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彬, 曾志兴, 刘祥, 赵荣春
(1. 华侨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2. 中南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5)
延性是指结构或构件在达到其极限承载力的情况下,仍能在产生一定的变形下维持它的承载力的一种变形能力,其在结构或构件出现危险后不会突然破坏,从而起到警示作用,同时,能够充分利用材料的性能[1].500 MPa级钢筋具有高强度、高延性等特点,在工程结构中,高性能材料能够起到节省材料的目的[2].我国建筑钢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引进模仿、自主研发、引进技术和设备、吸引创新4个阶段[3-4],总体上是由低强度向高强度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已对500 MPa级钢筋混凝土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其构件的承载能力[5-7]、正常使用性能[8-11]、抗震性能[12-15]等.目前,我国已将500 MPa级钢筋列入规范使用钢筋,但其混凝土梁的设计规范仍然按照400 MPa级钢筋的要求.采用旧规范对新钢筋进行规定,有可能过于保守且浪费钢筋,不利于高强钢筋的使用和推广.因此,本文对配置500 MPa级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延性进行试验研究,讨论纵筋的强度等级、配筋率,以及混凝土强度对混凝土梁延性的影响.
表1 试件参数Tab.1 Parameters of specimens
表1为试件参数.表1中:ρ为纵筋配筋率.试验设计并制作6个钢筋混凝土梁试件,其中,2个配置400 MPa级纵筋,4个配置500 MPa级纵筋.试件均为截面250 mm×400 mm(宽×高),长度2 700 mm的矩形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均为25 mm;HPB 300级钢筋的箍筋直径均为10 mm、间距为80 mm;混凝土梁的上层纵筋采用2根直径为10 mm的HPB 300级钢筋作为架立筋,其余纵筋均设置为底部钢筋.为获取试件在加载过程中的应变变化情况,分别在底部纵筋中间部位、混凝土梁中间截面的混凝土表面粘贴应变片.
图1 加载示意图 图2 试验加载图 Fig.1 Loading diagram Fig.2 Test loading diagram
1.2.1 加载装置 为了分析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混凝土梁的两端为铰支(一边滑动、一边固定),采用两点同步加载形式,从而获得跨中纯弯段部分.加载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中:F为荷载;a1为加载点到梁边支座间的距离,a1=800 mm;a2为两个加载点间的距离,a2=800 mm.试验加载图,如图 2所示.
1.2.2 加载制度及量测 依据相关标准的要求进行分级加载,在每个试件加载前有一个预加载部分.正式加载初期,采用力控制进行分级加载;当荷载施加至预估极限承载力的70%时,转为位移控制,分级加载,加载速率为1 mm·min-1;试件的承载力下降至极限承载力的85%后,停止加载[16].在梁底中间部位及梁顶端部安置位移传感器.
表2为钢筋强度表.表2中:σs为屈服强度;σb为抗拉极限强度.在加载前对材料进行测试,得到C50和C70混凝土标准试块的抗压强度为53.81,2.31 MPa.
表2 钢筋强度Tab.2 Reinforcement strength
各个试件的破坏形态相似,均为弯曲延性破坏.加载初期,各试件的首条裂纹均出现在单边荷载40 kN左右时,其裂缝宽度为0.04~0.10 mm,且裂缝均由梁底跨中部位沿梁宽度发展.随着荷载的增大,纯弯段开始不断出现竖向裂缝和新的横向裂缝,同时,在剪跨区段也开始出现细长的斜裂缝,但其宽度及发展速率较纯弯段小.当试件L1~L6的荷载分别增加到160,220,140,220,140,220 kN时,梁的裂缝开展已较为明显,此时,试件L1~L6的主裂缝宽度分别为0.62,0.36,0.30,0.46,0.36,0.30 mm;此后,由力控制转为位移控制,当试验梁达到极限荷载时,试件L1~L6的承载力分别为419.75,589.10,452.95,615.20,470.17,654.60 kN;当试件L1~L6的作动头平均相对位移分别达到33.98,25.90,34.06,27.31,36.40,27.53 mm时,试验梁纯弯段受压区混凝土压碎,钢筋已屈服,试件发生适筋破坏,试验结束.各个试件纯弯段的最终破坏图,如图3所示.
(a) L1 (b) L2 (c) L3
(d) L4 (e) L5 (f) L6图3 试件纯弯段的最终破坏图Fig.3 Final failure diagram of the specimen pure bending section
2.3.1 试验梁平截面假定适用性 平截面假定即变形之前的平面在变形之后仍保持为平面[17].为了分析配置500 MPa级纵筋混凝土梁截面是否满足平截面假定,在试件中部沿着高度均匀布置了应变片,以测量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应变分布情况.各个试件的跨中截面混凝土应变分布,如图4所示.图4中:h为梁截面高度;ε为跨中截面应变.
(a) L1 (b) L2 (c) L3
(d) L4 (e) L5 (f) L6图4 试件的跨中截面混凝土应变分布Fig.4 Strain distribution of concrete in midspan section of specimens
图5 试件的跨中弯矩-挠度曲线Fig.5 Midspan bending moment-deflection curve of specimens
由图4可知:在加载初期,各个试件的应变分布沿着梁截面高度呈线性变化,随着荷载增大,该线性变化规律不再明显.总体而言,试件的截面基本上符合平截面假定.
2.3.2 试验梁跨中弯矩-挠度曲线分析 各个试件的跨中弯矩(M)-挠度(γ)曲线,如图5所示.各试件的弯矩-挠度曲线均经历了4个阶段:上升阶段1;上升阶段2;水平波动阶段;下降阶段.
由图5可知:上升阶段1持续较短,主要由于加载初期混凝土未开裂,整个试件为弹性阶段,荷载较小时混凝土即开裂,梁截面刚度突变;上升阶段2持续较长且基本为线性,当底部受拉钢筋屈服后,混凝土梁达到极限承载力;在水平波动阶段中,梁所承受的荷载不再加大,且过程较长,这一段体现了混凝土梁弯矩破坏的延性性质;随着位移的增加,混凝土不断被压碎,当受压区混凝土全部压碎后,梁所承受的荷载迅速下降,试件破坏.500 MPa级和400 MPa级钢筋的试验梁从位移曲线的变化趋势上看,是基本一致的.
表3 试件延性系数Tab.3 Ductility coefficient of specimens
对钢筋混凝土梁抗弯延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混凝土强度、钢筋强度和纵筋配筋率.
在采用同样钢筋强度和纵筋配筋率的情况下,分别对比试件L3与L5,L4与L6可知,随着混凝土强度的提高,梁的抗弯承载力略有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由C50提高至C70,试件的抗弯承载力分别由452.95 kN提高到470.17 kN,615.20 kN提高到654.60 kN,分别提高了3.8%和6.4%.随着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增大,试件的延性也相应提高.
在采用同样混凝土强度和纵筋配筋率的情况下,分别对比试件L1与L5,L2与L6可知,它们的抗弯承载力分别由419.75 kN提高到470.17 kN,589.10 kN提高到654.60 kN,分别提高了12.0%和11.1%,说明采用500 MPa级纵筋能够有效地提高试件的承载能力,而采用高强度钢筋并不能有效地提高混凝土梁构件的延性.
在采用同样钢筋强度和混凝土强度的情况下,分别对比试件L1和L2,L3和L4,L5和L6可以发现,其抗弯承载力分别提高了40.3%,35.8%和39.2%,说明纵筋配筋率的提高能够显著改善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但纵筋配筋率大的试件的极限变形较小、延性较差,这与400 MPa级纵筋混凝土梁的规律类似.因此,在设计中应注意控制梁的最大纵筋配筋率,从而保障试件的延性性能.
通过对6个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分析配置500 MPa级纵筋混凝土梁截面的抗弯延性,得到以下4点结论.
1) 配置500 MPa级纵筋混凝土梁与配置400 MPa级纵筋混凝土梁的适筋受弯破坏形式类似,且混凝土梁截面基本符合平截面假定.
2) 在其他参数一致的情况下,随着混凝土强度的提高,梁的抗弯承载力和延性均有所提高.
3) 在其他参数一致的情况下,纵筋配筋率的提高能够有效提高梁的抗弯承载力,但纵筋配筋率大的试件的极限变形能力较小、延性较差.
4) 在其他参数一致的情况下,配置500MPa级纵筋的混凝土梁较配置400MPa级纵筋的混凝土梁在抗弯承载力上有较大提高,但对延性的提高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