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文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

2020-07-20 09:49高汉忠肖慧欣
关键词:华侨爱国主义文化

高汉忠,肖慧欣

(福建医科大学,福建福州350122 1.图书馆;2.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3年6月19日,侨批档案以其特有的文化价值和世界意义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是福建省首个人选世界文献遗产的项目。侨批又称银批,是海外侨民汇款(银)和写信(批)的统称。它记载了清代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海外华侨艰辛的创业历程,是中国近代史重要的文化遗产。侨批不仅具有历史学、文献学、金融学、档案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价值,而且其中所蕴含的海外侨民心系国家建设的家国情怀,赋予了侨批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时代内涵,对拓宽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和渠道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侨批文化蕴含的家庭伦理思想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以传统伦理道德为主的“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人们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而侨批文化中蕴涵的孝亲顾家、勤劳持家、仁义传家、忠心爱家的文化价值,充分传承了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

(一)孝亲传家,鸿雁传情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孝亲思想也影响了历代中国人。正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海外侨民虽然“身处异域,但仍心系祖国乡邦与双亲妻儿友戚,每欲鱼雁通情或将血汗所得工资汇寄家乡,以养活家人,或购置产业以资年老返乡颐养天年之用,或以供子孙读书改变社会阶层之资”[1]。除了寄“番银”外,侨民在搭寄的书信中,也会流露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泉州民间歌谣《欢喜船人港》就很好地记载了当时的情景:“相对流目屎(眼泪),何时君返归,我君到番邦,批信常寄来……”[2]

(二)身处他乡,舍命顾家

除了孝敬父母、长辈外,海外华人还传承着强烈的家族观念,对兄弟姐妹、晚辈子弟等家族宗亲,乃至对邻里乡亲都充满了温情,对于有困难的宗亲,则尽力资助[3],这充分诠释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道德意涵。当时许多华工还遭受非人的待遇,备受虐待,前途渺茫。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处境下,广大华侨仍心系家乡,将辛苦赚得的钱财汇回家乡。据莱佛士在《爪哇史》一书记载,1810年,华侨在印尼西加里曼丹的采金业中,获得利润370万西班牙元,汇回中国170万元,为其总收入的47.22%,将近一半[4]。华侨为家庭、家族而出国,为生活奔波操劳,其文化源泉在于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及亲情的联结。

(三)血浓于水,传承好家风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学中家庭理念的一个浓缩。修身,就是修养身心;齐家,就是管理家庭、和睦共处、为家庭争光添彩。侨批文化以亲情文化为基础构成家庭和睦安定的局面,这种亲缘孝悌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它是侨批形成的基石,这种文化观念已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深层文化[5]。侨批中蕴含了丰富的家风传承思想。在一封香港高德能给澄海“上外都横陇乡”妻子的侨批信中写道:“儿子与女儿不论将来做何职业,须欲知书识字,方可希望出人头地……”[6]可见侨民对文化的重视,希望后代通过获得知识来改变命运。

二、侨批文化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

福建、广东是著名的侨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和重要节点,早期有大批移民背井离乡、远渡重洋,来到海外(以东南亚一带为主)打拼,侨批是他们想念祖国、心系家园的信物,也是激励他们爱国报国的不竭动力。

(一)身在异域,心系祖国

“位卑不敢忘忧国”,侨批是亲情的见证,更是历史的见证。在收集整理的侨批中,辛亥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都有明确的记载。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中,支持和援助以孙中山为领导的革命党人推翻满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是华侨爱国运动的中心内容;如在孙中山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期间,侨居新加坡的闽粤籍华侨成立了“福建保安会”和“广东保安会”,陈嘉庚任“福建保安会”会长[8]。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抗日战争中,海外华侨从经济、人力等各方面支持祖国抗战,促进和维护国共联合抗日,是华侨爱国运动的基本内容[7]。如在抗战期间成立的“菲律宾华侨同盟公所”“菲律宾义勇军同志会”等爱国华侨抗日救国团体也都通过侨批批封上的戳印来宣扬他们抗日救国的决心。此外,充分彰显关心家人安全、心系国家安危的情怀也是侨批文化的重要内容。如1937年9月6日,一封从暹罗圣源寄澄海松炎的侨批中,写批人向家乡同胞写明了当时的抗战局势,并告知家人必须学会防空知识,以策安全。这也成为二战时期日寇侵华的史料[7]。海外侨民深感知识的重要性,叮嘱子女要学好知识,感叹“只欲国家兴盛,何患将来中国人无安身之所乎!”[6]反映出侨胞以读中国书而自豪,期盼祖国振兴、强大。

(二)救国救民,捐赠奉献

在中国近代史中,海外华侨为民族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孙中山先生曾多次称赞“华侨是革命之母”[8]。特别是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期间,海外华侨爱国热情高涨,他们为国捐钱、捐物,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据资料记载,截至1940年6月,在素有华侨“第二故乡”之称的南洋各国侨居的侨胞就有676万多人[7],期间,南洋各国爱国侨领带头捐款、认购救国公债,投资大后方经济建设,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据统计,抗战八年华侨捐款达13亿元,侨汇95亿元以上;1937年至1942年,华侨购买救国公债11亿元;抗战头3年,华侨捐献飞机217架、救护汽车1 000余辆和坦克23辆;投资西南地区建设达2 500万美元,并捐献其他大批物资。其中,南侨总会在抗战头4年,筹集给国民政府的钱共达4亿元[7]。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民族危机急剧上升的情况下,全国侨汇数额迅速增加,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国内侨汇数额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8]。据统计,在抗战时期南洋华侨为国家捐款数额达5亿美元(表1)。

表1 抗战时期南洋华侨捐款统计 (单位:美元)

(三)投身抗日,血洒疆场

华侨身在异国,心系祖国安危,与祖国人民同声相应、并肩战斗,积极投身抗战救国第一线,许多华侨血洒疆场。抗战爆发后,华侨回国参战和参加战时服务者达4万多人[7]。在抗战的前方和后方,活跃着数支华侨服务团体,呈现出空前的抗日救国大团结局面,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如美洲“华侨航空救国会”、缅甸“华侨救国义勇军”、马来西亚“槟城救伤队”,其中最著名也最悲壮的当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据史料记载,回国参加战时运输的南侨机工3 000多人,因各种原因献出生命者达1 000余人[7]。

三、侨批文化蕴含的家国情怀对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

对于公民来说,爱国是义务,也是责任。爱国主义是对国家的热爱或奉献,是爱国情感的提高和升华,也是国家和社会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其主要表现为爱国情感、爱国思想和爱国行为。近年来,在网络上出现多起高校师生发表“不当言论”的事件,多地高校也公布了处理意见[9-10],这种现象给我国大学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爱国爱家的传统文化教育敲响了警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仅要丰富其教育内容,在形式上也要不断创新提高。侨批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其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思想及其逻辑根源,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具体、生动、真实的素材,有助于教育者拓展爱国主义教育路径。

(一)讲好侨批故事,丰富爱国主义教学内容

侨批文化是中华民族辛酸血泪史的记载,是近代中国国际移民的集体记忆,对培养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发挥文化的激活力、浸润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汇聚人心、凝聚力量,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力量。福建是著名的侨乡,海外侨民遍布世界各地,他们身处异国、心系家乡,支持祖国的进步和革命事业,热心发展祖国和家乡的经济实业、文教福利事业,为家乡的建设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这些侨批故事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它可以让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生动化,使侨批中蕴涵的抽象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价值具象化,增进学生对爱国主义理论的理解,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可以不断挖掘侨批文化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可以在人生观教育中融人侨民在逆境中奋斗的故事,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在“弘扬中国精神”章节中融人侨民爱国爱乡的故事,促进学生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道德教育中融人侨民传承中华民族孝道、感恩的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也可以融入侨批文化和故事,通过介绍广大爱国华侨在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义无反顾、慷慨解囊,甚至不惜为国捐躯的事迹,帮助学生更加了解中华民族的辛酸屈辱史以及海外侨民对祖国和家乡的深深眷恋和不屈不挠的奋斗史,从而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树立居安思危、忧国忧民意识。

(二)弘扬侨批文化,激励大学生爱国爱家情怀

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11]侨批文化反映的那段特殊的历史年代是海外华侨饱受西方殖民者的歧视、欺压和凌辱的辛酸血泪史。他们求生存、谋发展、创伟业,热爱祖国、支持革命、建设国家的实践精神,能够激励当代大学生。“海纳百川、爱国爱乡、乐善好施、敢拼会赢”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福建精神,也是侨批文化的提炼和升华。侨批以“银信合封”的方式架设起华侨与侨眷之间的双向交流,就像一根纽带把海外华人和家乡紧紧相连,延续和传承着中华文化血脉,滋养出浓厚的故乡情感,这种情感最终演化为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高校应当借助侨批文化这一纽带,邀请华侨、侨胞、侨眷分享他们的故事,架设起华侨、侨胞、侨眷之间的桥梁,连接沟通海内外,力求全面、准确把握“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性质和内涵,挖掘、整理历史遗存的文化特色,把“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诚信重德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勤劳简朴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的华侨精神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12],教育培养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树立胸怀祖国、放眼未来的远大志向;树立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信念;树立对中华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教育和培养大学生要像爱护自己的家庭一样爱护祖国,从平凡点滴做起,多做对家庭、社会和国家有益的事情,把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融入对故土家园深深的眷恋中,唱响爱国爱家的主旋律,弘扬社会正气,传递社会正能量。

(三)搭建学习平台,增进大学生的真实体验

高校要积极开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通过走出去的方式与社会相关部门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为学生学习和实践搭建良好的平台。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该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需要,不断丰富课程实践形式,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教学内容,以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脑、入心。从2018年9月起,该教研室以福建省档案馆作为学生第二课堂实践基地,每学期安排所有学生到福建省档案馆参观“百年跨国两地书——福建侨批陈列展”。在教学现场,由专业讲解员为学生介绍侨批文化和故事,使学生亲身感受侨批中蕴含的爱国情怀,了解其爱国主义精神内涵。高校应该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创造条件建立长效的爱国主义实践机制,与档案馆、历史博物馆等结对子,除了让学生走出去,也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研究福建侨批的专家和学者来校为学生开展相关讲座。此外,高校在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也可以结合侨批文化,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真实的侨批图片、故事等作品形象地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善美、假丑恶,什么是我们要弘扬的家国情怀。

(四)加强侨批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各类教育资源

侨批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既是特殊历史时代的精神产物,也是一种“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11]。正如《新中原报》社长林宏先生所说:“侨批是中华民族悲情史的见证,今天中华民族强大了,国内的侨眷再也不需要像过去那样以侨汇来生活了。但侨批彰显出的中华民族的孝道、感恩的精神,是今天年轻的大学生应该继承的宝贵财富。”[13]对此,高校要加强对侨批文化的研究,从中挖掘各种教育资源。首先,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成立侨批文化研究中心,加强对侨批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开发、保护和创新,通过科研立项的方式,鼓励和支持相关学者积极申报研究课题,出成果、出精品。其次,高校可以联合校外机构共同举办侨批研究学术会议,吸引海内外相关专家和学者参会,相互交流侨批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学术动态,扩大侨批研究的学术影响力。第三,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通过外出研修等方式,学习研究侨批文化,加深对侨批文化的理解,从中获取诚信、孝亲、感恩、励志和爱国主义教育等资源,然后应用于课堂教学,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此外,高校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方式,指导学生开展当地侨批文化研究,师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闽南等地,收集当地侨批和相关故事,然后进行整理、汇编并作为校本教材应用于教学。

习近平指出,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14]。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等复杂的社会环境,顺势而为,创新形式,多点多面多元开拓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使教育成果真正转化为师生的实际行动。侨批是近代中国国际移民的集体记忆,是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性的文化宝藏。其中所蕴含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仍值得现代人学习。对此,必须发挥侨批文化的作用,借助宣传侨批文化的平台,广泛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其将个人理想融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之中。

猜你喜欢
华侨爱国主义文化
我的华侨老师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谁远谁近?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