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媒体、网络社群的少数民族文代传承

2020-07-20 00:41范小青
民族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文化传承少数民族

[摘要]在传统的实地社区难以发挥既有作用时,新媒体和网络社群在凝聚民族文化传统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线上线下的田野调查发现,网络社群已成为传播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场域,不仅传播传承民族文化,还传承红色文化、家教文化;网络社群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生产性保护、促进社会参与和年轻人参与的重要力量,有望与政府行为形成合力;但要让兴趣转化为传承,仍然任重道远。为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应从思想上充分重视网络社群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新媒体,发动群众参与传承,同时培育“新乡贤文化”,打造“民族文化网红”,打造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品牌,借助新媒体平台全面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

[关键词]网络社群;少数民族;民族文化;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20)03-0073-07

作者简介:范小青(1977-),女,传播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北京 100081一、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困境与机遇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党和国家一向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了党中央对“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視,强调了中华灿烂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创造,“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是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1]。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文化传承方面也面临不少困难。除文化基础设施条件较为落后、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各方面人才更加缺乏等原因外,传统社区的变迁是其主要原因。即,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人口流动性增大,不少少数民族的原有村落和居住生活模式发生较大变化,依据原有社区和传承人的传承模式遭遇挑战,一些民族文化、优秀民族技艺找不到传承人,面临流失和失传。但也正因为如此,一些民族群众对濒临失传的民族文化传承抱有热望。

值得关注的是,虽人口流动性加大,实地社区的传承功能受限,不少新媒体和网络社区在凝聚文化遗产和民族传统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一些民族传统文化正在通过各种网络社区、公众号和其他各种自媒体平台在交流、传播和传承,活跃其中的是一批有着民族情感和文化责任感、具有较高文化自觉性的民族群众。他们在其日常使用的媒介载体(如微信群、QQ群、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甚至淘宝和闲鱼)上自觉自发传播民族文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等,让人欣喜。本文将活跃在不同网络平台上的、有着传承热情和文化自觉性的民族群众群体统称为少数民族网络社群,通过对少数民族网络社群的田野调查,重点了解少数民族网络社群做了哪些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工作,关注网络社群在民族文化传承整体工作中起到什么作用,以及应该如何科学地加以引导。

二、网络社群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少数民族网络社群,在此先厘清网络社群概念。

(一)网络社群概念厘清

网络社群是指人们通过互联网互动而形成的、由一定的社会关系连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合体 [2],一般来讲,这个集合体是有着共同兴趣或共同价值观、目标的。

本文之所以提“网络社群”,而不是“网络社区”,是因为具有相当的民族文化情感、相近价值观的文化传承行动者,他们一般不会固定在某一个网络社区(如某一个微信群、某一个QQ群)里活动,而是会在自己熟悉的不同网络社区或网络平台上活跃,人们之间有着很多的共性,最核心的就是热爱本民族文化传统并有较强烈的传承意愿。再者,传承依赖于人与人的联结,非联结不能传承。因此,我们的研究更适合使用“社群”这样一个更强调人与人之间联结的范畴,而不是更强调特定空间的“社区”概念,这更符合目前少数民族群众在网上讨论和传承文化遗产的现状。即,离开传统实地社区的人们经由网络形成了松散而又彼此联系、有一定凝聚力的新的集合体。

故本文所述网络社群,是指活跃在多个网络平台或网络社区的具有文化传承热情的民族群众,这一批人,有其常用的网络社区如某个或某几个微信群,但他们又不局限于这几个群,他们正用多样的方式、多重的表达、多个新媒体平台来进行着文化遗产传承的努力和行动。微信群、QQ群、抖音、快手甚至淘宝、闲鱼,只是社群的一种工具载体和表现平台而已。

(二)调研民族的选择

我国少数民族数量多,分布广,彼此文化差异较大,难以对55个民族的网络社群都进行研究。但它们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上遇到的问题不仅有个性,更有共性。于是我团队在北方民族中选择了裕固族,在南方民族中选择了阿昌族作为代表,作为具体研究对象。裕固族作为北方游牧民族,聚居西北,人口约1.4万人;阿昌族是南方狩猎和农耕民族,聚居西南,人口近4万人,两个民族均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近年来人口较为稳定,运用新媒体进行民族文化传播传承方面比较活跃。

这两个民族均为人口较少民族,其挽救民族传统文化的意愿更为迫切;而且因为人口少,也更方便研究者通过线上和线下调研了解其整体传承行为和努力。因此,它们比较适合作为个案,来了解少数民族运用网络社群传播和传承民族文化上的共性。

(三)研究方法

1.网络民族志。本文以线上(网络)民族志为主,但也辅以线下民族志。线上民族志主要是观察裕固族、阿昌族网络社群所进行的文化遗产传承的实践,观察平台以裕固族、阿昌族的微信群为主,还涉及与微信群联系紧密的微信朋友圈、公众号、抖音和快手小视频,兼顾淘宝、闲鱼上的相关民族文化展示和文化产品售卖等。目前对裕固族网络社群的民族志已持续约四年时间,阿昌族约一年时间。

2.线下民族志和深度访谈。线下民族志作为线上的补充,主要是通过各种渠道接触裕固族、阿昌族民众(主要是微信群的参与者),参与民族相关文化活动,进行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等。2019年1月和6月,课题组分别前往云南(芒市龙昌新村和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关璋新村)和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展开了调研和访谈 ①。目前已访谈裕固族15人,阿昌族16人,共计31人。

三、网络社群: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生产性保护的重要场域

(一)网络社群已成为少数民族传播与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场域

从对两个民族网络社群的调研来看,网络社群更容易将分散各地的民族群众聚集起来,从而部分地迁移了实地社区的功能,成为一个新的文化传承场域。在这个场域里,大家不仅传承着民族传统文化,也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红色文化、家教文化等。

1.传承节日文化。以阿昌族为例,阿昌族阿露窝罗节、春灯文化节以及各种节日习俗都在新媒体平台上以微信公众号文章、个人美篇文章、朋友圈图片及配文、微信群的视频分享语言文字讨论等各种形式传播出来。2019年3月29日,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关璋新村举办阿昌族阿露窝罗节。在节日到来之前,微信群成为大家相约练习节目的联络中间站,几点蹬窝罗练习、几时彩排节目,对一些古老唱词的核准、对节目参加人员的募集,都在微信群里联络和讨论。节日开始后,云南广播电视民族广播和梁河县广播电视台对节日活动联合直播。节日活动现场设置了手机二维码,扫一扫就可以通过手机在云南手机台、云视网、游云南、今日头条等八个新媒体平台上观看直播,各鏈接也同时出现在微信群中。于是,活动中的入场方队、蹬窝罗大联欢、织锦比赛等各种热闹非凡的节目就通过手机APP到达外地阿昌人手中。与此同时,网络社群上各种有关活动的图片、评论、围观也十分活跃,有关活动有哪几个方队、其中的“活袍方队”怎么组织的、怎样在工作生产之余相约练习蹬窝罗的经历故事,都在美篇文章、微信朋友圈、各微信群讲述出来,欢庆气氛弥漫开来。有在昆明的阿昌人在群里说到:“今天晚餐后大家意犹未尽,听到音乐脚就不听使唤了,又蹬窝罗了”。

2.传承传统习俗。传统习俗的记录与传播也因为有了新媒体而更加方便、直观。比如,滇西年俗文化里有“童子凌晨开财门”“祭水井神”“祭太阳神”“贴喜神”“吃春客”等习俗,这些都会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在阿昌族网络社群中进行介绍。这些文化并不是阿昌族独有的,而是滇西各民族间文化互融互鉴的表现,加强了阿昌族人对地方传统习俗的了解。“活袍买春联”也是互融互鉴的典型案例。裕固族同样如此,微信群和朋友圈大家经常关注和转发的号有“裕固族萨尔组合”“巴尔斯文化传媒”“裕固学”等,转发的内容不少有关传统习俗,或是民族文学作品。如有裕固族大学生在访谈中说到:“从妈妈一辈就已经不会说裕固语了,关于裕固族的传统习俗了解得比较少。上大学后,通过新媒体的平台比如微信公众号‘萨尔组合等途径,感受到裕固族文化魅力,看到有吸引力的内容也会主动转发。”又如“爱张掖”微信公众号记载了非遗传承人柯翠玲女儿婚礼的全过程,包括求婚、许亲、选媒、提亲、订婚、请客、举行婚礼的流程以及过程中各种习俗细节都以直观文配图、文配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为裕固族年轻人了解古老婚俗习惯提供了方便。

3.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家风家教文化。由于在外工作和求学的人数多,传统家风家教传承无法通过朝夕相处的家庭场域来持续,网络社群就起到一个替代和延续的作用,成为新的传承传播家教文化的场所。以裕固族为例,由于近年来生态移民搬迁和肃南县劳动力输出,裕固族民众生活方式和实地社区发生了较大变化,但裕固族网络社群却十分活跃,通过节日习俗的保持,通过春节团拜(如2019年八个安氏家族迎新春团拜会)各种活动,孝老爱亲、扶危济困、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的家教家风文化在网络社群中流传。比如网络社群中经常讨论的《尧熬尔来自西至哈至》的叙事史诗,无论是以故事、歌曲还是以讨论的形式出现,其核心内容都是“尊老、敬老、孝老”。而由裕固族民间在网络社群发起并自发筹办的“明花裕固族贺朗格部落东迁节”活动,其主旨也在于祭奠为民族牺牲的裕固族先民,弘扬裕固族敬重老人的美德,并庆祝民族获得了新生。

4.传承红色文化。在阿昌族微信群里,阿昌族民众经常转发有关滇缅抗战历史的文章,涉及到阿昌族的抗战故事尤其被关注,常提到的有如阿昌族作为滇西各族的一员,挖路民工抢修抗战公路;阿昌族民众在腾冲战役后方发现和处理日本鬼子的故事;阿昌族聚集区梁河县、陇川县等地在抗战期间收容中国远征军落伍兵、抗战老兵并帮其安家落户的故事等。除此之外,也有阿昌族知识精英们自己整理和写作的美篇文章,梳理了这部分历史,仅美篇中“云南-曹歌”账号就有《滇西抗战与阿昌族民众抗战故事》《陪作家关捷看抗战遗址》等文章,文中有不少滇缅公路、“滇西抗日战争三眼井狙击战遗址”“史迪威公路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等实地照片以及一些历史图片。从这些文章在微信群和朋友圈的转发、评论可以看出,阿昌族积极抗战的历史,军民协心、生死与共的经历,大大激起了民众的自豪感。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作为网络社群传播的日常内容,同民族传统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滋养民族群众的、令人振奋的精神力量。

5.传承民族语言。裕固族和阿昌族都没有文字,因此两个民族都很留意口头语言的流失问题,阿昌族微信公众号和美篇中有“每天一句民族语”的民族语言学习的栏目。裕固族的微信群也出现不少语言学习的内容。比如“中国裕固族文化群”“裕固族语言展示厅”等微信群中,就有一些民族语言流畅的群众教大家说裕固话,学裕固语。“裕固族语言展示厅”群里,大家从早到晚都通过微信语言用裕固族母语进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民族语言的学习和传承,类似于方言的保持,成为民族群众乡愁的一种表现形式。

除此之外,民歌文化、民间文学故事、宗教文化等都会在网络上有展现,尤其是民歌文化十分活跃,阿昌族就有多个民歌对唱群,丰富了阿昌人的娱乐生活。限于篇幅不再举例。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文化传承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