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教育质量加强方案研究

2020-07-23 06:20王星阳
商情 2020年30期
关键词:中国大学教育质量

王星阳

【摘要】进入新时代,“双一流”建设大学应以支撑国家发展战略、提升国际競争力为导向,参照国际经验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本科,使之成为世界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并自觉地把弘扬中国精神、传承中华文化、体现中国立场作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办成中国特色的达到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基于此,文章主要对中国大学教育质量加强方案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中国大学  教育质量  加强方案

高等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等教育评价的质量。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现代性,就是在当前社会现实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对自身已有体系的扬弃以及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实施的理念、机制、过程等的创新和发展。确立起以评助学、以评促学、评学共轨的协同联动,以更好回答如何对高等教育质量共同发生作用并形成合力。

一、更新教育理念,促进质量保障范式转变

教育理念更新是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重要先导。(一)转变高等教育发展观。普及化阶段的高等学校应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致力于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主动应对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挑战,尤其是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生源结构特征与质量差异的新挑战。

(二)转变高等教育的教学观。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要转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授为主要载体的教学观,强化学生在质量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教学评价的重点应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结果和全面发展的跟踪与评价。

(三)转变高等教育质量观。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应是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多样化的质量观,高等学校应从单一发展模式转向分类发展模式,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探索构建不同类型高校的质量保障体系。

(四)转变高等教育管理观。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应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质量保障的主体从政府等外部评估主体转向高校本身,注重多元评价、内外结合、放权分权,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强化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同时重视不同利益相关者对高校办学质量和绩效的监督与问责。

二、明确核心要素,完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是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点。

(一)明确普及化阶段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提出科学明晰的质量标准,研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合理技术方法的评价方式,健全有效的评价反馈与持续改进工作的机制,提供有效的政策、制度和组织保证。

(二)强化高等学校质量保障的主体地位。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赋予高校以质量保障的主要权责,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性与持续性,引导高校建立起以专业教学为基础、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三)完善学生学习结果导向的评价方法。在自我评价、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和国际评估等质量保障活动中,将学生学习效果的跟踪评价作为评估标准的重要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维度。研制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的工具与方法,借鉴国外学生课程体验量表,开发基于中国学生体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量表,全面客观地呈现高校人才培养的效果。

(四)完善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体系。重视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核心利益群体的作用,逐步建立学生参与学校内部和外部质量保障活动的长效机制; 在政府或者第三方机构的外部评价以及高校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各利益相关群体的广泛参与,实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共同治理。

三、整合资源,强化大教育质量加强方案

(一)稳步推进学科建设。制定教育质量加强方案,明确分层分类建设高质量学科的基本思路,加大对大学学科建设力度,建立了高校一流学科培育机制,让高校有平台、有目标、有动力。积极推进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做大做强,支持三所本科高校硕士、博士点建设。

(二)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持续优化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完善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坚持专业增、撤数量大致相当的要求,撤销就业率、社会需求较低的本科专业,新增理工类应用型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就业情况,采取增招、减招、停招、隔年招等调控手段,科学合理地确定分专业招生规模,扩大大类招生范围,调减社会需求明显不足、就业率长期偏低专业的招生计划,计划的增量部分主要用于扩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理工类等应用型专业的招生规模。

(三)增强人才培养力度。根据教育部出台印发《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指导高校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针对影响本科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明确以学生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眼培养一流人才,借助“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的实施。

(四)创新创业教育。推动高校修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强化校企合作,建设创新创业平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人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生态文明创意作品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多项活动的方式,带动广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指导高校以学科交又和创新资源共享为纽带,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成立了启迪新能源学院,联合培养急需人才。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将科研与教学、企业生产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以硕士研究生导师互聘为契机,本着为省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型专门人才的初衷,联合开展企业关键技术攻关、重大项目研发和技术改造,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为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可供推广借鉴的成功经验。

结束语:大学肩负着高等教育多样化、普及化,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对此,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应通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新工科建设、产学研合作办学等,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区域特色、行业特色,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玲.UNESCO助力非洲加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资历互认[J].世界教育信息,2020,33(04):74.

[2]钟秉林.普及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02):1-3.

本文为“中国大学教育质量加强方案研究”系列中的 中篇。上篇发表于《商情》2020年21期。

猜你喜欢
中国大学教育质量
银幕内外中的“慕课”
战略管理视角下中医药高校教育质量分析
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综述
对职业教育发展中“软实力”的思考
我国大学学术权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015年中国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揭晓
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