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六点思考

2020-07-18 15:58杨矞
人文天下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课程体系专业

杨矞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为高校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中国,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偏重于对教学管理层面的改革。21世纪以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高校专业教学改革的综合应用,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自此,一些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开始产生并得以快速发展,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以及立体化教材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智慧教室建设等,为教学改革注入了新活力,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

然而,各高校开设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总体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师资力量匮乏,产教研分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育体系尚不完善。如何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进行有效融合,成为当下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转变教育观念,推动参与式教学改革

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较为落后,不少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的层面,缺乏问题引导意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学习兴趣低。这或许是因为传统的教育体制和学科建设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按照工业和市场的标准培养大量合格的劳动者。教师重“教”轻“学”,忽视了学生多样的发展需要。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知识的流动与创新,学生获取信息的制约性因素减少,渠道日益多样化,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需要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推行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观念上,由“教”转为“学”,主张师生进行平等交流与对话,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在教学模式上,采用翻转课堂、情景式教学、合作學习、问题讨论、头脑风暴等方法开展教学,这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学组织能力,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学习意识,同时学校教务部门也应采取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定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二、加快平台建设,开展资源共享型“金课”建设

随着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社会对“双创”人才的需求较大,但目前文化产业人才严重短缺。据《中国文化报》统计,2015年美国文化产业劳动力占比8.26%,而中国文化产业劳动力占比只有1.01%。要达到美国的文化产业劳动力结构水平,中国尚有5584.24万的文化产业人才缺口。究其原因,一方面,现有的教育体系无法满足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受限于师资整体水平,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同时,教材的匮乏也给实际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一个以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模式为基础的精品资源共享平台,能有效解决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师资不足、不均衡等问题。通过慕课等形式开展优秀课程资源共享、建设“金课”,能够不受办学规模、教学地点的限制,帮助校内外师生自由获取教学资源。用户在慕课平台上学习不需要具备学籍,是完全开放性质的教育形式,既可以解决某些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也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增强教学的灵活性,利于学习广泛化、终身化。

三、完善教学方法,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常规课堂理论授课为主,教学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学生综合实力培养的需求。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国传媒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部分高校以互联网为平台建成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及国家级精品慕课,向社会免费开放。中国传媒大学运用互联网思维和融媒体传播方式创新教学方式,以跨年直播公开课的形式打造“文化跨年慕课”,观看人数破亿。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停课不停学”的现实迫使各高校采用慕课、雨课堂、在线直播、提前录制等线上教学方式。但线上授课“重建不重用”问题较为突出,存在网络卡顿、缺乏互动、教学针对性弱、学生获得感不强等问题,也存在一定的意识形态风险。因此,需要开展混合式教学,将传统课堂教学优势和网络教学优势相结合。2019年10月31日,教育部官网正式发布《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2019年到2021年建设一流本科课程的“双万计划”,其中包括4000门左右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6000门左右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未来,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望成为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主流发展模式。

四、以“新文科”建设为目标,推动课程体系建设

作为新兴专业和交叉学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一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专业标准、专业规范和专业共同体,学科归属和学科资源不统一,难以“入主流”;另一方面,缺少相对统一的课程体系,不同体系或侧重文史或侧重管理或侧重艺术,且基础性、传统性课程偏多,面向新科技变化、文理交叉融合的创新性课程较少。对此,应以“新文科”建设为目标,推动课程体系建设。第一,推动部分核心课程共认共享。建议各高校通过集体研讨形成共识,共同认定部分核心课程,打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全国“金课”“精品课”。第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体系。紧紧扣住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学科发展史、方法论和学科经典案例相统一的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第三,加快专业融合。“新文科”是不同学科内容融合的创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要以“新文科”为指导,在与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学科保持交叉的基础上,重视与数字技术、区域经济地理、金融学和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的融合。

五、以就业为导向,创建全方位政产学研体系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实践性教强的专业,目前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缺乏实践教学资源的聚合,且部分专业任课教师缺乏相关从业经验或者实践经验,无法全面、准确地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指导。对此,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增加文化产业实践课程的比例。第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双导师制”,打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大动脉。第三,搭建学术实践交流平台,建立校外文化产业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开展校际和国际交流等活动。第四,依照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需求,融合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科学技术的成熟应用,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验室。

六、借助信息技术,推动智慧校园建设

教学改革对老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对高校更是一个挑战。2018年6月7日,《智慧校园总体架构(GBT36342-2018)》发布,对智慧校园建设进行全面部署。然而事实上,智慧校园建设“叫好不叫座”。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让人们认识到智慧校园的重要性,开始重视智慧校园建设。疫情期间,全国约有3亿人次集中进行网络学习。但由于上网人数较多,腾讯会议、雨课堂、超星尔雅等多个直播平台均出现网络拥塞、无法访问等情况。因此,智慧校园建设既要在制度建设方面出台鼓励教师开展互联网教学改革、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政策,更要保证硬件设施的完备,确保网络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结语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文化产业管理在专业体系构建和教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在“新文科”建设的理念指导下,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加快智慧校园、资源共享型平台和“金课”建设,推动参与式教学、混合式教学和沉浸式教学改革,同时以就业为导向共建政产学研结合的教学实践体系,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

[责任编辑:刘  霞]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课程体系专业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专业修脚店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