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下辽宁面向东北亚区域合作共生机制与开放路径

2020-07-20 05:04许晓冬刘金晶
经济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东北亚地区东北亚共生

许晓冬 刘金晶

随着东北亚区域互利共赢合作逐渐深入,中国逐渐将战略发展重点从东南亚地区转向东北亚地区。2012 年国务院批复了《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强调开拓东北亚区域合作新局面,为东北地区振兴提供新动力。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开拓开放合作新局面的排头兵和重要节点,其战略地位逐渐凸显。2019 年,辽宁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东北亚经贸合作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推进东北亚经贸合作,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当前,对外开放新前沿建设稳步推进,具体体现在不断提升的通道联通水平、定位精准的相关政策、多样化交流平台、宽泛的合作领域等方面。与此同时,也面临合作势头欠佳、国际市场相对集中、港口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出口竞争力较弱、产业结构和进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国际化营商环境质量低、投资合作不平衡等问题。将有机体进化与融合的共生理论引入辽宁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中,构建辽宁省面向东北亚地区的多元共生系统,创新区域协作的共生模式,建立利益共享的共生机制,有利于促进辽宁省与东北亚地区各共生单元之间互惠合作,促进共生系统各共生主体之间市场深度融合和资源高效配置,为辽宁实现更大空间、更宽领域、更高等级的互惠共生开放合作提供理论支持和策略指导。

一、辽宁构建东北亚区域合作共生模式的基础

(一)地缘亲近,交通便捷

基于空间分布视角,辽宁省向东眺望便是韩国、日本,丹东市与朝鲜仅鸭绿江之隔,辽宁也是俄罗斯、蒙古两国紧邻的经贸合作地区,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圆心。辽宁省拥有丰富的交通基础设施,2019 年末,辽宁已建设了6 个通航港口,8 个民用机场与1 个海上在建民用机场,铁路、公路、管道运营里程不断增长。2016 年,辽宁省实现“三互”大通关,2017 年,大连周水子机场开始着手打造东北亚贸易枢纽机场。随后,辽宁省政府提出以沈阳和大连为主体建设面向东北亚的区域航空枢纽,实现辽宁与东北亚地区货物空中接力。2018 年,省政府又提出将打造“日辽欧”“韩辽欧”海铁联运,持续优化辽宁省与东北亚地区的运输线路。2019年,“辽满欧”“辽蒙欧”“辽海欧”沿线多边贸易联运班列开行量不断增长、航程缩短。同时,辽宁丹东连通朝鲜新义州的客车、丹东站—朝鲜平义铁路持续运行。地缘要素与交通基础优势使得辽宁省成为东北亚经济圈的货物运输集散地,区位重要性毋庸赘述。

(二)工业基础雄厚,互补性显著

辽宁与东北亚各共生单元各具资源优势,产业水平各异,商品差异化显著,存在较强的互补性。辽宁拥有扎实的资源与产业基础,不仅拥有丰富的煤、铁矿、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以及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而且拥有最完备的工业门类。但辽宁省煤、天然气等资源消耗量大,资金丰裕程度、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劣势。俄朝蒙三国资源储量丰富,但重工业发展水平偏低,其中蒙古国高素质人力资源较为缺乏。日韩两国知识密集型产业发达、资金丰富,但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较为短缺。资源结构、产业结构、商品结构的互补性为辽宁与东北亚贸易合作提供了基础,辽宁与东北亚地区通过信息、物质、能量的交换,有助于实现共生单元内部结构梯次演进[1]。

(三)历史渊源深厚,人文联系密切

中国与东北亚其他五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为辽宁省构建面向东北亚区域合作共生机制提供了人文基础。早在唐朝时期,日本就开始与中国开展文化交流,日本的语言文字、饮食习惯、茶艺、剑道、医学、礼仪、服饰以及“弥生文化”,无一不受中国影响,日本与中国两国的文化趋同。俄罗斯远东地区自古以来有30 多个民族在此栖息,其中部分民族受中国影响较大。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对中国抗日战争、新中国建立、“一五”时期项目设计提供了重要帮助,两国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历史渊源与现代交往使得中俄联系密切[2]。蒙古国与内蒙古同属一个民族,人文联系畅通。辽宁省拥有大量朝鲜族人口,与朝鲜、韩国同为朝鲜民族,使用韩语,为辽宁省与朝鲜、韩国经贸合作搭建了天然沟通桥梁[3]。

(四)精准政策支持,合作氛围良好

精准的政策支持是辽宁省发挥区位与基础优势,加强与东北亚地区互动的重要保障。为推进东北亚地区一体化进程和实现东北地区振兴,2012年国务院批复《规划纲要》,做出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战略部署。辽宁把握东北亚合作机遇,印发《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等对外开放文件。2019 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印发的《意见》聚焦“21 项重点任务”,这是辽宁省制定的首个关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专项意见。辽宁省内各地市也相继结合自身优势制定相关政策。《大连市推进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抚顺市关于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新高地的实施意见》《沈阳建设“一带一路”东北亚枢纽行动方案》等文件都是为了谋求与东北亚地区的务实合作。

(五)合作渠道广泛,交流平台多样

2017 年,国务院批复辽宁自贸区建设,三个片区精准划分功能职责,形成协作互动的区域布局,为辽宁省对外合作增添了新的平台。2017年2月,辽宁省政府充分利用新辽经贸理事会、中日经济合作会议等10 个省级平台,积极开展面向东北亚、北美等地区的招商引资。2018年1月,营口市赴韩召开招商说明会,开启赴韩招商“直通车”,为辽韩合作主动搭建平台。2019年,辽宁省策划并主办、承办了多个东北亚地区经贸合作交流会议,东北亚地区的政府代表、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人员积极参会,加强与辽宁经贸务实合作。同时,辽宁省举办和参加东北亚地区商品展会,缔结“姊妹城市”,不断拓展多元共生交流合作平台。

(六)旅游资源丰富,合作领域拓宽

辽宁省旅游资源丰富,是东北亚地区跨境旅游重要目的地。2014—2019 年,辽宁省每年接待入境过夜游客持续保持在260万人次以上,总体呈现稳中向好趋势。当前,丹东市作为跨境旅游合作区,积极开辟辽朝跨境游特色项目,形成特色旅游路线,使双边跨境游取得实质性进展。2019年,抚顺、锦州、沈阳等城市举办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国际旅游节。同时,辽宁省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旅游洽谈活动,2019年5月,中日文化旅游交流大会在大连举办,双方共同探讨中日旅游数据化平台建设。2019 年9 月,辽宁省参加“万里茶道”文化旅游博览会,与蒙古、俄罗斯交流谋划旅游业合作事项,深化东北亚地区旅游合作。通过开辟旅游项目、举办旅游节、参与旅游论坛等形式,辽宁省跨境旅游作为区域合作的结合点持续推进。

二、辽宁面向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主要问题

(一)贸易依存度弱化,合作规模有限

图1 2017—2019年辽宁省对东北亚地区贸易依存度变化

表1 2017—2019年辽宁省与东北亚地区贸易变化

辽宁省对外贸易发展离不开东北亚地区的支持,但当前区域间经贸合作存在着贸易依存度逐年降低,贸易规模大幅下降,市场相对集中等一系列问题。第一,贸易依存度持续弱化。2017—2019 年,辽宁省与东北亚地区贸易依存度均超过7个百分点,贸易依存度高,但呈现下降趋势,由2017年的8.64%下降至2019年的7.52%(图1)。第二,大幅下降的贸易规模与辽宁持续深化与东北亚地区伙伴关系的形势不相符。2017 年辽宁与东北亚地区贸易总额为305.2亿美元,2019年跌落至271.9 亿美元,呈大幅下降的趋势。其中,2017—2018 年,除与日本贸易额有12.32%的显著增长,与其他四个国家的贸易额均呈下降趋势。2018—2019 年,辽宁与朝鲜双边贸易额出现9968万美元的增长,但与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的贸易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下降幅度超过10 个百分点。第三,辽宁省与东北亚地区贸易市场相对集中,降低了辽宁省外贸对特定贸易国突发事件的承受力,制约贸易规模的扩大[4]。辽宁对东北亚五国贸易主要集中于日韩市场,贸易规模由2017 年占与东北亚贸易总额的80.55%上升为2019 年的83.89%,而与俄罗斯、朝鲜、蒙古的贸易占比较小(表1)[5]。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被列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这次疫情中,东北亚区域的中、日、韩确诊病例众多,相对集中的贸易市场使得辽宁省外贸企业面临一系列的风险,对外贸易形势更加严峻。

(二)港口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辽宁省港口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但当前辽宁省港口货物吞吐量出现萎缩,港口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货物吞吐量下降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集团内部经营管理不善影响港口吞吐规模。丹东港债务危机影响港口运营,积极谋划的丹东港连接俄罗斯的陆海双通道以及连接朝鲜半岛腹地新线路尚未落实,使得货物吞吐量大幅下跌。2019 年年初,辽宁省招商局携手大连港、营口港建立辽港集团,实现港口整合,管理和运营机制变动大,统筹规划亟待升级,使得大连港和营口港吞吐量分别出现21.68%、35.63%的负增长(表2)[6]。二是港口间发展不平衡,吞吐量差距悬殊。2018年8月,6个港口城市为构建面向东北亚地区枢纽,共同签署协同发展计划,但大连港、营口港与其他4个港口的协同发展目标尚未充分实现,大连、营口两港货物吞吐持续占七成以上,其他4个港吞吐占比不到三成。当前,稳步运行的“辽蒙欧”“辽满欧”通道和正在积极谋划的“日辽欧”“韩辽欧”通道为辽宁省航运建设带来契机,但由于集团内经营管理水平、港口间不平衡,2017—2019 年辽宁省港口货物吞吐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港口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7]。

表2 2017—2019年辽宁省各港口货物吞吐量变化

(三)外贸商品附加值低,出口竞争力有待提高

辽宁省进口商品品种较为分散,结构层次相对较高,而出口商品品种相对集中,结构层次相对较低,出口竞争力较弱[8]。从进口主要商品来看,2019 年辽宁省进口商品品种较为分散,传统设备、精密仪器、高附加值技术产品以及能源进口规模相对较大。从出口商品来看,技术较为成熟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农产品和服装及衣着附件占据出口主要份额,高精尖知识型商品对出口的贡献较小,出口商品的层次低(表3)。当前,辽朝、辽俄、辽蒙资源贸易有待拓展,日韩先进技术引进、应用不足,贸易潜力有待挖掘。辽宁与东北亚互补性经贸合作有利于促进出口竞争力改善和外贸结构调整。

(四)市场主体发展受限,国际化营商环境有待改善

国际化营商环境是影响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当前,辽宁省提升国际化营商环境工作相继展开,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权力错位、缺位严重,部门间衔接不畅。2018 年,辽宁省政府下放133 项省级行政职权至自贸区各片区,但部分审批程序繁杂,存在准备不充分、落实不到位等现象。同时,部门责任分工不明和协调机制不畅,使得工作衔接不畅通,存在推诿现象。二是外商投资企业的交易成本与寻租成本较高,阻碍产业比较优势的有效发挥。工业作为辽宁省较为发达的产业,在吸引日韩企业进入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是,2018 年末,外商企业在辽宁省工业企业总数中仅占2.1%。较高的税费成本阻碍了辽宁省工业比较优势的发挥。三是产权保障匮乏的法制环境。2015 年辽宁省政府以中德制造园为试点,从管理、保护、援助等六个方面提出知识产权保护内容,从五个角度实施保障工作。但在知识产权保护具体实施方面,司法行为还不规范,纠纷解决机制尚未建立,知识产权保障的法制环境亟待改善。相对滞后的政务环境、开放力度不强的市场环境和保障缺失的法制环境影响辽宁省国际化营商环境的优化,阻碍了与东北亚区域的经贸合作。

表3 2019年辽宁省进出口主要商品

(五)投资合作不平衡,引资规模亟待扩大

随着东北亚区域内引资竞争日益激烈,辽宁省面向东北亚地区的引资规模逐渐缩小,但对外投资却显著增长,致使投资合作不平衡加剧。辽宁省对外投资呈现规模扩大、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2018年辽宁省对外直接投资企业203家,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其中对俄罗斯、日本两国的投资企业金额分别占投资总额的20.9%和13.5%。同时,投资结构向理性投资领域调整,房地产业、娱乐业等非理性投资领域规模下降,运输业、制造业、农业等理性投资领域规模扩大。在引进外资方面,日韩两国对辽宁投资规模不断缩减,俄罗斯、蒙古和朝鲜对辽宁投资规模极小。日本、韩国作为辽宁省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两大重要经济体,对辽宁投资规模急剧下降,2018年辽宁省引进日商投资23587万美元,引进韩商投资3681万美元,分别下降17.99%、40.84%[9]。

三、辽宁面向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共生模式

马古利斯以“盖娅假说”为基础,形成了不同于达尔文进化论的有机体进化与融合共生理论。辽宁省与东北亚区域间存在的共生关系是这一命运关系在区域经济层面的映射,以共生系统理论来指导东北亚“一带一路”建设,就要将东北亚地区看做一个由共生三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构成的共生整体系统,真正将辽宁置于东北亚经济模块中,在保障各方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起约束力较强的多元共生模式与机制。

辽宁省面向东北亚地区开展合作中的共生单元包括辽宁省和东北亚其他五国。当前,在东北亚地区这个共生环境中,共生单元间的共生模式尚处在非对称性模式。在东北亚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日韩等主导地域由于高新技术发展较快、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基础较为雄厚,区域间融合和重构能力逐渐提高,使得东北亚地区亲近度增强。而朝鲜、蒙古、俄罗斯三国由于合作参与度、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开放度等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制约了共生合作系统向更高层次演进。因此,辽宁省与东北亚地区各国的双边亲近度差异显著,使得区域间资源分配呈现集聚效应,尚未实现东北亚共生系统同步演进。为了实现向更高层次的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演进,辽宁省需要构建激励机制、协同机制、共享机制,为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的实现提供支撑,谋划区域经贸合作、制度协调、通道联通、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协调对策,打破制度、边界等束缚,实现自由流动、共生单元形态方差不断缩小、利益对称分配,促使极化效应成果在区域内涓滴分配的对称性互惠共生。

四、“一带一路”下辽宁面向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共生机制

(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1.内在激励与外部激励相结合。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共生理论为基石,合理兼顾内在激励与外部激励。首先,将各城市作为独立的主体,根据经济绝对量决定激励形式是内部激励还是外部激励,与前一年相比的相对量决定是否进行激励。其次,在各城市间建立统一的评级制度,强化内部激励作用,促进地方政府主体有所作为。再次,形成“基础建设资金+绩效奖励”的外部激励模式,从项目建设资金的源头入手进行激励,在保证基础建设资金的同时,将项目建设效率、效果与附加奖励相关联,以此提升东北亚枢纽建设项目的完成质量,从而形成“三重激励”,保障辽宁省面向东北亚区域新前沿建设进程。

2.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首先,明确阶段性目标与长期目标。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合理谋划阶段性目标,为长期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也要适时强化长期目标的引导作用。当前,将辽宁省建设成为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新前沿是长期核心目标,东北亚航运枢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营商环境优化、旅游资源开发等则是阶段性目标。其次,适时采用短期激励手段与长期激励手段促进目标实现。统筹好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处理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短期激励手段主要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多劳多得的财政包干、权利下放的行政分权、官员绩效与项目经济效率结合考评、岗位晋升等手段实施。同时,为降低过度竞争带来的消极后果,长期合作手段要与竞争手段相配合,合作主要通过省内各城市间比较优势的分工合作、城市间帮扶等形式展开,以促进省内各城市间协调合作发展。

(二)建立政策协同机制

东北亚区域政策协同机制的构建需要从辽宁省内各城市、辽宁省与东北亚地区两个层次出发,以保障政策协同。

1.省内城市间。在辽宁省内各城市之间,从政策协同的三个维度出发,深化省内各城市的政策协同层次。首先是宏观的政策协同。在片区间各层次联席会议中,将东北亚区域的开放新前沿建设作为常态化议题之一,回顾并总结前一阶段面向东北亚地区开放的建设成效,共商共议辽宁省新前沿建设的未来发展动向与战略突破点,协同制定并颁布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元政策”。其次是中观政策协同。结合省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港口协同效应较差等热点议题进行政策协同。最后是微观政策协同。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制定业务发展政策,再通过优势地区的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城市优化业务政策,实现省内各城市协同发展。

2.辽宁与东北亚区域间。在辽宁省与东北亚地区之间在经营核算指标、信息披露制度、非关税贸易壁垒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些差异不能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消除,因此,协同空间的拓展是关键。辽宁省与东北亚地区的“姊妹城市”将成为政策协同枢纽,通过与“姊妹城市”政府内部决策层之间开展常态化跨际联席会议,解决东北亚地区的跨区域政策协同难题,以促进东北亚区域多元共生合作为协同目标,共同参考国际惯例以及相关法律规定,结合东北亚总体形势,颁布或修改相关政策,以此弥合各共生单元间的差异,促进资源合理流动,促成辽宁省与东北亚地区政策协同。

(三)建立区域利益共享机制

当各共生单元通过与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获得收益和额外福利时,才能在各主体之间形成多元共生合作的驱动力,东北亚区域共生单元才能更加紧密抱团,使合作向深层次共生合作演进,因此,构建区域利益共享机制对稳定并促进东北亚区域合作起到保障作用。首先是产业间利益共享。通过招商引资、对外投资等方式,推进东北亚地区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内产业梯次演进,促进东北亚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其次是技术资源共享。通过构建跨区域技术专利许可制度,严格规范产权保障,促使区域间技术交叉许可广泛开展,使得区域间共享技术研发成果,减少技术使用壁垒。最后是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的不平衡是导致区域间经贸合作难以开展的关键,规范运营平台建设,配合营商环境优化,能够有效改善资源不对称现象,吸引资源跨区域流动,实现区域间利益共享。

五、辽宁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路径

(一)通道建设

通道是联通辽宁与东北亚的重要桥梁,通道建设不仅包括交通设施硬件建设,而且包括国际化营商环境“软通道”建设。在硬件建设方面,充分发挥辽宁省港口优势,改善港口货物吞吐萎缩状况,强化东北亚贸易枢纽作用。第一,建设海港集团内部数据化管控系统,降低决策失误率,提高港口运营的智能化水平。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结合港口自身优势,制定港口发展规划,实现特色化发展。第二,推进港口间资源共享。推广“区块链电子放货平台”“壹港通”等平台,增强各个港口对内对外的影响力,提高辽宁省港口货运吞吐量。第三,实现辽宁省六个港口协同发展。增强大连、营口两港对其他四个港口的辐射作用,充分发挥六个港口城市协同发展政策的引导作用,共同致力于东北亚航运枢纽建设[10]。第四,持续推进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探索将大连保税港区与其自由贸易港建设相结合,改变东北亚地区货物海关申报模式,以此为先行经验,助力营口港保税港区建设,并逐步扩展到省内其他港口。在国际化营商环境“软通道”建设方面,一是切实提升“放管服”改革成效。构建部门间分工明确、衔接顺畅的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手续少、时限短”便利快捷的审批程序。二是优化东北亚地区外商企业在辽经营的政策。在资源、平台、资金等方面,采取适当补偿措施,降低政策型交易成本,提高外商主体进入积极性,吸引东北亚地区外商在辽宁开展营商活动。三是加强知识产权法制保障。制定知识产权保障白皮书,在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间构建衔接平台,严格规范产权保障。规范知识产权保障司法流程,将当事人诉求与案件实际情况相结合,实现案件公平公开,提高结案满意度,切实保障当事人权益。

(二)产能合作

深化产能合作是开拓东北亚市场、改善出口竞争力、调整外贸结构、扩大投资合作的有效途径。第一,推动东北亚优势产业区域间重构,丰富产业类目,搭建商品交易平台,丰富出口产品品类。构建面向东北亚地区的特色产业园,引进东北亚优势产业,优化辽宁省产业结构。利用辽宁省工业基础优势,推动能源加工业、设备制造业等部分优势工业门类向东北亚地区转移,形成新的生产网络,拓宽市场范围。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制定服务平台管控机制,整治平台冗杂、服务内容局限、自立能力较差等平台乱象,构建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互为补充的规范化运营平台。政府重点补贴支持标准健全、流程规范、收费合理、服务内容范围广和时限明确的“五公开”服务平台,促使平台整合,产生内部集聚力,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为辽宁面向东北亚产能合作提供便捷的认证、放货、物流等外贸平台,拓宽出口产品品类,改善外贸结构。第二,保障利益分配公平,提升外资投入吸引力。严格遵守国际惯例以及相关法律,同时,呼吁东北亚其他五国按照国际惯例以及相关法律调整国内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实现投资合作利益协同。通过提高政策透明度、降低外商企业税费负担、改善基础设施、优化社会服务等措施,改善辽宁省招商引资环境,增强外资吸引力。根据引资项目目录,举办东北亚投资合作论坛,面向东北亚地区开展精准招商引资,优化招商引资项目质量。与第三方经济机构开展合作,加强对已引进外资的监管工作,保障外资的高效利用。巩固推介会招商、专业队伍招商、内外联动招商等传统招商模式的同时,积极谋划互联网招商平台建设,打造过硬的中介机构[11]。

(三)对外贸易

衡量辽宁省与东北亚地区共生层次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贸易量。深化共生关系要以量的积累为基础,针对东北亚地区具体情况,要因地制宜选择路径,挖掘合作潜力,扩大贸易规模,提高贸易依存度。对于日韩地区,发挥产业结构的互补性优势,巩固辽宁省低附加值机电产品、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资本密集型产品对日韩两国的出口。同时,引进日韩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和高水平人才,扩大与日韩经贸合作规模。通过高精尖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双向推动辽宁省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改善辽宁出口竞争力。推动建设中日韩自贸区,对标国际惯例和相关法律,防止市场集中导致中日韩的政局关系与经济摩擦对经贸合作的冲击。对于蒙古地区,充分利用中国-蒙古国博览会,加强辽宁农副产品、电子产品、生活用品对蒙古地区的出口,增加煤炭、石油、铁等资源的进口量,缩小贸易顺差,增强双边贸易积极性,扩大辽宁省与蒙古国贸易规模。针对朝鲜地区,利用洲际客车、铁路等交通设施,抢占中朝贸易先机,鼓励辽宁省企业参加朝鲜国际贸易展会,促进辽宁与朝鲜的贸易合作。俄罗斯能源优势与辽宁制造业优势是辽俄互补性贸易得以形成的基础[12],通过开行辽俄班列、建设能源管道、开办常态化辽俄经贸博览会,鼓励双方在设备制造、能源加工、军工生产、服务贸易、人文交流等多领域开展互惠合作,拓宽辽俄双边贸易范围,扩大双边贸易规模。

(四)人文交流合作

人文交流是国与国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是建立协同合作共生关系的重要抓手。利用辽宁省高水平人力资源优势和丰富的历史底蕴,通过人才交流和旅游业开发,深化辽宁省与东北亚人文交流合作。在人才交流方面,首先,鼓励东北亚地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开展多层次人才交流与合作,构建辽韩、辽日、辽朝、辽俄、辽蒙人才融通交流平台。其次,参照“东北亚法律人才交流项目”,结合辽宁人才优势,开展“东北亚财经人才交流项目”“东北亚科技人才交流项目”等人才交流活动。再次,推进辽宁高校与东北亚地区高校“产学研用”交流与合作。通过平台交流、产学研项目拓展、人才交流项目举办等多种方式,深化区域间人才交流。在旅游业开发方面,打造特色旅游主题活动,推出辽宁省特色旅游产品,与东北亚国家携手打造辽朝、辽韩、辽日等国际旅游线路。制定相关入境旅游优惠政策,完善咨询、住宿、餐饮、医疗、警务等旅游业配套服务,培养具备外语交际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旅游业高素质人才,实现辽宁与东北亚地区多领域务实合作。

六、总结

辽宁省在面向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具有亲近的地缘、深厚的历史文化纽带、良好政策背景以及互补的资源结构、产业结构、商品结构,与参与主体可视为具有差异性与非均质性的共生单元。当前,随着中蒙俄经济走廊和东北亚经济走廊不断推进,单元间共生关系逐渐密切,呈现合作渠道不断拓展,经贸合作规模大的良好态势。但与此同时,辽宁省与东北亚地区共生合作还存在着合作势头下降、市场相对集中、港口吞吐萎缩以及出口结构层次低等问题。因此,辽宁省构建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以及面向东北亚地区的激励机制、政策协同机制、区域利益共享机制,形成一定的共生机制与共生模式约束单元间关系,有助于保障区域经济合作稳步进行,有效促进区域间共生关系向深层次性与高阶段性演进。依照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一体化共生的路径,基于辽宁省与东北亚区域的共生机制与模式,从通道建设、产能合作、对外贸易、人文交流合作四方面,提出辽宁省融入“东北亚经济走廊”建设、参与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务实对策,深化辽宁省与东北亚地区共生合作,最终将区域合作的成果应用于辽宁的对放开放中,以区域合作推动辽宁对外开放向深度与广度拓展。

猜你喜欢
东北亚地区东北亚共生
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定位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空间研究*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国家标准委率团参加第十八届东北亚标准合作会议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东北亚丝绸之路发展历程考察
古代东北亚民族关系的若干问题
第四乐章翻转:亚洲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