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灾难文学作品实现生命意识的觉醒

2020-07-23 08:54王媛媛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3期
关键词:觉醒

王媛媛

摘 要:人类从刀耕火种的时代发展到今天,始终是与灾难同行的,因而灾难也就成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主题。文学作品中通过对灾难的真实再现或虚构想象,全面而深刻地呈现出人性的挣扎与超越,对学生认识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当下,我们正经历着一场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阅读灾难文学作品,两者相互关照,将这场疫情放到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更理性、更深刻地反思生命,从而实现自我和他者生命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灾难文学 自我生命意识 他者生命意识 觉醒

一直生活在幸福祥和的时代,灾难似乎是与我们没有交集的一种抽象概念。而庚子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学生第一次如此近距离遭遇了真实的灾难。生活节奏可以被打乱,但是心灵的秩序不能被打乱。当下是教师进行生命教育的最佳时机,让学生重温文学作品中的灾难情节,使真实情境中的灾难体验与历史语境中的灾难书写进行对话,获得心灵的成长,实现生命的觉醒。

生命意识的觉醒包括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及他人和宇宙中其他物种的生命意识的觉醒。

一、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

青春年华是最值得珍惜却也是最容易虚度的,学生每天按部就班、习焉不察地上课学习,忙碌充实却也夹杂着迷茫,生命的短暂与珍贵很难与正处在青春的学生发生真正的共鸣。需要耗尽一生才能领悟的生死奥秘,却能在一次灾难中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的意识随之被唤醒。灾难让我们清醒,它摧毁了漫不经心、得过且过,它让我们知道并没有所谓的漫长岁月、从今以后,我们拥有的只有现在,又怎能不认真审视当下的每时每刻,集中精力做好人生的正面文章呢?这是自我生命意识的一层觉醒。

自我生命意识的第二层觉醒是找到人生的方向与使命感。加缪在《鼠疫》中说英雄主义是二加二等于四的普遍真理,并不是因为老师教学生二加二等于四,这位老师就伟大,因为他只是做了本职工作。如果要说有什么伟大的话,那就是他选择做老师是一个伟大的决定。学生填报大学志愿、选择职业是一个重要的時刻。受世俗经济利益等的影响,很多学生会选择所谓“有钱途”的专业,而那些需要定力钻研的“冷板凳”专业或有生命危险的职业却少有人问津,但那些专业却是决定中国发展的硬实力,像这次疫情中零距离直面病毒的医生、科研人员,日夜守卫城市安全的警察,全面部署、综合调度保障人民生活的政府各级管理者与执行者等。

经过这场疫情,学生明白了什么才是我们应该崇敬的职业,从而自觉将职业选择与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正如《鼠疫》中最初将自己置身于鼠疫之外的巴黎记者朗贝尔,他一心只想出城与自己的爱人团聚,没有人责备他的自私,反而都非常支持他追求的幸福,但是,最终朗贝尔得知里厄医生也与自己的妻子分离却每天奋力抢救病人后,他也决定留下来一起抗击鼠疫。选择崇高这种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说教式的教育可以达到的,它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

自我生命的第三层觉醒是生命的反抗意识。《鼠疫》中说“看到鼠疫给人带来的灾难和痛苦,除非是疯子、瞎子或者懦夫,才会任其摆布”。我们要坚信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的反抗力量,这种力量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英雄。比起美国大片中力挽狂澜的大英雄,我们更需要的是这种人人皆可为英雄的朴素英雄主义。如《海啸奇迹》中以一个身受重伤的母亲的身份挽救一个不是自己孩子的英雄,《流感》中只因自己是消防员而放弃逃生的机会留下来帮助受困群众的英雄,《流浪地球》中都还是学生的哥哥刘启、妹妹韩朵朵等拼尽全力拯救地球的普通人,他们都是通过扮演自己的生命角色,做好本职工作,反抗灾难的英雄。这种反抗意识让人性变得熠熠生辉,让我们从无数灾难中重生,也让我们平淡的生活焕发出光彩。

我们每个人都一直背负着自我生命的巨石,周而复始地重复着简单的日常行为,但恰如西西弗斯,正是在反抗命运压在我们身上的巨石中确立了自我生存的意义,实现了自我生命的价值。

自我生命意识的第四层觉醒是懂得追求纯粹的生命幸福。灾难平等地攻击了每一个人,没有身份地位、财富和荣誉之别,在灾难面前“人人平等”。它提醒我们,功名利禄都是附加在生命之外的因素,回归到日常生活中的单纯与美好才是生命的真谛,正如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感慨的,“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其他则是无关紧要的”。不要等到“泰坦尼克号”沉船时才选择和家人紧紧相拥,应该和家人分享点滴的欢乐或烦恼,锻炼身体,规律作息,走向大自然聆听蝉鸣鸟语,在自己的“瓦尔登湖”诗意地栖居。

二、他者生命意识的觉醒

用珍爱自我生命之心守护他者之生命,唤醒我们对他者生命的觉醒。

我们必须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把自己还原到恰当的位置上。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自然界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大自然会启动对人类的“免疫反应”,就像一些疾病和异常气候,无疑是自然界遭到破坏的结果。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我们只能凭借对他者生命的关怀,时常自省,常怀敬畏,谦卑善良地对待自然界中的一切。

我们应该守护所有人。正如北野武所说,“灾难并不是死了两万人这样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我们哀悼在灾难中逝去的生命,我们清楚地懂得每一个生命逝去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破碎,我们越深刻地体会到这种哀痛,越有可能让悲剧不再重演,打破黑格尔所说的“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是,我们从来没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我们尊重、呵护每一个人的生命,就不会轻易发动战争或造成其他损害他人生命的人祸;我们同情、理解他人的处境,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冷漠、自私与误解。爱我们的同胞,也爱所有人类,早在17世纪,约翰·多恩就写下 “无论谁死了,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在死去,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我们必须要认识到,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无论我们来自哪一个国家,我们都有着相同的感情,那就是对苦难中人民的同情与理解,这就是人类的良知。我们应该让良知成为人类的国籍,摈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增强沟通交流,减少因为陌生感而带来的恐惧与暴力,让我们作为一个世界公民而觉醒,呵护每一个生命。

参考文献:

[1] 〔法〕阿尔贝·加缪《鼠疫》,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

[2] 刘慈欣《流浪地球》,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年。

[3] 〔俄〕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

猜你喜欢
觉醒
父权社会下女性主义比较
浅谈《觉醒》中爱德娜身边的三位男性
《西厢记》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中华民族追逐“复兴之路”的历史足迹
意识的觉醒形象的抗争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位居两极的《旧约圣经》女性形象
压抑与反抗
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反抗
“觉醒”背后的美国华人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