构筑、更新自身的生命视界和精神家园的历程。

语文教学应该抓住“语文即语言”这个本体问题。文字是语言的元件,文章是语言的表现形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们都是“语言的构成品”,都是语言的存在方式,都是语言构出的“文化世界”。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它通过“立言来立人”,这是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根本大法”。

二、初中语文教学之术

“术”者,技巧、方法、策略也!

教学有法,法无定法。教学有术,千变万化。

现在语文教育教学的流派出现了“闽派语文”“浙派语文”“扬派语文”,这是从地域上划分;从教学理念上分,还有于漪代表的“情感派”,钱梦龙代表的“导读派”,宁鸿彬代表的“思维派”,魏书生代表的“管理派”等;中语界有赵谦翔的“绿色语文”、韩军的“新语文”、程红兵的“人格语文”、王开东等人的“深度语文”、熊芳芳的“生命语文”等——可以说,这些流派、名师都有鲜明的教育思想,都在教学上有自己的一套“教学之术”。

——他们之所以自成一派,一方面,是他们本身具有的大视野、大胸怀,能打破技术语文、技能语文闭锁的教学心态,从宏观上理解语文教育之真;另一方面,是他们具有微雕课堂的本领,善于从细节上追求语文教学之美,超越知识,走向智慧;超越学科,走向生命。

笔者作为教研员,2012年参加了河北师范大学余映潮语文工作室,对余映潮老师“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的教学主张进行了长时期的临摹、学习、推广。通过几个课例,可以对“语文教学之术”有更一步的认知。

在散文教学《老王》一课中,余映潮通过扣“词”品析的方法训练学生的细读和分析文本能力。三个主问题依次进行,活动一,“三轮”二字,非同一般;活动二,“病了”二字,作用重大;活动三,“愧诈”一词,含义丰富。整堂课,有关表达作用的理解,铺垫手法的运用,语言欣赏的角度,作者情怀的探究,余老师一律未问,实际上三个话题已抵千问。

《观舞记》一课,余映潮老师进行了“课中寻宝”和“美文赏析”两大活动。在“美文赏析”活动中,余映潮老师向学生提出一个主问题,也是一个讨论话题:从全文的谋篇布局看,每一段都好。这样,师生把目光集聚到课文最精美的部分,学生不仅思考各段特点,更懂得了课文的写作美点。

余映潮老师在执教《风雨》时,“了解一种说法”“知晓一种章法”“品味一处描写”“吟诵一段文字”,四个活动如行云流水,次第进行,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培养表达能力、发展思维品质、提高审美境界。

《童趣》的说话教学,在朗读课文之后,余映潮教师提出让学生抓住“忆”字来概说课文内容,抓住“小”字来分说课文内容,抓住“趣”字来详说课文内容。教师诗意化地让学生抓住“忆、小、趣”三个字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说”出课文的内容,既思路清晰地展开了充分的课堂活动,又让学生透彻地理解了文意。

在执教《孙权劝学》时,余映潮老师设计的学习活动是“三个10”:理解10字词、朗读10分钟、品析10美点。朗读环节可谓“诗意手法”,余老师带领学生读出文章的“叙事语气、语境重音、逻辑层次”,背诵任务顺势完成,余老师设计之巧,令人称奇。

余老师的课,一定程度上重塑了语文课的品格与尊严,他用诗意的手法,递进的活动,引领学生“回归文本的语辞世界”,丰富其人文底蕴,加强其精神熏陶,最终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地融合在教学中。

“板块式”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思路清晰,活动充分,易于推广。

在2013年4月份河北师大余映潮名师工作室活动中,河北省藁城市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的杨雪桥老师在执教《将进酒》时,很好地运用了“吟诵”和“涵泳”的教学方法。在“吟诵”环节,杨老师设计了“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节奏;三读,读懂诗意;四读,读出情味”的教学活动。在“涵泳”环节,杨老师运用评点批注法,引导学生从“诗中酒意、诗中愁绪、诗中豪情、诗中愤激、诗中狂放、诗中自信、诗中哲思”等角度,找出诗中的相关句子,并对该句写出不少于60字的评点赏析文字。这样的教学,使阅读真正进入文学本体。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师生把人生经验带入其中,与作者表达的文本世界进行对话,在视界融合中,产生新的意义。

在2017年廊坊师院“国培计划”“送培到县”项目中,笔者做过一节观摩课《记承天寺夜游》。

在教学铺垫环节,介绍完作者之后,以一首诗的形式引出写作背景:

一零七九年,那是个冬天。因不同政见,再加才太满。苏轼遭诬陷,祸起乌台案。坐牢百余天,脑袋悬又悬。流放黄州远,无权且卑贱。东坡开荒田,忘情山水间。赋赤壁三篇,随意记承天。字字神光现,千古永流传。

在朗读课文之前,教师布置了几个问题:

1.农历十月属哪一个季节?

2.本文题目中有“夜游”兩字,你认为哪些语句是照应“夜”哪些语句是照应“游”

3.文中“水中藻荇”与“庭下竹柏影”有什么关系?

4.文末“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情?请加以说明。

课堂主体是三读活动。一读,读出作者的心情变化,请同学们以“心情”为关键词“串写”课文;二读,读出课文的层次美感,课文分为两部分,有叙有议,先叙后议,景情相生;课文分为三部分,记叙、描写、抒情,文脉清晰,思路明朗;课文分为四部分,起承转合,层层推进;教师以习近平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亮相时的讲话为例,补充说明起承转合的章法;三读,读出人生的旷达之味,请学生在课文末段自由添加叹词。

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以知识卡片形式做小结:

即从本文来看,行文节奏轻快,绝无哽咽滞碍,画面空灵明净,绝无阴翳云霭,如果文末夹枪带棍,则无疑是一处不调和的硬伤。反之,文、景、意通体一致,共臻佳境。

——从“语文教学之术”的角度说,不管扣词品析、课文集美,还是知识卡片、读写结合、吟诵涵泳、文本细读,都需要语文教师立足“语言实践”的核心,带领学生“穿行在语言文字之中”,引领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知识内化为能力,体验内化为素养。

所谓“语文教学之术”,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我们的语文课堂能不能立足学科特点,“行走在语言和意义的世界”(王韶华语),从而凸显语文课堂的生命意蕴,创造语文课堂的诗性智慧,提升语文课堂的文化品格。——进一步讲,坚持语文本体与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教学之术”。文本与人本的交融,支撑起语文天地斑斓广阔的创造空间,它让我们游走于课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三、初中语文教学之势

“势”者,趋势也!

“多年来,语文教学往往让一层层有形无形的茧丝束缚着,语文课程改革,说到底,就是要剪开束缚,让真实鲜活的生命跨越出来”。(刘占泉语)

语文教学应该返回本来的面目和本真的状态。

我们现在的很多语文课,声、音、电、影,光怪陆离,华而不实的东西多了,扎扎实实的训练少了。语文就是语文,它不同于外语,也不是综合实践,更不能用数理化的方法教学语文。

语文就是语文,简简单单,朴朴素素。

笔者曾听过一位语文界前辈的做法,他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须用对偶句。显然,这是受古代私塾教育的影响。但是,我觉得,这位前辈的做法是深谙语文教学(汉语文教学)之“道”的。

语文教学要返本归真,就要坚持汉语教学的民族化。而汉语教学的民族化,说到底就是母语化和汉语化。汉语“教”和“学”,都要着眼于母语“习得”的规律,根据汉语特殊的表现规律进行教学。

语文教学要返本归真,就要坚持生命课堂的构建,以人的灵魂与精神的建构与生长为根本旨趣,让教师活跃的文思引导学生文思的活跃,让教师通透的灵魂催发学生灵魂的通透,让教师超拔的意境拥抱学生意境的超拔,让教师飞扬的词采诠释学生词采的飞扬。

语文教学要返本归真,就要坚持建构主义的教育观,坚持熏陶、渐悟的语文学习观,坚持“视野融合”的文本细读观,坚持对话教学的课堂教学观,让学生在春雨润物中,在潜移默化中,领悟母语之美、汉语之美,提高语文素养和言语表现力。

语文教学要返本归真,就要坚持深度学习的理念,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能依据文本的核心价值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之间,积极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在“教的活动”给出的支架下,“学的活动”渐渐丰富,学生渐渐走进“这一篇”文本语句章法的精妙、细微处。

语文教学要返本归真,就要警惕“少数公开课以课改的名义作秀,把公开课当作表演与炫技的舞台”(成尚荣语)的现象,追求常态课的教学品质,像种庄稼一样教语文,洗净铅华,自自然然,让语文课堂素面朝天,真情流露,变成温暖生命的记忆。

语文教学要返本归真,就要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要有“我即语文”的学术底气,“不跪着教书”的批判精神,“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审美追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学理探寻,成为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语文教学要返本归真,就要扛起“大美语文”的大旗,致力于恢复语文教育的正大端然和华美丰赡。既讲究“板块教学”的法度森然,也探索“诗意语文”的气象万千;既扎根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也链接大干世界的“生旦净末”;既恪守“深度学习”的学生立场,也彰显“全人教育”的教学风骨。

作者简介:杨高旺(1974-),汉族,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人,单位为河北省大城县教育和体育局,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育。

(责任编辑:御夫)

猜你喜欢
人本言语语文教学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人本计算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谈人本理念在新闻采写中的体现
对古琴音乐审美的人本思考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人本管理模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