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
【摘 要】咸水歌是珠江口地区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地域特征。珠江口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属“一带一路”重要的前沿地域,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独特的地域特色形成了其特有的音乐文化气质与音乐形态。咸水歌中蕴涵了大量的疍家传统音乐因子,具有“活化石”的作用。通过对其生存背景、历史渊源、形态特征与传承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必将对洞悉疍家音乐文化的内涵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为咸水歌的保护与传承,弘扬疍家音乐文化提供更丰富详实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咸水歌;疍家人;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J6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0-0045-02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河涌交错,水网纵横的珠江口沿海水乡孕育了水上人家(疍民)这一特殊群体。尝尽了酸甜苦辣的疍家人在朴实无华的生活中又创作出了富有水乡情怀的水上之歌——咸水歌。这充分证明了“人类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在发展中也影响着人”这一观点。咸水歌是南部沿海一带操广东白话方言演唱的一种水上渔歌,也称“白话渔歌”,主要分布于珠江口地区珠海、中山、广州番禺、顺德、新会、东莞等地。另外,广东其他沿海地区的阳江、湛江、电白以及港澳等地也有与咸水歌相近的渔歌。咸水歌是不同历史阶段的水上人家群体创作而成的,它是疍家人生存的真实写照和艺术化的民间纪实。咸水歌所处的地域特色以及族群属性造就了其典型的艺术风格,从婚嫁喜事到生日丧葬,咸水歌的发展伴随着疍家人从襁褓一直唱到生命的尽头。然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疍家人大规模弃舟上岸,离开了水边的咸水歌也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因此,从咸水歌的起源、发展、内容、特色、价值等方面出发,了解、保护、传承、发展咸水歌这一特定文化现象,对了解疍民的历史以及加强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有着极大的艺术价值。
一、珠江口地区咸水歌的历史渊源与形态特征
咸水歌又称咸水叹、蜓歌、疍歌、白话渔歌、后船歌、蛮歌等。由于疍家人生活在沿海的咸水之中,他们日常所演唱的歌曲,则被称之为“咸水歌”。明代文学家屈大均在其《广东新语》卷十二《粤歌》曰:“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广东新语·舟语·疍家艇 》也有记载:“诸疍以艇为家,是曰疍家。其有男未聘,则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则置盆花于梢,以致媒妁。婚时以蛮歌相迎,男歌胜则夺女过舟”。文中所涉“蛮歌”就是如今的“咸水歌”。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祯的竹枝词中提道:“潮来濠畔接江波,鱼藻门边净绮罗。两岸画栏红照水,疍船争唱木鱼歌”。这里的“木鱼歌者”也是“咸水歌”,由此可见,咸水歌的在明清时期已广为流传。历史上,泛舟于水上的人陆续来到珠江口一带,并散布生活在中山、珠海、广州等地。他们以渔业、种植为主,人們称这些种禾养蚕,撒网捕鱼,讲“白话”的人为“疍家人”或“疍民”。他们在辛勤劳作建设美丽家园的同时,优秀且富有民族特色的渔歌文化也随之形成。珠江口地区的咸水歌以中山坦洲咸水歌的历史最为悠久,且流传最为广泛,目前仍然保留着较为传统的唱法。除此之外,广东沿海其他地区也有着与“正宗”咸水歌曲调相近的水上渔歌。正是由于这些地区长期同大海的咸水打交道,咸水歌之名也与此有关。
咸水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其内容涉猎十分广泛。有男女青年互诉衷肠的爱慕之情,也有生产种植的劳动场面,有婚礼宴会或者喜庆之日演唱的“歌堂歌”,也有日常生活,劳动休息间的“大板歌”,可谓天文地理,历史今事,婚丧嫁娶,劳作耕种之事均可编入曲中。“你是钓鱼仔定是钓鱼郎,我问你手执鱼丝有几多十壬长?几多十壬在海底,几多十壬在手上,还重有几多十壬在船旁……”;“妹呀呢!五月沙田龙舟鼓响呢姑又妹,从水乡响到呢国际赛场啊哩。哥呀呢!打破禁忌女子登龙舟呢兄又哥,艰苦训练呢登上国际颁奖台啊哩……”,通过咸水歌的演唱旋律和歌词内容发现,咸水歌没有固定的歌谱,没有起伏多变的旋律。咸水歌的歌词取自生活、根据现实生活的所见所闻,即兴编创,所唱内容通俗易懂,每句的末尾通常以“姑呀妹”等诙谐的语句作为点缀,反映了他们对日常生活劳动的态度、情趣、愿望的感情表达及审美观念,从而形成了咸水歌独具风格特色的艺术特色。
二、珠江口地区咸水歌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音乐文化现象的研究总离不开人的作用和影响,如果排除这一因素,音乐的本质就不能被充分地揭示。在咸水歌的传承过程中,民间艺人是主要的传承者和承载者,咸水歌的保护与传承首要工作即是对老一辈民间艺人的保护,“人在则艺在,人去则艺亡”。笔者在田野调查中了解到,目前能够完整演唱全套咸水歌的民间艺人寥寥无几且都年事已高,以人为主体的咸水歌班社也越来越少,年轻一代对咸水歌的热爱远不及过去,这就使得咸水歌在传承上遇到了新的难题。因此,对于咸水歌曲目的发掘和整理,对老一代咸水歌艺人和传统咸水歌班社的保护成为保护与传承咸水歌这一民族民间艺术的首要任务。
咸水歌的历代传承人通过“口传心授、口耳相传”的方式延续着咸水歌这一文化瑰宝,使得这一文化瑰宝得以存续至今。因此,对于咸水歌传承人的基本信息、师承状况等方面的研究至关重要。深入民间进行调查,采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从传承人那里收集到第一手资料,这是原生态的,也是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一方面,通过对传承人的表演和演示进行拍照、录音或录像,收集到能真实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形式的原始档案;另一方面,通过对传承人的采访进行笔录、录音或录像,收集到能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文化价值和传承人等情况的口述档案。此外,收集传承人保留着的相关手稿、照片和录音带等珍贵档案,以及相关器具、制品之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档案也是保护的关键。笔者在广州番禺采访中发现,多数老一辈咸水歌演唱者已故去,而在世的大多年迈且无法再像当年一样引吭高歌。然而每每谈到20世纪六十年代的斗歌或是往昔的水上生活,内心依然洋溢着激动之情。这些咸水歌的演唱者从小耳濡目染,深受父母祖辈的影响,父亲或者母亲就是他们的老师。另外,参加当地歌会,以歌会友也是学唱咸水歌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