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摘 要数学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其知识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但在当前教学中,初中生的思维能力还不够完善,所以想要学生充分地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当合理运用互动式教学,这样师生、生生之间就可以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促使学生能够积极融入到数学教学活动中,解放教学思维。互动式教学能够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加强师生之间的内在联系,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将对互动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讨,提出合理利用互动式教学法的教学策略,希望可对初中数学教学提供新思维新思考。
关键词数学教学;互动式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B0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7-0058-01
互动式教学指的是老师通过引导、启发等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实现老师、学生之间的良性合作、交流和沟通,让知识的传递更加畅通,增进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效率,并且能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当前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更加偏向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却忽略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导致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层次无法对知识展开深入的研究。所以教师应当经常在课堂中与学生展开互动,要求学生与学生展开交流,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数学知识体系。笔者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例,综述了互动式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互动式教学法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意义
互动式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需要展开良好的教学互动,并且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思想和知识上的交流,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思想和知识理解上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应当是平等和谐的,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了快速掌握数学课堂,并且将知识传输给学生,就建立了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还导致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能够被动地去接受数学知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不到体现,无法真正释放自我意识和学习潜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而互动式教学法则刚好可以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缺陷,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能够逐渐让学生放下对教师的防备心理,学会与教师做朋友,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也能够更加深刻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对教学内容展开调节,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教学有效性。互动式教学,是促使学生共同进步,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教学模式。
二、在情境中促进课堂互动
数学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经常使用到的生活技能,因此数学知识原本便来自于生活,必然要回归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体现出知识的价值。所以,设置情境成为初中数学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生活化的情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无形中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打造师生双向互动的课堂教学
传统数学课堂,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被动地接收和记忆老师单向传授的知识,即使有互动,更多的也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这样的问答模式往往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即便是需要学生解答具体问题,学生也是根据教师的问题来展开学习,仍然处于被动的状态下。尽管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课堂教学永远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组织,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才是良性的、高效的。所以教师就需要加强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设计更多开放性的问题和多样化的问题,来促使学生可以主动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针对性。
四、利用多媒体促进课堂互动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已经成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资源。多媒体是一种以互联网作为载体的,集声音、文字、图片、动画、视频于一体的教学工具,可以从全方面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将复杂繁琐的数学问题展现给学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更便于学生理解。在《一次函数》的教学中,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较为抽象如果教师单纯采用文字性的描述和画图,难以让一些想象能力不夠丰富的学生加强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此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函数图像,让学生对这一概念有形象、具体的认知,还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动态的展示图像、函数二者的关系,随着老师不断地提问,函数的图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学生可以从形象的层面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避免教师直接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影像视频资料在进行小组讨论去自主发现数学知识,教师再加以必要的讲解与帮助就可以在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有效互动,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了良好基础。老师应该立足于教材,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互动机会,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费小兰.互动教学法与初中数学的有效融合之旅[J].课程教育研究,2019(03):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