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编者按:共情陪伴心理社会能力项目,由哈佛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专家联合发起,通过为幼儿园提供课程、培训、科研指导,提升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情感能力。2017年,被中国教育学会立项为“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目前全国已有逾三千所幼儿园加入本项目,十万家庭受益。本专栏旨在分享课题园研究成果,为更多园所的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提供支持。
高质量的幼儿教育需要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回应作为师幼互动中教师的主要互动行为,其适宜性直接影响师幼互动的质量。然而观察发现,教师回应幼儿的能力让人堪忧,不回应、错误回应、不及时回应等情况经常发生,严重影响了师幼互动的质量和师幼关系的良好发展。
教师无效回应举例及原因分析
案例1:“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
小班谈话活动时,刘老师问小朋友们早上起床后都干一些什么事情,其目的是帮助幼儿梳理晨起后的常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成小朋友是第三个举手的,他声音很洪亮地回答:“我不知道。”刘老师愣了一下,继而回答:“你早上起床后要干哪些事你不知道?”成成有点情绪,回答:“我就是不知道,奶奶没告诉我。”刘老师有一些生气了:“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还理直气壮了。到前面来,好好跟老师说。”
【分析】教师容易聚焦幼儿的语言和行为本身,而没有读懂其背后的原因和心理需求。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刘老师“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的回应是因为她认为成成不仅没有掌握该掌握的常识,而且“态度不端正”,从而聚焦在成成“我不知道”四个字及其语气上给予回应。如果刘老师能够冷静下来,不难分析得出:奶奶对成成照顾有加、宠溺过度,包办了孩子晨起后的所有事情,也难怪孩子会如此理直气壮地“不知道”了。此时,教师可以回应:“老师猜测,因为很多事情是奶奶帮你做的,所以你不太清楚具体要干什么,是这样吗?”接下来还可以在进一步了解的基础上,对孩子和家庭进行有关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引导。
案例2:“妈妈是为了你好才不让你看电视”
中班集体教学活动“我很生气”,老师运用绘本、视频等方式,帮助幼儿感受生气时是什么样子的、人为什么会生气。在接下来的提问环节,老师问:“小朋友们,你们有生气的时候吗?是因为什么事情?”妮妮站起来说:“妈妈不让我看动画片了,我很生气!”老师马上回应:“妈妈不让你看动画片,是为了保护你的眼睛。”妮妮说:“可是她答应让我看两集的。”老师想了想说:“噢,那妈妈说话不算话是不对,不过她也是为了你好。”当这位老师继续问“小朋友还有什么事情生气”时,再也没有人举手了。老师点名让文文分享。文文小声说:“爸爸妈妈吵架的时候我会很生气。”老师追问:“那你有什么办法让自己不生气吗?有什么办法让爸爸妈妈不吵架吗?”文文很茫然地望着老师。
【分析】教师着急用言语说教,教给幼儿人生“大道理”。这似乎是成人的“通病”,我们因为一片“好心”,急于将“道理”灌输给孩子,希望他们少走一些弯路,而忽略了孩子是否能听进去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本身是否“正确”。在这里,老师一句“妈妈不让你看电视是为了你眼睛好”切断了师幼沟通的可能性,孩子们不愿意再继续分享。由于教师直接把“看电视是不好的行为”和“因为不让看电视就生气是不对的”划等号,并把这个信息传递给幼儿,从而阻碍了幼儿对主题活动目标的理解和掌握。此时,教师可以回应:“妈妈没有遵守她的约定,不让你看电视了,这让你非常生气。生气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呢?”幼儿的感受被关照,接下来的讨论和交流就会顺利进行下去。
案例3:“好朋友要相互帮助”
中班户外活动。达达跑来向老师“告状”:“老师,他们都不是我的好朋友,他们都不帮助我。”老师问发生了什么事情,达达告诉老师刚刚他摔跤了,小朋友都在旁边玩,没有一个人扶他起来。老师安慰了达达,然后走过去对其他小朋友说:“大家都是一个班级的好朋友,一定要相互帮助,这样下次你有困难的时候,别人也才会帮助你。”
【分析】乍一看,这里老师的回应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引导小朋友们间友爱和互相帮助,是为了发展其良好的社会品质。可从幼儿长远发展来看,教师过于简单的回应可能导致以下问题。第一,对所有小朋友来说并不公平。教师并没有亲眼看见事情的完整经过,也没有弄清楚为什么会发生“不帮助”的现象,而是听了达达的“告状”就直接给了结论。对其他小朋友来说,是在“懵愣”的状态下接收到“好朋友要互相帮助”的指令。第二,对达达的社会性发展不利。在这里,要回应的主体对象是达达,而非其他小朋友。试想,如果下次达达遇到需要别人帮忙但没有得到帮助的时候,他会如何归因?是责怪其他小朋友没有按老师的指令帮助自己,还是思考自己为什么没有人帮忙?第三,不利于达达和其他小朋友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遇到困难时如何向他人寻求帮助?怎么识别他人遇到困难了?在他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怎么做?此时,可以回应:“达达能够自己照顾好自己,你很坚强。你也想得到朋友们的帮助,是吗?”并以此为教育契机,带领孩子们展开一次讨论,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总的来说,教师如何回应幼儿是一门大学问,好的回应能够直击人心或让人如沐春风,引发思考和成长;不好的回应是生硬和没有温度的,不仅使互动无效,还可能会引发消极后果。幼儿教师传递的不仅仅是具体的知识,而是一种价值观。如何让年轻教师能够领略到积极回应幼儿的魅力,我们做了以下探讨,并初步取得成效。
帮助教师提升回应能力的策略
深度共情年轻老师
当课堂上因为自己的不当回应而导致“冷场”时,大部分老师能察觉到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可能产生“焦虑”“愧疚”“委屈”等多种情绪。在进行集体教研和培训时,我们首先抓住活动中的亮点给予鼓励,让老师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提升成就感。然后共情老师们因活动中的不足而带来的“负面情绪”,帮助他们接纳这些情绪。强调绝大部分幼儿老师是因为爱孩子而走进了这个岗位,“爱”是最好的润滑剂。但由于学龄前儿童思维的特殊性,他们的回答可能天马行空、让人猝不及防,这是很正常的事。有经验的老师都未必能很好应对,更不用说经验和能力都尚缺的年轻老师。當老师感觉被理解后,更能看到幼儿教育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也更愿意接受专业引领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