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甜
【摘 要】儿童视角从过去常见于儿童电影的创作手法中,到现今影视从业者常用于加深社会现实问题的呈现,四十年来,此手法经一代代影人的研究与运用,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愈加强烈。相对于其他视角,儿童视角在电影中的运用更侧重于叙事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呈现,有别于成人视角的复杂,通过儿童视角表达的故事,无论主题还是内容都比较明朗,简单却深刻是大多数儿童视角影片最终所呈现的叙事效果。本文将从两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影片入手,就儿童视角的运用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探讨此方法进一步运用在我国现当代社会问题影像呈现中的可行性,通过儿童纯真的视角,让成人更深刻地体会到人情人性,达到全知视角所不能实现的效果,更好地展现成人世界易被忽略的生命本原。
【关键词】儿童视角;社会现实问题;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0-0113-02
一、全球儿童电影的社会性痛感表达的兴起
用儿童视角来表达社会性痛感的电影叙事手法,一直都为各国导演所青睐,早期的影片如《太阳帝国》、《多此一女》都很大程度上引起了社会性问题的讨论,而在近些年,不难看出这种叙述手法已几近炉火纯青,不仅具有艺术美学价值还具有商业价值,如印度片《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以及黎巴嫩导演的作品《何以为家》等。
叙述视角又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将呈现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由此可知,电影的叙事视角将制约影片的内容呈现和意义阐释。而儿童视角于影片中的运用,在呈现社会现实问题方面常常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给人带来的反思和震撼效果更强烈。
正是这种儿童视角叙事手法的运用,将观众不自主地引入共情地带,切身体会如战争、饥荒等带来的扭曲成长之痛,唤起观众的深思和认同,从而加强影片的启示作用。而热映的以儿童视角来叙述的影片无疑给了儿童电影更多的创作启示,尤其是中国儿童电影,较之前以痛诉痛的表达方式,可以尝试以纯真幽默的儿童视角,温柔而又直击人心地揭开社会性问题的面纱,这种交叉的表现和结果,更能凸显儿童视角的叙事张力,达到更好的主旨表达效果。
二、《三毛从军记》的诙谐与讽刺
《三毛从军记》是由中国导演张建亚根据张乐平的同名漫画于1992年改编拍摄而成的。影片讲述了一个瘦弱、丑陋、名叫三毛的少年机缘巧合下应征入伍的故事。影片通過三毛的叙事视角,运用幽默诙谐的艺术手法,构建了一个荒诞讽刺的社会,并通过三毛小人物悲剧的呈现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
影片中,三毛的视角表面上看起来是儿童视角,其实质更应该叫社会大众视角。当时的战争背景下绝大多数人其实就像三毛一样,是被历史的潮流裹挟着前进的,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当兵,没有明确的政治立场,也没有所谓的世界观,这些宏观的东西都是老兵、长官、长官的小妾等一个又一个的人灌输给他们的,就如抽签进敢死队的时候三毛的英勇无畏只是为了可以像战友一样喝酒摔碗。三毛作为一个底层人民代表,拥有的只是身为“小人物”的一些诸如用头盔洗澡的“诡谲”,躲在鸡窝的“狡猾”,假装投降的“软弱”,以及关键时候反戈一击的“运气”。哪怕到了最后的结尾,战争结束了,三毛也其实并不清楚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只是站在墓地疑惑自己的战友全都去哪了。这样巧妙的视角运用,使得本片成为了一部老少皆宜的反战电影,儿童看到的是三毛的皮,成人透过结尾看见的是战争的骨,这极大地拓宽了电影的受众面,也真正地做到了寓教于乐,为我国现实主义等题材的电影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之所以选择这部有年代感的影片来表现儿童视角的叙事张力,是因为《三毛从军记》是中国儿童电影中少有的让观众在笑声中领悟真谛的影片。或许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导致中国儿童电影中说教意味高于娱乐性,因而深受儿童喜爱的影片少之又少,但此部作品却深受当时的孩子喜爱,乃至今日,在儿童必看影片中也依旧占有重要位置。今天艺术性丰富的儿童电影,大多都带有成人压抑的情感和复杂的叙事脉络,让儿童和成人在观影时都带有沉重心情,这无疑限制了影片的传播力度和广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的社会价值也遭到缩减。两相比较,或许寓教于乐不失为更好的选择。
三、《何以为家》的爱与罪
《何以为家》由黎巴嫩女导演娜丁·拉巴基所执导,于2019年上映并获得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提名。影片引起众多关注,在国内也广泛受到好评和追捧。
影片一开头就是俯拍大全景镜头,为我们呈现了破败不堪的黎巴嫩贫民区,在这里12岁的扎因与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挤在狭小的空间中,白天打工维持生计,夜晚一堆孩子挤挤挨挨、横七竖八睡在地上。这是一个12岁男孩的艰难成长历程,混乱而无序,整个画面呈现灰蒙压抑的色调。影片分两个叙事空间展开,一是法庭上扎因状告自己父母的故事,这是一个叙事者的视角;另一个是以闪回方式时序性切换出扎因抗争、出走、流浪、回家、复仇的故事,这部分叙事是非虚构的,以纪录片的质感真实呈现了在世界的另一端的人的生存状态。
影片所表达的思想主要来源于扎因在法院状告父母时说出的那段话,成功地对没有给孩子爱而仅仅只是给生命的父母提出了灵魂拷问。虽讲述发生在异国的事件,但儿童视角的运用却成功地使话题让全世界的观众深受启发。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认为生养孩子是件最伟大的事情,而常常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物品去干预或勉强他们做选择,更甚者会把孩子作为发泄工具来宣泄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而影片中,收留扎因的单亲妈妈也没有合法的身份,但是她还是拼尽全力带着孩子争取生存的机会。上班的时候把他藏在厕所,趁着休息的功夫偷偷去给他喂奶。没有钱买生日蛋糕,就捡来别人剩下的大块蛋糕给他庆生。她非常欢迎扎因加入她们的生活,即使走投无路的时候,她的底线仍是孩子。
在艺术电影中,该片的电影语言和叙事方式并不完美,但是打动人心的并不在故事,而在影像的记录本身。摇晃的镜头、并不精致的画面、甚至前后细节逻辑不合都丝毫不影响电影每一帧画面带来的动摇三观的震撼。对于电影的意义,导演拉巴基说:“我不想天真地说电影可以改变世界,但如果它可以改变你看待这些孩子的态度、或是你看待你自己生活的态度,那么它至少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变你。当千千万万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时,真正的改变才会开始发生。”
电影的最后彩蛋里扎因笑了,因为他可以得到一张印着自己名字的身份证明。这个彩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第二个结局,不是扎因还要继续回到儿童监狱,而是扎因在梦想的国家开始了新的生活。这种结局的设定更像是导演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妥协,为的是给观众压抑许久的心灵一个释放的窗口,而用儿童视角来阐述这段无以为家的漂泊反而更显生活的残酷。
四、儿童视角运用于中国儿童影片的考量
相对于其他视角,儿童视角在电影中的运用更侧重于叙事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呈现,有别于成人视角的复杂,通过儿童视角表达的故事,无论主题还是内容都比较明朗,简单却深刻是大多数儿童视角影片最终所呈现的叙事效果。
了解孩子和理解孩子都是廣义的,而不是狭义的。艺术的真实和魅力来源于对少年儿童生活本质的理解,而不是表象。随着互联网时代大众媒体的传播,青少年儿童普遍面临早熟问题,因而用儿童视角呈现社会现实问题无疑能对儿童起到正向可控的教化作用。
在表现生活上,国外儿童片本质力度更大,艺术表现力更强。在还原儿童生存环境上,国外更深刻,不刻意回避。在成人与孩子关系的呈现上,国外更注重于成长的历练而我国更注重爱的呵护。如外国电影《伴你高飞》、《神秘巨星》、《奇迹男孩》,都以儿童视角为叙述手段,展现故事中小主角的成长蜕变曲线,或多或少地揭露了社会性问题或青少年成长烦恼,为孩子和家长相互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更多的思考。
而2019年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面世,和入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妹妹》面世,都展现出了我国本土故事的魅力,用儿童视角更犀利地剖开社会的顽疾,展现了格外简单却格外真实的中国故事。21世纪的今天,我国每年登上大银幕的作品便有成千上万部,但儿童电影少之又少,大多都以小范围放映的方式得以展示。而纵观外国影片,无论是老牌劲旅迪士尼还是后起之秀印度儿童电影,都占据了我国儿童电影票房的半壁江山,我们亟需思考中国儿童电影在当今中国市场中呈现出来的问题。
我们采用儿童电影来批判社会性问题的同时,必须时刻牢记一个本质问题,即儿童电影是给孩子们看的,如果片面地追求电影的话题性、现实深度和艺术性,而不注重表达方式,这将会拍出给大人看的、给专家看的、给影评人看的“儿童电影”,这样的儿童电影无疑是本末倒置。
五、结语
时代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但是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是不变的,人们不断地尝试着运用新的手法去表达一些原来无法表达的东西,正是这种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引领着我们不断前进。但是我们在熟悉运用各种现代电影技巧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向后看,挖掘相同创作手法的不同作用呈现,这样更能横向、纵向多元地对影片进行研究,从而找出适合我国影片拍摄的手法并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完善。
共鸣是电影作品最为强烈的情感交流。电影作为最大众化的艺术,要想使大多数人产生共鸣,在艺术描写上必须具体、细致、鲜明、真实。而儿童视角的运用,恰能最简单地从嗅觉、听觉、视觉等五感提供给欣赏者以认识内容,在此基础上,使欣赏者不由自主地随着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而变化,轻而易举地接收到来自影片的情感传达。
儿童视角常被理解为是运用于儿童影片的独特手法,但纵观以上两部在成人观众群体中有口皆碑的作品,不难看出儿童视角的运用在影片中不仅能达到强烈共鸣还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反衬作用。所以儿童视角不该仅仅局限于儿童电影中。通过儿童纯真的视角,让成人更深刻地体会到人情人性,达到全知视角所不能实现的效果,更好地展现成人世界易被忽略的生命本原。
参考文献:
[1](美)勒内·韦勤克.文学理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张之路.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章柏青.中国电影受众观察[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
[4]郑宗良.评电影<三毛从军记>[J].电影评介,199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