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英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小学教学阶段,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自身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立足于学生未来发展,逐渐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身心健康地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促进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教学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乡土文化进行教学,能够逐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发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本文从发掘乡土文化,拓宽品德课程资源教学意义的角度出发,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于发掘乡土文化,拓宽品德课程资源的策略做出一些探索實践。
[关键词]品德课程;乡土文化;课程资源;
乡土文化主要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发展出来的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以及鲜明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乡土文化的发掘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了解文化的特色,如历史故事、文化传统等。笔者任教的小学处于福建闽东古田,古田地域特色文化主要包括陈靖姑文化、食用菌文化、库区文化、美丽乡村文化、朱熹理学文化、华侨文化、物产饮食文化等,教师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将其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对家乡和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
一、发掘乡土文化,拓宽品德课程资源的教学意义
1.丰富品德课程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十分被动,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给学生的人格塑造以及品德提升造成了较大的阻碍。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了解本地文化,从而产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古田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一些传统文化精神十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能够将这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就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并且能够极大地丰富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学习,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引导学习。乡土文化为教师提供极大的便利,学生从小就在这种乡土文化的氛围中成长起来,对于乡土文化并不陌生,教师可以根据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进行教学引导,让学生发现、理解其中的道理,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2.形成教师教学特色,促进品德课程开放式课堂的建立
传统教学过程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千篇一律,教学过程几乎是照本宣科,都是一致的,这不仅没有形成教师自身的教学特色,还让教师没有办法突破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乡土特色文化,将乡土特色文化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教师自由地进行教学设计,极大地促进教师课堂特色的形成,乡土文化不仅拥有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还给予学生学习、传承本土文化的责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这种精神为己任,为学生提供更好、更深入的教学。教师将品德课程逐渐和乡土文化结合,就是遵从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自身所熟悉的乡土文化为切入点,逐渐进行学生自身的品德教育。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能够逐渐建立起以学生学习兴趣为核心,以乡土文化为导向的高效道德与法治开放式课堂的建立,让学生能够通过乡土文化和教师产生互动,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发掘乡土文化,拓宽品德课程资源的策略
1.以乡土文化为根基,拓展教学内容
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认知限制,对于教师讲解的大段理论知识很难理解,会让学生对知识产生陌生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寻找乡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结合点,以乡土文化为根基,拓展教学内容的同时,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如进行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家乡物产养育我》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积极自主发言,说说家乡都有什么特产,在学生充分探讨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展示古田地域特色文化,让学生深入了解,特别是展示到学生们所熟悉的家乡物产银耳、茶树菇等食用菌产品、家乡翠屏湖盛产的鲤鱼、草鱼等淡水鱼以及古田水蜜桃、油萘、脐橙、柿子等家乡盛产的水果,学生兴趣盎然,都能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然后再通过学生熟悉的家乡物产,逐渐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鼓励学生组建家乡文化宣传兴趣小组,让学生在宣传实践活动中逐步了解家乡文化,然后教师再让学生通过“画家乡”“说家乡”进行家乡文化的宣传,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通过以乡土文化为根基的教学,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对知识深入理解,让学生发现自己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2.以丰富教学手段为途径,激发学生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针对学生特点,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进行引导,让学生喜欢上品德课程的学习。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掘本土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内涵,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引导,激发起学生热爱传统、保护传统、传承传统的情感。如在进行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教材《家乡新变化》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小记者在行动”社会实践活动,去采访自己的长辈或者年龄大的爷爷奶奶们,让他们讲述近年来家乡的变化,然后让学生运用采访到的内容,进行手抄报的制作,通过社会实践、亲身体验、收集整理家乡变化的相关资料,逐渐对家乡变化有了深刻感受。同时,还结合本节课的教学举行以“家乡变化”为主题的故事演讲会,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故事素材筹备,再在小组中进行试讲、选拔,最后在班级里开展大型的“家乡新事多”故事会。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还能够逐渐丰富学生情感,激发学生保护家乡的一草一木的热情。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不断地体验中感悟家乡新变化。将生活方式的改变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进行探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让学生在一个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进行学习。
3.以民族精神为目标,引导学生成长
民族精神是几千年来指引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重要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结合民族精神,以本土文化为根基,进行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个性发展的同时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笔者在进行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我愛家乡山和水》这一课的教学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家乡的风景名胜,领略家乡的美丽富饶,向学生介绍百年前日本侵略者无情的践踏我们的土地的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引导让学生进行体悟,在抗日战争中,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在和平年代,我们的民族精神又是什么?以优秀的乡土文化为指引,介绍抗日民族英雄黄孝敏、爱国僧侣圆瑛法师等一些古田历史名人的感人故事,以及创办古田工艺美术厂,让竹编艺术远播海内外的陈颖焇等为了建设家乡付出辛苦努力的现代家乡名人,逐渐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明确一个道理,想要保护家乡美丽的山和水,就应该努力学习,让自己变得强大,然后回来建设家乡,让家乡变得更加美丽富饶。区域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秀的传统民俗精神、民俗文化等,还给予继承者继往开来,逐渐创新的责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以民族精神为指引,促进学生的爱国情感,还能够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理想,给予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教师应该积极发掘本地乡土文化,将文化融于课堂,用课堂引导学生。通过文化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健康成长,将文化意识深深植入学生的心灵之中。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是从直接表达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的情感逐渐过渡到认识更加深刻的社会关系——热爱祖国的理性情感上。”学生对家乡文化产生认同,能够更加积极地去学习,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感,能够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素养的形成以及学生个性化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韩仁义.探索乡土资源,构建生活化的政治教学课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7(15);
[2] 黄浩森.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创新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09.5(46);
[3] 张裕良.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重视吸纳乡土性材料[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3(18);
[4] 傅祖慧.让乡土资源走进政治课堂[J].中国学术研究,2009.5(48).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FJJKXB17-519);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Z170425);宁德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研究课题(2017EI059323)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