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医学观察者的不良情绪筛查与心理援助效果

2020-07-23 09:45颖,沈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0年3期
关键词:情绪反应观察者医学观察

周 颖,沈 涛

在全球对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没有特效药物和疫苗的状况下,采用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这一传统的公共卫生策略仍然是控制传染病大规模爆发的最有效措施。就当前拥有的资料判断,人群对新型冠状病毒普遍易感,因此,根据国家对疫情的应急机制和疫情防控要求,对辖区内曾经与新型肺炎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密切接触,又不具备在家或医院进行隔离观察条件的人员,进行集中医学观察。接受集中医学观察的对象在面临突发性危机时,个体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和恐慌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应激反应。为进一步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及其所面临的状况对这一群体的相关情绪影响并探索心理援助的效果,笔者于2020年2—3月对集中医学观察对象开展了相关不良情绪影响状况的筛查,并根据筛查结果对不同对象开展针对性心理干预和疏导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将2020年2月12日—3月11日上海市黄浦区集中医学观察点内接受医学观察的321名人员全部作为筛查对象,回收有效筛查表314份,有效调查率为97.82%,并将筛查阳性者作为重点干预对象。

1.2 方法

1.2.1 筛查

筛查工具:采用仇剑崟等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情绪自我评估问卷”[1]。“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情绪自我评估问卷”条目依据ICD-11中特定恐怖症、应激障碍的相关诊断标准,并综合专家意见共识所编制,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

评分标准:0~27分为没有出现较大的情绪反应;≥28分为筛查阳性(其中28~51分存在明显的情绪反应,52~100分存在较大的情绪反应)。

1.2.2 干预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防控集中隔离点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工作方案》[2],借助网络交流,以宣教、安慰、鼓励为干预原则,对筛查阳性者进行干预。其中评分在28~51分者,采用微信、网络,开展政策宣教、健康教育、情绪疏导,鼓励面对现实、配合医学观察,指导观察对象正确地应用微信、网络信息的传播和交流,释放紧张情绪;评分≥52分者进行重点干预,由心理治疗(咨询)专业医务人员运用心理咨询的方法,对隔离点内的干预对象进行心理援助干预。

1.2.3 评估

对所有接受干预者,在撤消医学观察前重复做一次“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情绪自我评估问卷”评估。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做显著性检验。

2 结果

2.1 集中医学观察者的相关情绪自我评估

314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集中医学观察者中,存在明显的情绪应激反应者有118名(37.57%),存在较大的情绪应激反应者有21人(6.68%),其中女性高于男性对象。两两比较,≥60岁年龄组分别与<30岁、30~44岁年龄组对象,沪籍、非沪籍和外籍对象的情绪应激反应评估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见表1。

2.2 心理援助效果分析

对集中医学观察者中存在“明显情绪反应”,或者“较大情绪反应”者的心理援助效果见表2。

3 讨论

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在我国部分地区快速传播,国家根据疫情的发展实施前所未有的严格检疫措施。由于人们普遍对新型病毒的隐蔽性、致病性及其影响范围的广泛性缺乏了解,一些媒体特别是自媒体发布了大量信息,这些信息真假难辨,使社会公众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恐慌等心理问题。仇剑崟等覆盖全国的调查显示,29.29%的受访者对新冠肺炎疫情存在明显的情绪应激反应,5.14%的受访者存在较大的情绪应激反应[1]。本研究对接受集中医学观察者的调查显示,有37.58%的对象存在明显的情绪应激反应,6.68%的对象存在较大的情绪应激反应,筛查结果略高于仇剑崟等的调查。接受医学观察、需要14天的封闭隔离观察、处于孤立状态以及可能存在的感染风险,加剧了他们相关不良情绪的产生有关。

表1 314名疫情集中医学观察者的相关情绪评估

表2 存在明显或较大情绪反应的集中医学观察者心理援助效果(分,)

表2 存在明显或较大情绪反应的集中医学观察者心理援助效果(分,)

images/BZ_32_1285_2296_1687_2345.pngimages/BZ_32_1687_2296_1863_2345.pngimages/BZ_32_1863_2296_2039_2345.pngimages/BZ_32_2039_2296_2151_2345.png images/BZ_32_2151_2296_2232_2345.png明显情绪反应者(n=118) 38.61±10.42 22.75±9.680 12.114<0.01images/BZ_32_1285_2398_1687_2451.pngimages/BZ_32_1687_2398_1863_2451.pngimages/BZ_32_1863_2398_2039_2451.pngimages/BZ_32_2039_2398_2151_2451.pngimages/BZ_32_2151_2398_2232_2451.png

筛查结果显示:集中医学观察者的性别、年龄、户籍不同,其筛查阳性率也有所差异,女性高于男性、60岁以上老年人高于其他低年龄者,非沪籍高于沪籍,与仇剑崟等的研究基本一致。一些研究结果认为:妇女更容易受到压力,更容易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1]。此次新冠肺炎老年群体受患病后的较差愈后和较高的死亡率影响,可能会增加老年人精神疾病患病风险或恶化患者已有的精神症状,从而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日常功能和认知水平[3],加剧了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情绪应激反应。非沪籍和外籍人员则更多的是对因长时间的集中医学观察,导致工作时间的延误以及随后可能出现的预期收入的担忧。本研究中不同教育程度的对象的筛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上意义,其原因除了可能与样本量不足外,其他因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出于对传染病的管理需要,要求与患者密切接触且有感染风险者在指定区隔离,是控制传染并切断传染途径的一项重要举措,但隔离所带来的不良情绪却不可避免。如何在保证隔离有效性的同时尽量防止隔离者在检疫隔离期期间产生不良情绪,是保障疫情检疫隔离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本次研究根据不同筛查结果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心理援助。对“明显的情绪反应者”,心理援助医务人员与志愿者一起对检疫隔离者定期作随访,主要做好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国家政策解读,及时疏导隔离者因长期隔离带来的负面情绪,并且尽可能对他们的关切问题提供帮助,结果在较短时间里使这部分对象的不良情绪有显著的缓解。已有研究认为[4],被隔离者多数负面情绪都来自于活动自由受限,因此,应做好隔离者教育,让被隔离者认识到此项措施的重要意义和利他性。对存在“明显的较大的情绪反应”对象,心理援助医务人员对其感受给予积极共情和理解,并进行认知上的澄清;通过采用自助式心理调适,指导他们做一些呼吸训练和松弛训练[5],经心理援助干预后再评估显示出较好的效果。

受疫情的性质、观察的样本量、时间、场所等因素的限制,本研究所得到的结果仍是初步的,可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致谢:本研究采用仇剑崟主任团队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情绪自我评估问卷”特此致谢)。

猜你喜欢
情绪反应观察者医学观察
多普勒效应之新讨论
过度情绪反应的背后
集中医学观察隔离点新冠疫情防控模式探讨
心理疏导在被隔离医学观察人员中的应用效果
艾滋病住院患者对新冠肺炎的认知、行为及情绪反应
用追击相遇的模型解释多普勒效应
新冠肺炎疫情下医学观察 对邮轮游客情绪影响研究
军队疗养院援鄂医疗队医学隔离观察保障实践
“你看不见我”
基于Android的智慧竞赛APP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