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医疗、科研、志愿者实践、社会化服务与高校社区养老需求相结合,西南大学医院打造出高校医养结合的样板。
去年12月中旬,国家卫生健康委从全国申报的600多例典型经验中评选出“全国医养结合典型经验名单”,西南大学医院“立足高校社区、促进健康养老”获评典型案例。
西南大学医院是一家二级综合医院,同时挂牌西南大学运动康复研究所、西南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西南大学南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015年,医院着眼于满足辖区内老年人医养需求,更好地延伸医疗服务链条,顺畅医疗服务流程,开始在西南大学拥有8万人的社区探索“以居家为基础,机构为支撑”的整合照料式养老服务模式。
医院院长吴宗辉同时担任西南大学运动康复研究所与老年康复研究所所长,他向《中国医院院长》记者介绍,作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自己长期带有管理学的公共政策、社会保障方向硕士研究生,研究领域包括了养老服务。2015年,吴宗辉结合医院实际工作,比如老年患者符合出院条件但拒办出院手续的“压床”问题;考虑到西南大学60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33%,特别是8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比例高,照料和护理缺口大的严峻现实,他将医养结合作为带教与研究的重点。与此同时,医院领导班子也形成共识,西南大学医院于2015年底获民政部门授牌,正式设立起以医养结合为主体的养老服务中心。
2017年,医养结合科在医院正式成立,与养老服务中心合并运行,主要负责统筹医养结合相关资源,与医院医疗、护理单元、学校离退休处以及志愿者管理办等机构保持日常紧密联系,为医养结合的深入、有序开展提供有力的行政支撑。
西南大学医院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位于大学校内,医院共有南北两个院区。吴宗辉介绍,2018年开始,医院在南北区的四个病区陆续划定了医养结合区域,由各病区临床、护理单元负责每天的医疗巡查。
医院在南北区的四个病区分别划定医养结合区域,由医养结合科根据老人的评估情况并结合老人及家属的意愿,安排入住内科医养区或康复科医养区。医养结合科负责入住老人养老期间的日常管理,包括入住前协议签订、入住前评估沟通、对外宣传、日常巡查、护理照料、营养膳食及护工质量监管等。
各个病区的临床、护理单元负责每天的医疗巡查,同时负责老人住院和养老期间区域内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包括日常查房、健康评估、病情沟通、疾病控制、突发情况紧急处理等相应的医疗护理行为。
在西南大学医院,医养结合科与病区共用医生及护理人员,这意味着各病区相比此前承担了更多一份的职责。在绩效分配方面,吴宗辉向记者介绍,医养老人住院期间医疗费用按医院绩效方案归各病区所有,养老期间费用按照查房人次及医疗质量考核分配相应工作量。
吴宗辉还告诉记者,医院内科与康复科最大程度整合资源参与医养结合的具体实践;由于同时挂牌西南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公卫领域的慢病管理与家庭医生签约也积极参与医养工作,除此之外,急诊科开设的居家养老紧急呼叫系统还得到社区高度认可,被称作“救命线”。
西南大学康养志愿者服务队中有许多大学生志愿者,他们的参与实现了多方共同受益。
据西南大学离退休处统计数据显示,该校80岁以上高龄空巢离退休教职工1020人,其中高达89.24%的高龄老人子女在外地,无法对其进行日常照顾。对此,医院急诊科配备24小时紧急救助系统,为这批老人提供紧急救助服务;截至2019年底,系统已开通600余户,覆盖率接近100%,共接听并处理紧急救助电话2000余次,每月出诊100余人次,被老人们亲切地称为“救命线”。
有急有缓,目前西南大学离退休教职工共3200余人,患2种及以上慢性病人群比例达92%,半失能及失能失智人群比例为12.8%。
吴宗辉在带领研究生展开广泛调研的过程中也发现,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正遭受严峻的考验,“一方面,在经济和医保方面都有较好保障的背景下,大家的养老需求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老龄化加剧,随着年龄的增长,80%~90%的65岁以上老人有不同程度的日常生活障碍;大部分70岁以上老人需要得到日常生活和医疗护理照料。”他继而总结,养老与医疗迫切需要结合起来,使高龄、多病共存、部分或完全丧失功能的老人能够得到连续的日常生活和医疗护理照料。
以此为出发点,西南大学医院建立起“医疗、护理、康复、健康管理、养老、安宁疗护”等一体化的养老服务。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优势,提供慢性病管理、医疗保健、健康管理和家医签约等一系列服务内容。医院还结合西南大学大学生志愿者优势,组建西大康养志愿者服务队。对老人开展精神慰藉及心理关爱活动,有效缓解老人孤独和寂寞,辖区老人对志愿者服务的满意度高达98%。同时,参与康养志愿者活动的许多大学生,加深了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认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对自己父母更具感恩之心,起到了老人和大学生志愿者健康双促进的作用。
在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以外,西南大学医院早在2014年就成立了西大康养志愿者服务中心,吸引有热心、有爱心的教职工志愿者和社会爱心人士,投身到养老志愿服务活动中,现有成员408人,志愿者每周为老人表演文艺节目或开展互动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老人精神文化生活。
除强化医疗支撑,提升养老质量之外,西南大学医院医养结合科还充分发挥出康复、护理、智慧养老等方面的优势。
首先,医养结合科充分依托康复医疗资源,为老人制定针对性康复训练计划,开展日常康复训练。配备了近百种康复设备,既能提供规范系统的综合康复治疗服务,又能为社区老人和机构老人提供专业的整体康复服务,有效提高了老人生活质量,深受广大老人欢迎。重视中医药在健康养老方面的独特优势,医院还为老人开设中医推拿、针炙、药熏等理疗项目。
医院医养结合科还联合西南大学体育学院共同策划康复运动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原理讲授、随堂视频、现场示范、反馈辅导等环节,引导辖区老人和机构内老人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及体育运动。
其次,以“护”为保障,医院延伸培育社会化服务,建立起一支专业、可直接调配的护工队伍,提高老人及其家属满意度。
为帮助老人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医院将老人护理和康复护理融合,一方面帮助改善老人日常生活功能,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帮助老人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医院的护理团队与专业护工公司合作,根据介护等级安排护工,实行24小时持续照护。医养结合科负责日常护工的协调、监管和指导,每月对老人及其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监督陪护公司、规范护工行为,不断提高老人及其家属满意度。
最后,融入科技力量,促进智慧养老建设。医院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和医养智能云平台两大智能网络,全方位解决居家和入住老人的智能养老服务需求。设置了两面“智慧医养区域”大屏幕,一面可实时统计入住养老人数,显示当日值班护士和当日照护计划、特殊治疗等护理工作安排情况;另一面是生命体征实时智能监控显示系统,该系统通过智能床垫等设备实时监测老人心率、呼吸、睡眠状态以及离床提醒、尿不湿提醒、翻身提醒等。医院还为入住老人配备多功能智能化穿戴设备,随时关注老人动态,及时发现并处理老人异常情况;为外出老人佩戴电子围栏,保障老人外出安全。
由医养结合科牵头,西南大学医院内科、康复科、急诊等科室全面参与到医养结合的实践中。
西南大学医院践行医养结合业务长达五年,在不断提升成效的同时,医院培养、形成了一支兼具实践能力与理论修养的高水平、高素质医养服务团队。吴宗辉介绍,团队致力于养老服务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撰写的《重庆市养老服务市场化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获全国老龄委2017年度老龄问题调研优秀成果二等奖、重庆市2017年度老龄问题调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关注高校社区养老,探索高校医疗机构养老服务发展新方向》被定为2018年教育部专题调研报告;《重庆市基本养老服务制度研究》获2018年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委托课题优秀成果奖。吴宗辉本人作为主要负责人,担任起更多相关社会与行业职责,他受聘为中国康复医学会医养结合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智慧医养护信息与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老年产业促进会副会长、重庆市医养结合专家库成员,获得“重庆市养老服务特殊贡献奖”。
医院团队与民政局、卫生健康委、全国高等学校等以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密切,且与多个社会福利组织和养老服务机构建长期合作关系,保证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的可行性,迄今已指导建立创新型示范性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6家。同时多家养老机构已引入并开始运行相关养老管理及服务模式,该创新研究成果得到了当地政府机构及各级社会养老单位的高度关注。
医院医养结合团队近年来承担与养老相关重大委托项目、重大培育项目、一般项目、纵向课题等共18项,还以智库理论向政府建言献策,团队撰写的《加快推进我市“医养护”三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咨询报告获重庆市政府批示并采纳,《关于加快重庆城市社区建立整合照料式养老服务模式的建议》咨询报告获重庆市副市长批示,《重庆高校社区整合照料式养老服务模式尝试意愿调查研究》获重庆市民政局局长肯定性批示。
在撰写论文与申报专利方面,医院医养结合团队同样取得了丰硕成果。团队成员在《中国卫生事业管理》《重庆医学》《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Cell Death and Disease》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中英文养老服务相关学术论文60篇。团队成功申请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发明专利多项,目前已获得《一种城市社区照料式养老服务平台》《一种养老用角度可调式轮椅》《养老用康复助行器》3项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