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昭昭 王晓龙
【摘 要】非遗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简单而言是非物质形式的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民间传说、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与节庆活动、自然界的知识与实践和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出了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和文化特征,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活”的展现,因此应该加强非遗传承。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应该在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涵和传承现状的基础上,运用信息化手段教授非遗基础知识、实现展示多样化、打破时空限制。高职院校应该根据非遗内容和实际教学情况,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教学。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遗传承;信息化手段;基础知识;展示方式;时空限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0-0170-02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我们需要坚持文化自信,需要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创造的优秀的历史文化,需要具有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大表现形式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和文化特征。当前我国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旨在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更好地认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但是,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问题,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应该积极行动,运用信息化手段展开教学。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等活动、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1]。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确定了40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我国也有着海量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4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时代的文化艺术,是中国人民在社会劳动和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非物质文化[2]。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性:其中民族体现了不同民族的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强调民族性,但是也对传承带来了时间、地域、文化和审美方面的问题;非物质是非遗的基本特征,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更难传承,尤其是在当前精神空间被互联网占据的社会中;文化是非遗的根本性质,存在着被经济利益和经济效益影响的问题;遗产是非遗的最本质渊源,由于非遗主要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山区、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导致非遗遗产面临着破坏和失传的问题。
总体而言,由于受到资金缺乏、高素质人才缺乏、无继承人、作坊式发展状态、经济效益不明显或无法转化为经济效益、现代工艺冲击和假冒伪劣产品、营销和宣传不到位、未建立品牌等因素影响,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出现各类问题,有的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行动,运用教育的优势加强非遗教学,使非遗更好传承。
三、高职院校非遗传承过程中信息化手段运用方式
(一)运用信息化手段教授非遗基础知识
在高职院校中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需要运用信息化手段教授学生非遗基础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初步认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学习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基础知识的教学,相关教师可以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引入与之相关的文本资料、图片资料、音频和影像资料等,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将它们展示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展示相关实物,进而创设出生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究。
非遗基础知识,第一是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我国4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比如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口头文学及其为载体的语言;传统书画、音乐、曲艺和杂技等,比如京剧、昆曲、古琴等;传统手工技艺、医药和历法等,比如剪纸、皮影、木版年画、搪塑、掐丝珐琅、中医药、针灸、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等[3];传统礼仪和节庆民俗,比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等;传统体育与游艺等。第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4级保护体系,以及建档保护、法律保护、节日展会和相关研究等措施。第三是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个代表进行重点教学,比如:少数民族歌曲代表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戏曲代表京剧和昆曲,中国手工技艺代表剪纸、年画、蚕桑丝织技艺、南京云锦、苏绣,中国表演艺术代表皮影戏和杂技,中国的知识和实践代表珠算、农历和二十四节气。
(二)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展示多样化
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室,以及建设智能化信息技术互动教室,根据各班级学生的选择情况,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展示多样化,展示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使得学生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立体的内容更好地学习非遗知识与技能,更好地进行传承[4]。
具体而言,一是利用大屏幕和平板电脑展示国家级非遗名錄,利用“妙笔”技术让学生自由点击不同种类的非遗内容和项目图片,还可以让学生戴上耳机收听有关非遗内容的介绍;二是利用大屏幕展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及其保护名录”,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图片和影像资料了解相关内容,在了解中国非遗内容的同时也能够了解世界其他地区的非遗内容,从而逐步形成跨文化交流意识,以此受到启发,创新中国非遗传承方式[5];三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中国非遗数字典藏内容,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文艺作品、地方志等;四是利用微视频、数据库、flash动画等,展示有关传统表演、民族音乐、曲艺、口头传说的内容,进行互动教学,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与合作学习;五是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以及重点讲解本地区的非遗内容。
(三)运用信息化手段打破时空限制
高职院校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教学,还应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非遗理论知识与相关技艺。比如教师可以制作有关非遗的微视频和电子课件,将它们推送到班级群中、微信公众号中和教育软件上,从而帮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自主学习和课后复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着很多问题,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这些问题,运用信息化手段教授非遗基础知识、实现展示多样化、打破时空限制,从而更好地进行非遗内容的教学,更好地通过教育进行传承。
参考文献:
[1]施教芳,王建良.产教融合的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生态系统构建探索——以中国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与创新资源库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1):57-60.
[2]吴向文.信息化环境下宁夏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教育及传承研究[J].大众文艺,2015,(06):228.
[3]李娟,刘俊哲,邵安宁,et al.南京传统秦淮灯彩的文化传承及信息化保护构思[J].戏剧之家,2019,302(02):235-236.
[4]黄克顺.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探析——以寿县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18.
[5]金兰名.依托高等院校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体系建设初探[J].艺术教育,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