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人一向没有处理好劳动与读书的关系,古代把读书人称作劳心者,把劳动者称作劳力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读书人看不起劳动者。有一段时期,又翻过来,劳动者看不起读书人,嘲笑知识分子“在课堂上,不讲江西的水牛,只讲非洲的斑马和马尾巴的功能”,理论脱离实际,不能解决生产问题。今天的社会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在子女的教育上重智力,轻劳力现象非常普遍;学校课程虽有劳动的名目,却没有劳动的课本,甚至连劳动的计划都没有,更不用说劳动教育的贯彻实施了。
关键词:初级中学;劳动内容;劳动形式;劳动自律教育;劳动自觉性培养
幸好中央领导洞察时弊,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将劳动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的意义、原则和指导思想,纲领性的规划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体系、劳动教育实践思路以及基层社区对劳动教育提供保障支援,政府主管部门对劳动教育加强领导督导。各级学校在劳动教育中负载着主体责任,干系重大,下面我就初级中学践行劳动教育,在务虚的层面上提出三条建议,谨供参考。
一、 “扫一屋”与“扫天下”结合
“扫一屋”与“扫天下”是相针对劳动内容而言的,其关系是实与虚的关系、也是小与大的关系。初级中学劳动教育的内容应介于实与虚、小与大之间,起源于家庭里的家务,延伸到社区里的公益服务。家庭是他们的“一屋”,社区则是他们的“天下”。如果“扫一屋”的劳动以洗衣、做饭为主,“扫天下”的劳动以义工服务为主,那么学校的劳动教育的内容就可以是卫生保洁值日、收发作业课本、搬移运动器材、演示实验器材、创客实验室里的手工制作等实而且小的劳动项目,目的是为教学服务、为同学服务、为养成劳动观念服务。
换一个层面来讲,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的相对大而虚的劳动内容会有哪些项目?
学生在家“养成从小爱劳动的习惯”,就具备了扫家庭这个天下的潜能了。
在社区他们不能参加大型工场的生产性劳动,因为虽然《意见》规定学生的劳动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与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但由于初级中学阶段的学生年龄介于12岁至15岁之间,没有达到《劳动法》规定的劳动用工的起始年龄,还处在童工阶段,所以初中生不宜参与规模化的工业生产。初中學生只能参加社区的一些手工制作项目、去福利院帮扶老弱等公益活动,践行劳动协作、体会劳动光荣、宣讲劳动心得,初步形成主动为社区服务的劳动意识。
在学校,通过劳动周,参与简单的农林牧副渔的养殖种植劳动,或者诸如陶艺之类的手工制作,消化劳动知识,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尊重普通劳动者,珍惜劳动果实,培养吃苦负责的劳动品质。
北京师范大学张志勇教授认为,“家庭与学校是平等的合作者,家校合作是学生劳动教育的可靠保障,家长既是学生学习劳动的管理者,也是学生学习劳动的陪伴者,家长要起到表率作用”。社区有学生学习生产、学习服务的模拟场景又有现实场景,套用一句领袖的话,社会“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
落实劳动内容,从小处、实处起步,向大处、远处发展,推进“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的劳动教育的系统工程。
二、 劳动肢体与劳动心理结合
《意见》强调遵循教育规律,“在符合学生年龄的基础上,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劳动育人的实效性”。
文件首先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这就要求保持一定的劳动强度,即保持一定劳动的繁重和紧张程度,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消耗足够量的体能,从而收到出力流汗的劳动效果。
某家新媒体刊载文章,说宜宾市高县来复镇初一年级女生罗某:
从小失去父母,她和弟弟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每天早晨起床后,罗某边背课文,边给干农活的爷爷奶奶做早饭。吃完饭收拾好就带领弟弟学习,中午又要按时做饭。下午就和爷爷奶奶去上坡,一个女孩子,捡柴,栽苞谷秧,背桑柴,帮忙采茶。
班主任陶老师告诉记者:“在我眼里她完全是一个超人,洗衣,做饭,喂鸡鸭,没有她不会的。”
班主任的“超人”评价是不正确的,“洗衣,做饭,喂鸡鸭”这是农村常见的家务劳动,做得再好,都称不上“超人”;倒是“捡柴,栽苞谷秧,背桑柴,帮忙采茶”这些农活有一定的劳动辛苦,能达到“出力流汗”的劳动强度。
《意见》提出“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中国教师报》2020年第3期登载华南师范大学附中副校长的文章拿《劳动教育的乡村表达》:
每年立冬前后,……师生约六百人离开学校、离开城市,到清远的农村与农民“三同”(同住、同吃、同劳动),用一周的时间,体验稼穑之艰辛,尊重劳动的成果;体悟秋收之快乐,培养处世的达观;体察民心之淳朴,培养感恩的情怀。丰收季节,沿着清远华侨农场的村道往里走,远远便能看见穿着华附校服的学生们忙碌的身影。
自1990年开始,华附一直坚持30年不间断地开展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初中学生也可以利用劳动周参加适当的农林牧副渔等行业的集体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接受锻炼,逐渐实现从劳动意识增强、劳动知识增长到劳动品质观、劳动价值观转变等劳动心理的教育目标达成。从而“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历来坚持的教育方针。随着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性、创造性劳动潜质。
三、 劳动自律与劳动自觉相结合
“劳动自律”是指不受外界约束和情感支配,根据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颁布的道德规定而进行劳动的道德认知。劳动自律的人会在没有人现场監督的情况下,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按照劳动纪律的要求完成劳动任务。
“劳动自觉”指人们认识并掌握住相关劳动的客观规律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在这种活动过程中,人们受长远目的的影响,对劳动的意义有理性的认识。劳动自觉的人,会自己主动的、热情很高的从事实践劳动。
这里所说的劳动自律和劳动自觉都是学生大脑中的劳动认知,它既不是学生生而有之,也不是学生学而有之,更多时候是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且行且有的。
因此,学生自觉劳动的认知的确立必须经历劳动强制、劳动自律到劳动自觉的渐进过程。
华南师范大学三十年学农,初衷不改,劳动自觉的形成也是有一个过程的。最早的几届学生在劳动纪律的约束中前往到清远的农村与农民“三同”(同住、同吃、同劳动),是学校老师要求下前去的。接下来的几届学生,懂得了学校有劳动教育的计划安排,于是自己要求自己去劳动,在劳动教育中遵守劳动纪律。最后,毕业前下乡学农,形成惯例,学生自觉参加劳动。在农业劳动中,“体验稼穑之艰辛,尊重劳动的成果,体悟秋收之快乐,体察民心之淳朴,培养感恩的情怀”,认为参加劳动是自己成长的必经之路,这时学生自己主动的劳动就表现出劳动的自觉性。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由于大环境的影响,精神崇拜的驱使,劳动自觉会跨越劳动强制和劳动自律两个阶段,直接进入劳动自觉境界。如改革开放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里的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响应当时的号召,相信“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胸戴红花,身披绶带,在锣鼓声中,奔赴农村。年年如此,毕业生一到夏季,就主动填写申请书、志愿书,这确实是劳动自觉。
不过这种劳动自觉维持的时间相当有限。所以新时期的劳动教育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科学规范原则、因地制宜原则。
用劳动纪律约束人。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民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进行学习和有秩序的生活,要求自己的政府、生产的领导者、文化教育机关的领导者发布各种适当的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没有这种命令,社会秩序就无法维持,这是人们的常识所了解的。”“生产的领导者”“发布各种适当的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才能保证生产劳动的正常秩序。学校的劳动教育也必须有劳动纪律,才能保证劳动教育目标的达成。
用劳动评价规范人。建立、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实践过程和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劳动素养评价的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使劳动教育评价硬起来。规范劳动教育形式,保证劳动教育效果。
用劳动实践训练人。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或工或农,或制作或种植,开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实践课程。
用劳动成果鼓励人。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激发学校和学生的积极性。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在希腊神话里,西西弗斯被罚每天把巨大的石头往山上推,因为每天都有进步的喜悦,所以从不抱怨,也不觉得辛苦。感受到进步是持续的动力。
用劳模精神感化人。针对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学校应该用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充分挖掘劳动的独特的育人价值。尤其是宣讲甚至灌输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促使学生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尊重普通劳动者,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习惯的力量》介绍:
从进化的角度,大脑灰质皮层位于最外层,通常是最长最近才产生的,是思维最复杂的地方,当我们在思考问题沟通交流时,就是这部分大脑在工作。基底核是位于大脑谷中心的高尔夫球大小的组织,习惯,正是由他控制的。研究表明,当习惯出现时,大脑不再参与决策。即大脑的基底和工作室,大脑皮层就停止介入这一工作。
培养劳动习惯,用心感受劳动习惯带来的快感,坚持尽可能长的时间的强化这种快感的印象,慢慢地就不需要毅力来维持。不断考察形成性效果,参加劳动不需要家长督促,不需要教师监管。对于学生而言,劳动不是任务,而是兴趣。这时候,劳动成为习惯,爱劳动内化成性格,主动参与、始终坚持,劳动的自觉性就形成了。
参考文献:
[1]陈林,卢德生.小学劳动教育的路径及保障[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9(6):11-13.
[2]林卫红.奏响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三部曲[J].教书育人,2019,663(5):20-22.
[3]吴淑英.践行陶行知教育理念 指导学校少先队活动[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7.
作者简介:
胡少明,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桂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