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感恩教育,润泽学子心灵

2020-07-21 08:15卢炳深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80期
关键词:感恩意识

卢炳深

摘    要: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情。现实中,家庭教育观念的错位、社会感恩教育缺失等原因造成学生感恩意识缺乏。因此,教师应结合实际,开展多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与家长联手,达成感恩教育共识,让学生由己及彼,培养自觉的感恩行为。

关键词:感恩意识;感恩共识;感恩行为

在教育工作中,我常接触到一些行为不规范的学生,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这些学生的人数呈增长趋势。按常理,随着学生的心智逐渐成熟,学生应该更加懂事,让老师和家长操心的事情也应该越来越少。这种反差让我深深感觉到:学生总是认为他人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不懂得去感激他人,不会想到我应该为他人做些什么,而只知道得不到满足的痛苦。因此,我们要推行感恩教育,润泽学生心灵,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学会感恩,并将这份感恩的心延伸到家庭和社会。

治标先治本,要推行感恩教育,就必须先找出学生缺少感恩情愫的原因。首先,家庭教育观念的错位造成学生感恩意识缺失。随着“421”家庭(四个老人,一对父母,一个孩子)的增多,学生在万般宠爱中长大,只知“我该怎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同时,部分家庭在孩子教育上只重智力投资,不注重情感教育。父母从不把自己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压力呈现给孩子,淡化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其次,社会感恩教育缺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接触到诸如“父母将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子女告上法庭”等事件,而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引导,就会在无形中认可这种现象。电视、网络等公共媒介只注重经济利益,忽略情感教育。比如,影片中学生一掷千金,攀比至上,贫困生却连几百元生活费都没有。如果没有及时地进行教育,得到资助的贫困生可能会认为:现在得到的,就是他“本来就应该得到的”,受赠因此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失而复得”。既然“失之桑榆,收之东隅”,而且可能还“远远收得不够”,感恩之情自然就无从谈起。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我沿着“三贴近”的角度进行思考,反复探索,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感受身边的人和事开始,学会感激父母、感激老师,并以此开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感激他人、感激社会,感激一切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一、开展活动,培养感恩意识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能够体谅父母的辛苦和来自社会的关怀,融化心灵中自私、冷漠和自卑的冰垒,构筑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春光乐园。

1. 利用班会课,结合社会中的感恩事例(这些事例都要求学生自己去找)展开讨论,在班级中树立感恩的基本意识

我班学生曾找过这样的例子:深圳歌手丛飞耗资300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而当他重病住院时,受过资助的个别大学生就在深圳工作,也没去看他。正在受资助学生的家长在得知丛飞生病暂时没有能力继续支付他孩子的学费时,不但没有说出任何宽慰人心的话,反而责问:“他(丛飞)什么时候治好病出来挣钱?”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深深地被丛飞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也对那些曾受资助的人的不知感恩或无休止的索取感到不满。

2. 捉住生活中的小细节,进行感恩意识的培养

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总有许多值得感恩的细节,如学生的互帮互助、师生的互相关爱等,这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意识培养的好素材。如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奖时,我在肯定学生自己的能力的同时也提醒学生:在你为荣誉奋斗的过程中,想一想,还有谁帮助过你?请对他说一声“谢谢”!长此以往,学生在享受胜利带来的快乐时,也不忘感谢关爱自己的人。

3. 寻找自己身边值得感恩的小事,在周记中回顾和记录自己的感恩心得

有的学生发现,班中的小博每天默默无闻地为同学们开门、关门,从无失职,确保同学能第一时间进教室,保证班中无失窃;有的同学发现,自己的妈妈每天都要比自己早起床半小时,为自己准备丰盛的早餐……

在学生的感恩心得中,我了解了學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对感恩教育的接受程度。现摘录某学生的感恩心得如下:讲实在的,长这么大还真没觉得要去感激谁,因为我觉得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我现在所有的快乐与幸福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本学期自从我参加“寻找身边值得感恩的小事”活动,我发现了许多以前习以为常的事情,原来都蕴涵着身边人的一份爱。我开始懂得了什么叫感恩——感恩其实就是学会如何尊重别人,学会如何感激别人。……我要感激所有给过我帮助的人。

同时,我在与学生交流时,经常告诉学生:不仅对那些帮助你的人感激,也要感激斥责自己错误行为的人,因为他们帮助我们助长了智慧,磨炼了心智。

二、家校联手,达成“感恩教育”的共识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进程的起点,它自然的教育方式、生活化的教育内容,让人们获得关于善恶、真假、好坏、是非等做人的最初观念。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感恩教育方面,起着学校和社会道德教育无法代替的奠基作用。因此,我充分运用与家长交流的各种机会,与家长达成“感恩教育”的共识,共建“感恩教育”长廊。

1. 分发《致家长的一封信》

我在家访和家长会上特别加入了加强孩子们“感恩教育”的内容,并分发《致家长的一封信》,供家长阅读,让家长明白: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懂得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不要让孩子觉得为自己服务是理所当然的。同时我建议,在共同的家庭生活空间,家长最好也能以身作则,做感恩的典范:对别人的恩情,家长要主动言谢,善于回报;父母要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孝敬自己的父母和长辈,主动与邻居搞好关系。

2. 介绍“感恩菜单”

感恩菜单(内容自选):

A. 今天有没有给别人添麻烦?

B. 今天的表现是否有进步?

C. 今天你最感激谁?

……

生活中,许多家长经常忽略对孩子反省习惯的培养,孩子没有养成反省的意识,对于身边的许多事情就渐渐感到理所当然。所以,我每个星期都会给学生推荐感恩菜单,从而唤醒学生的反省精神,使学生把个人与他人的态度联系在一起,通过移情换位加强理解,产生和谐共振的内在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学会关爱他人,感悟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培养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养成健康心态,塑造健全人格。

也许有人会说:“感恩菜单是一种形式化、任务化的‘感恩行为。”其实不然,感恩菜单只是一种导向和提醒,它需要家长和孩子通过对话共同完成,在对话过程中,家长了解孩子的心路历程;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中,也会有一种深刻的感受和被净化的自我超越感,于自然而然中得到人格升华。

三、由己及彼,自觉感恩行为

《中小学生守则》是学生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但学生即便将《中小学生守则》背得滚瓜烂熟,也不一定知道感恩,他们往往在学校说得好听,而在实际行动中做不到,容易从自我出发,忽视了他人。教师和家长不仅仅要教育孩子记住纪律,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将这份感恩意识转化为自觉的感恩行为,学以致用。

1. 感恩从校园小事做起,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责任与义务

作为学生,应履行学生的基本义务,遵守学校的基本规范。如在班级大扫除中,要求学生自己承包打扫任务,并对自己的劳动负责;要对每天值日的同学心怀感恩,不随地乱扔垃圾……

2. 感謝父母,为他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在感恩教育活动中,我了解到许多学生都能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如在母亲节到来时做心意卡,每天回家帮父母做一件家务事,为妈妈做早餐等。

绝大多数家长也反映,通过感恩教育,孩子说感谢的话多了,而且不是扭扭捏捏、应付了事,而是大大方方、发自肺腑地说出这些话。孩子不但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在日常生活中还常常会以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

3. 结合活动月,将感恩行为延伸到社会

围绕感恩主题,结合各种活动月,如3月的“学雷锋”活动、6月的“雏鹰展翅”活动等,把一系列的志愿者活动和感恩教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德育实效。从感谢父母到回报社会,由感受他人的关爱到志愿付出,给予别人更多关爱。一系列活动将学生的思想认知内化、升华为志愿奉献的社会实践服务行动。

感恩是中国人的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非的最起码的觉悟要求。孔子曰:“仁者爱人。”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大家一起虔诚地把感恩的泉水引进孩子的心田,用心呵护,精心灌溉,这些学会感激、经常心怀感激的莘莘学子,他们的心灵将会成为温润的春光乐园,伴着感恩的喜悦,伴着分享的快乐,走向理想的彼岸。

猜你喜欢
感恩意识
高校毕业生感恩意识缺失原因的探析
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研究
高中班主任提升学生感恩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浅谈幼儿实施感恩教育的几种途径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初中生感恩意识现状及其特点研究
高职大学生感恩与责任意识教育研究
初中思品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融入感恩教育对策探讨
常怀感恩之心,共筑和谐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