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川
(新疆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近年来,学界通过需求分析等调查手段,对提高研究生英语应用能力达成了共识,尤其强调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撰写并发表论文的能力、学术交流能力的提升。实践证明,学术英语教学有助于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和学术交流,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为此,国内多所高校开展了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提出基于任务、内容、产出等为引导的学术英语教学理念[1-4]。
2019 年12 月,50 余所高校共同发布的涉农高校改革方案《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开辟了中国高等农林教育的新纪元。“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类高校积极探索,开展了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绩[5-6]。笔者所在的新疆农业大学自2015 年9 月以来开展了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旨在提升学生学术英语水平,经过几年的实践和调整,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改革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教学改革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需求、师生反馈以及高校的实际教学情况。笔者所在课程组分别于2015 年、2017 年开展了两轮学术英语教学改革,随后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了需求分析和满意度调查。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比例的扩大,入学的英语成绩要求有所降低。笔者所在高校的大部分专业对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成绩要求在45 分左右。从四六级的通过情况来看,已经通过四级的比例为36%,已通过六级的比例不足10%。相比非涉农高校,学生入学的英语水平要低很多,这给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调查结果表明,在需求层面上,两次调查结果区分度不大。学生和导师在学术英语方面都有明确的需求,主要体现在英文文献阅读(92%)和论文(96%)写作方面,相比之下,学生和导师对学术英语听力和口语的要求要低得多。原因如下:一是硕士阶段的学生听英语学术讲座、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不多;二是阅读文献和撰写论文的需求在当前阶段更加强烈;三是对于英语听说有畏难情绪,农林类研究生入学英语成绩普遍偏低,英语听说能力偏弱。
农林类高校教学的实践性、季节性有其自身特点。在北方,冬季的大部分农业生产处于停滞状态,而在夏季,农林类高校大部分研究生需要深入农场、林场、牧场和野外等实习实践场所开展学习研究。英语作为公共课,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之相适应,课程安排在时间上应更为灵活。
对于所开展的研究生学术英语改革,研究组分别于2016 年1 月和2018 年1 月进行了满意度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表明,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但在2016 年的调查中,62%学生对于四六级的通过情况表示不满意,56%的学生表示听说能力提升不够。2018 年的调查结果表明,调整后的课程设置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整体满意度达到86%。
如表1 所示,改革前的课程全为通用英语,包括精读、听力和写作,共计120 学时,在研究生一年级分两个学期完成。在改革后的课程中,我们取消了通用英语,全部改为学术英语,主要是学术论文读写和学术英语听说。此外,由于农林学科特点,大部分学生在夏季需要离开校园前往一线调研和实验,学生请假情况较为普遍,授课学期方面需要进行调整,于入学后第一学期集中授课,完成120 学时的课堂讲授。每个班由课程改革小组的一名教师完成每周8 学时的教学任务,其中6 学时读写课程、2 学时听说课程。
表1 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1)
改革后的课程在实施一个学期之后,通过测试和满意度调查、定性和定量分析数据后发现:学生对学术论文读写能力的提升满意度较好,学生宏观把握论文框架(IMRD)的能力、摘要写作能力、学术规范等方面有较大提升;学术英语听说方面满意度较差,学生的提升有限,许多学生存在听不懂学术讲座、不能较好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问题。此外,学生在当年12 月的四六级考试中,通过率不理想,访谈中,学生表达了对四六级辅导课程的 需求。
根据第一次课程改革反馈的结果,按照“稳基础、促学术”的原则,课程组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如表2 所示。
表2 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2)
从表2 可知,调整后的课程分为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两大模块。考虑到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情况,课程组重新加入了60 学时的通用英语读写课程,其中30 学时为传统的精读课程,30 学时为四六级辅导课程。学术英语模块中,虽然学术读写和听说的课堂讲授学时各自只有30 学时,但通过采取“线上 + 线下”“课堂讲授 + 线上翻转”的模式,能够保障足够的输入,并完成教学内容。此外,由于部分涉农专业学生夏季需要实地学习研究,课程安排为两个学期,均开设相同的英语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春季学期或者秋季学期上课。从选课情况来看,涉农专业的学生多选择秋季学期学习英语。课程组在课程调整后进行了第二次测试和满意度调查,从反馈的数据来看,学生的四六级过级率有了很大提升(+25%),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学术英语的读写能力提升程度与第一次改革后的教学效果一样,达到了课程改革的预期效果。
学术英语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基于课程组前期的改革实践,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在课程设置改革前,教学负责人一定要做充分的调研,要基于所在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在调查中,要注重分析学情,可根据实际情况,以需求分析理论为指导,开展当前情景分析和目标情景分析,充分了解学生现有英语水平和课程需求情况,进而进行相关调整,合理设置课程。
在课程组近几年的改革实践中,教材一直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有学者研究指出,国内学术英语教材供应不足,而且质量上差异很大,许多高校选择国外的教材作为教学材料[7]。笔者所在的团队先后选取了国内外几大主流外文出版社的学术英语教材,包括牛津大学的学术英语系列教材,这些教材有其参考价值,但教材中所用语料与农林类高校学生的适切性不够。因此,农林类高校英语教师要注重语料选择、注意素材积累,丰富讲义,进而开发编写适切性更好的教材。
改革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依然只愿意承担通用英语课程,能够承担学术英语教学的教师有限。为此,研究生外语教育的管理者有必要引导教师转变观念,做好职业规划,打造学术英语教师队伍。此外,英语教师要加强与校内其他专业教师的合作,在增强学术英语授课能力的同时应注重了解所教授学生的专业和相关知识,进而提升学术英语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