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承浩,肖芳梅
(贵州省黔东南州人民医院,贵州 凯里 556000)
肺大疱属临床发病率极高的胸外科疾病,主要发病机理与细小支气管炎性疾病有关,如未能及时有效治疗,将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临床治疗肺大疱主要采取手术治疗,电视胸腔镜具有术中创伤面积小、手术视野清晰,术后恢复速度快等方面的特点[1],将其应用于肺大疱治疗中临床效果显著,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1年时间内收治共计52例该疾病患者资料的研究分析,重点探讨经剑突下与经胸切口单孔电视胸腔镜手术的实际临床应用效果。
本次研究开展时间段2018年7月~2019年7月,研究样本数量共计52例,全部患者均符合肺大疱诊断标准,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划分为2组,组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数量均等(n=26),研究组患者中男19例,女7例,年龄范围为21-63岁,年龄均值(40.24±3.56)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1例,女性5例,年龄范围为22-61岁,年龄均值为(40.16±3.48)岁,常规资料(年龄、性别)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本次研究结果无影响。
将经剑突下单孔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应用于研究组患者,切口位置设置于患者剑突,长度约为3cm,分离皮肤、皮下组织、剑突,将剑突用钳子夹起,充分暴露剑突后方位置,分离结缔组织及纵膈位置,于剑突位置设置进入胸腔的隧道并置入胸腔镜,探查胸腔内是否存在粘连和积水的情况,确定肺大疱的准确位置。使用弯钳将肺大疱提起,利用内镜下切割缝合设备将肺大疱切除,完成操作后将胸膜用纱布擦拭干净,以此加速胸膜组织黏连。如患者术后未产生漏气等问题,将胸腔引流管经剑突下切口置入肺尖部。缝合后实施鼓肺,确保肺腹胀的效果。对照组患者术中各项操作与研究组一致,切口位置为经胸切口。
评估组间手术相关指标,主要包括胸腔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等。评估组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包括切口麻木、切口疼痛等。
手术相关指标为计量资料,表示方法为“±s”表示,t检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计数资料,表示方法为%,x2检验,为确保数据分析结果准确,引入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计算,如P<0.05,则组间可比。
评估组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患者中2例出现切口疼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6)7.7%,对照组患者3例出现切口疼痛,3例出现切口麻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6)23.1%,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
评估组间手术相关指标,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评估组间手术相关指标(±s)
表1 评估组间手术相关指标(±s)
组别 胸腔引流量(ml)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术后疼痛评分研究组(n=26) 158.48±2.09 20.31±1.02 29.94±1.21 2.73±1.29对照组(n=26) 173.83±3.65 38.27±2.23 37.12±2.69 5.48±1.66 t 23.931 48.026 16.162 8.577 P 0.000 0.000 0.000 0.000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研究组患者经经剑突下单孔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后实施相关指标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常规单孔电视胸腔镜手术操作孔位置设置与患者腋前线及腋中位置,入路操作较为简单,无法对双侧胸腔情况有效观察,术中极易损伤患者胸壁肋间神经,术后部分患者胸部严重疼痛[2]。经剑突下疏松组织设置切口并经由纵膈直达患者胸腔可有效切除右侧肺大疱,对于左侧肺大疱,受到心脏遮挡的影响,切除存在难度。人体肺大疱主要位置为肺尖,如双侧切除,可采用经剑突下单孔电视胸腔镜手术,如单侧切除,采用该术式入路难度较大,对医师操作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由此可知,经剑突下单孔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肺大疱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