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数字经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0-07-18 15:58范周
人文天下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数字化消费

范周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正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在经济新常态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双重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意义得到充分彰显。立足于数字经济时代,促进文化产业“双效”统一,使之更好地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推动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走向和有效路径。

一、高质量发展命题下文化产业肩擎使命担当

(一)稳住经济基本盘,稳定就业保民生

《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一词出现了39次,成为工作报告的高频词。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一方面,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影响,城镇失业率有所上升,加之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创新高,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另一方面,就业是民生之本,其背后与千千万万个家庭息息相关,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稳住经济基本盘,无论是抓“六稳”还是促“六保”,就业都是放在首要位置的。

近年来,文化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持续增强。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达2789.3万人。为此,文化企业应当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充分依托数字化激活文化市场发展潜力,增加就业机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同时,要有序加快推进复工复产,保证现有的文化产业从业者就业稳定,更好地发挥出文化产业对稳就业、保民生的积极作用,肩负起稳定经济社会运行的使命担当。

(二)文化消费振信心,文旅融合助脱贫

消费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时发挥着“压舱石”和“稳定器”的关键作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一季度经济呈负增长,生产生活秩序受到巨大冲击。面对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外部需求收缩的情况,扩内需、促消费被赋予了更大的期待。文化产业不但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又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选择,容易受到大众的消费青睐。疫情发生以来,线上演出、线上展览、直播带货等“云端”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以及各地发放的文体旅游各类消费券,也在提振居民消费信心、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进一步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延伸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加快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行业的全面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特别是加大消费扶贫力度,助推乡村振兴,对助力脱贫攻坚意义重大。与此同时,可以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更好地满足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保障群众的文化民生,汇聚起文化产业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驱动力。

(三)独具匠心出精品,引领风向聚力量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大众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文化消费,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倒逼文艺作品提高质量和水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样强调了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使全社会充满活力、向上向善。

发挥文化对社会的引领作用,要求文艺创作务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弘扬中国精神,脚踏实地走好新时代的文艺之路。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工作者要扎根生活,更好地展现真实的文化民生,让文艺作品观照现实、讴歌时代,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二是要坚守弘扬中国精神的重大使命,充分发挥文化引领全民向上向善的积极力量。要利用好社会各界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人间大爱、勇敢担当等素材,创作打磨出追求崇高、礼赞美好的文艺精品,彰显中华民族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中国力量。三是要探索和发挥多种数字技术与互联网平台对文艺作品的内容升级与呈现形式更新的作用,在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更好地实现文化产业的“双效”统一。

二、政策支持市场主体纾困,激发经济活力

(一)多措并举,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运行造成了严重冲击。面对危机,中央在“六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六保”以应对不确定性因素,稳定前进步调,逐步实现国家发展的既定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不失时机地出台了一系列规模性政策,助力企业纾困,努力把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释放出来。

能够留住一亿两千万市场主体就能赢得未来。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我国率先控制住国内疫情,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并取得较好成效。但受到国际疫情的持续影响,中小企业停业歇业、外贸企业没有订单等情况仍然存在。对此,政府在政策上没有“大水漫灌”,而是“放水养鱼”,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对症下药。例如,新增赤字、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减免社保费等,着力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真正做好保民生和保市场主体,把真金白银用在企业身上,为企业发展纾困。与此同时,在财政、金融等多方面仍留有一定的政策空间,以应对可能存在的不确定因素。

(二)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李克强总理强调,要突破不合理的条框限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实现市场公平竞争。加强和落实“放管服”改革,促进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让更多的市场主体成长起来。2019年实行的工作重点中,改善营商环境的目标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今年要继续做好营商环境的改善工作,不断激发和释放市场活力。

就文化产业来看,疫情期间,以互联网为平台、以数字内容为基础的诸多新兴文化业态异军突起,实现了逆势上扬,这是我国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体现。以此为基础,应当进一步强化文化活动与文化市场监管,引导各类要素向先进生产力协同集聚,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在文化市场中自主有序流动,构建数字经济下文化产业发展生态的良性循环。

(三)推进“新基建”,供需双向赋能文化产业

2020年,“新基建”首次寫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在答记者问时,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了“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的重要作用。“新基建”的推进同样将对文化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促成文化势能向动能的有效转化。

从企业内部需求来看,“新基建”能够满足文化企业转型升级时对新型基础设施的需求,文化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新基建”推进的机遇期,通过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新技术的应用,实现数字化转型,打造新优势。从政府外部供给来看,“新基建”在实现投资的乘数效应的同时,也促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创新和技术升级,“新基建”相关技术领域将持续催生和推動文化新业态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新基建”的推进,不但能为文化产业的提档升级提供保障,也将促进数字化趋势的下沉,既为不同地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基础载体,也为顺畅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区域间文化建设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三、数字经济时代下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趋向

(一)数字化经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疫情冲击之下,在企业经营的各环节中,数字化应对手段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加快数字化转型越来越成为企业间的共识。随着以文化新业态为主要经营业务的文化企业占比逐渐增大,数字化经营对文化企业的价值意义也将进一步得到凸显。经营业务上,无论是已成规模的网络文学、音乐、游戏等,还是层出不穷的新兴文化业态,又或是传统文化产品的数字化衍生与延伸,都有较大的发展提升空间。商业模式上,新发展理念和数字化生产要素的驱动不断促成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多种新模式与文化产业嫁接,推动文化企业转型升级。管理层面上,数字化应急管理系统、成本动态监测系统等的应用,也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经营效率。

(二)科技化支撑文化产品服务创新

技术进步直接推动文化生产与消费方式的变革。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高新技术与科技手段,更加广泛地融入文化产业的内容创作与产品生产等过程之中,使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科技化与智能化表达,成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有力支撑。与此同时,随着超高清电视、机顶盒,可移动式、佩戴式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设备的进一步普及,走进更多家庭和文化商业场域,满足大众对数字文化消费的终端设备需求,将有效打造和形成数字文化消费的完整闭环。

(三)互动化传播拉动文化需求增长

数字经济时代下,互动化、参与式的文化体验与文化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新媒体、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兴媒介与业态也应运而生并实现快速发展。互动化传播平台为文化产品和服务抵达用户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对话渠道,实现用户的文化消费认知,从而拉动文化消费需求,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以直播电商为例,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直播电商行业总规模达到4338亿元,预计2020年将突破9000亿元。2020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不少委员、代表也积极为地方产品直播带货。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原本“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非遗产品借由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方式,也在逐步地走向大众。

(四)在线化场景培育大众消费习惯

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文化基础设施也将持续升级与优化。2020年全国两会运用了云采访、云连线、云报道等多种数字化方式,“总理答记者问”环节也使用小程序进行了现场直播。在两会“部长通道”上,工业和信息化信部部长苗圩表示,2020年以来我国5G建设速度加快,每周约增加1万多个5G基站。借势5G技术的全面铺开,基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在线化文化消费场景将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落地于大众日常文化生活,并以易获得、高效率、强反馈等特征,吸引更多不同的消费群体。由此,可以进一步培育大众数字文化消费习惯,实现大众消费心理转换与适应,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在线化文化消费场景的建构与应用当中。

[责任编辑:林凡军]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数字化消费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