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淑萍
摘 要:近年来,“双创”教育持续向更高层次、更大空间以及更深程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对扩大就业与改善民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与经济结构升级、实现机会公平与社会纵向流动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如何释放新动能?在认真梳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内合外联,集成合力”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路径,以此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释放教育新动能。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路径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2.03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2-0156-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2]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双创”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更加需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释放创新创业教育新动能,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最大动力,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向更高质量发展。但如何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步伐,如何释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动能,如何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等方面,在已取得创新创业教育成就的基础上,需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认真进行谋划和顶层设计,充分挖掘、整合和运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的意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资源丰富多样,既包括国家政策、社会资金、孵化基地等校外资源,也包括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学生等内在要素。目前这些资源的使用现状并没有完全达到一个合作共赢的状态,尚未实现资源整体结构的最佳化。通过整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不仅能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而且能满足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主体共建、共享、共赢的需求,整合是对现有资源在最大程度上进行合理的资源科学配置调整,有机结合,它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要追求资源结构利益的最佳化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进而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进步。
1.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的融合发展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地位,往往包含在企业管理学科或经济学科之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涉及经济发展、主体素质结构和教育教学规律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门类内容的学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研究上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强的融合性。整合多学科资源和优势,实现多学科间协同创新的综合性研究势在必行。创新创业活动作为一项十分复杂的实践活动,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能与能力,还要能综合运用自身的素质与能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根据不同的实践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观念、知识与技能的内在整合、融汇和提升,以此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的融合发展。
2.满足共建、共享、共赢需求,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进步
共建、共享、共赢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的一个根本原则。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有着广泛性、分散性的特点,从整体上来讲,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体意识相对缺乏,总体规划没有达到系统化、科学化的水平,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不足和资源浪费现象并存。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依然是处于一种理论资源丰富、实践资源相对匮乏的状态。一方面,通过整合高校的科技创新实验教学平台,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另一方面,通过外联政府、社会、企业外部资源,完善高校与产业的“产、学、研”联盟协同机制,满足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主体共建、共享、共赢的需求,在最大程度上實现对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进而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进步。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问题
回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历程,资源配置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优化,但高校创新创业资源各构成要素还存在配置不优、动能不足现象,主要体现在:一是政府、社会、企业、基金等创新创业资源不能及时、准确、有效地补充到学校中去,使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层面,缺少资本投入和政策支持,创新创业活动育人功能没有凸显出来;二是高校内部的学校平台资源不能完全分配到学生中去,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支持计划、校内设备、师资力量等不能够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有针对性地分配到每个学生中去;三是学生间资源分配的不充分,不同专业、不同能力、不同特长的学生并不能充分地接触,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生中的开展是片面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团队化、分工协作化的教育。
1.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缺乏无缝对接
政府部门、社会企业、孵化园、天使基金、风投等校外资源不能完全与学校资源进行对接。 产学合作一般是指高等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将教学、科研与实践、生产相结合,进行技术创新、成果产出和人才培养的过程。党和国家也不断出台政策和文件,明确提出要完善高校与行业、科研院所、企业等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当前,产学合作在为学生提供实际体验、实际操作、经验与训练支持等方面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产学合作双方的利益诉求差距较大。当前,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产学合作中的利益诉求主要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并通过产学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平台和机会、锻炼能力、增长经验等,而企业的利益诉求则主要是指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高校重点关注“人才培养”,而企业则主要指向“经济价值”,高校往往希望企业提供更多资源,而企业则多会抱怨高校主动服务功能不强。高校的教育规律与企业生产规律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二者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难以找到利益契合点。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产学合作外部动力略显不足。一是各级政府对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产学合作的企业没有大的激励政策,如在纳税、进出口等方面没有给予政策倾斜,缺少外围动力导致企业很难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支持;二是对高校的评价还停留在考察专著、论文、课题、经费等内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产学合作没有给高校自身的发展带来直接的积极影响。三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产学合作的资源配置不均衡。资源丰富的院校和大型企业在产学合作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拥有较为聚集的合作资源,而一些地方院校和中小企业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产学合作的需求却很难被满足。也就是说,有些学校资源过多难以消化,导致企业的需求无法满足;有些学校资源过少不够用,导致高校的需求无法满足。同时,一些企业或高校由于合作经历有限、专业不匹配、合作理念和合作方向不统一等原因放弃合作,也有一些企业为了和多家高校合作而建立多个科技园区、创业基地,从而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等合作资源的浪费。
2.校内资源与学生资源的断层
新时代背景下,培养什么人、怎么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根本问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如教师、实验室设备、资金等能否完全有效地对接给有需要的学生,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优秀人才、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以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良性运行的关键环节。教师资源有效对接学生尤显重要。长期以来,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与实践,积淀形成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与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仍显滞后,与国外尤其是部分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相比仍显得不够规范与成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师资类型多元多样,各自为战。在教育实践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相对复杂,既包括课堂内传授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专门教师,也包括对学生创新创业咨询与指导工作的相关人员,亦包含高校聘请的面向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讲座等教育活动的社会人士等。总的来看,丰富多样的师资类型有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有利于各类师资人才教育优长的充分发挥,但在实践中也导致管理“模糊化”的现象出现。例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咨询型教师一般隶属于团委、就业中心,他们在对学生进行咨询服务、创新创业团队组建时,可能会有职能重合现象。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课教师则分布部门更加宽泛。这种教师部门交叉分布的情况,不仅需要教师群体的个人沟通,更需要部门之间的整体协作,并没有达到长远规划的定岗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时常出现内容上的重合或割裂,难以形成管理“合力”。也可能会形成队伍类型过于零散,队伍力量过于分散,甚至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碎片化”和自相矛盾冲突的情况。多类型、部门交叉的教师队伍也无法实现教学或管理经验共享,达到共同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专业化发展趋势。
3.学生与学生资源的融合不够
高校、孵化器或众创空间的创业环境、文化、气氛对大学生创业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3]“双创”氛围并不浓厚,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学校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还需加强,从而影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如各高校每年都会有国家级、省级及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可以供学生申报,政府及学校也都提供资金支持。但在很多的数万人的高校里申报的人却很少,有的创业项目更是无人问津。本是一件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重要意义,对学生综合能力有良好的锻炼作用的工程却闹得“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是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互相补充的,比如商科学生与工科学生的补充便是典型,工科学生开发产品,商科学生营销策划。创新创业教育讲究团队合作、分工协作,学生之间文理科、技术型与商科型等学生之间不能够有效对接与合作,在高校出现了学生与学生资源的断层问题。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的目标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目标要与其相一致。可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目标分解为基本目标和核心目标。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得到广泛认同的基本目标
理念是理性思维的产物,科学的理念能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外在特质,能够有效指导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这一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既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理论和探索实践的努力方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也应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进行。
2.“内合外联”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系统为核心目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的重要意义和所发挥的支持作用毋庸置疑。在對我国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后,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要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支持,迫切需要构建科学化、规范化、具有可行性的资源整合系统。着重破解三个问题,第一,如何进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内部整合;第二,如何进行高校与企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外部的整合;第三,如何按照教育规律发挥产学合作的育人功能。
“内合外联”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形式:一方面是整合高校内部就业中心、社科处、科技处、各学院和学生社团零散分化的教育培训、资金、师资、实践平台等资源,使之系统化、一体化、科学化;另一方面,外联政府职能部门、创业园、商业协会、天使基金、校友网络等外部资源,通过组织协调、资源流动,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进行创业孵化和转化,推进高校创新创业产学研一体化,最终形成 “高校、政府、社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良性运行的生态结构系统。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路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体制机制、师资队伍、社会资源等多个要素组成的一个有组织的、动态的、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如图1所示)。“内合外联”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模式,是促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整合生态系统
1.整合管理资源,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第一,成立校内专门机构,完善体制机制。机构和制度是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前提基础。无论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还是从国家决策来看,理顺机制,完善体制,都是顺势而为。具体而言,高校要结合自身优势,整合学校就业中心、教务处、团委、学院等相关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体联动,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或研究中心。这个专门机构要统筹校内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明确分工,达成共识,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要建立健全校内多部门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理顺体制,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效率最大化。
第二,成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门机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当前,高校信息化发展非常迅速,校内的信息管理资源非常丰富,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推出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视频公开课、慕课等线上开放课程,可以提高资源管理使用的最大效率,对于普及创新创业教育意义非凡。
第三,成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门机构,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制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因素众多,单靠学校一方面的努力,创新创业氛围很难形成。有的时候就会出现高校这边做得风风火火,而其他相关部门则相对平静,即使出台了一些政策导向,也大多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或者力度不够。成立专门的高校创新创业机构可以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紧密联系,集聚资源,舆论上造势,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
2.整合特色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因为高校的办学层次、类型、资源和办学特色都不尽相同,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也难以形成统一的模式。各高校应立足本校实际情况突出特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可以借助整合区域资源优势,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高校要依据区域性人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以实现学校、社会和企业三方共赢。强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与社会、企业资源充分的结合,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多重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可以依托学校的专业行业特色,整合资源,探索构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如一些商科院校,可以在创业教育中大力开展国际合作,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创业教育模式;理工科学校可依据学生专业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实现科技研究成果的转化。
3.整合教学资源,完善教育体系
打破高校教学资源流通的壁垒,开放相关数据信息,共建共享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势在必行。[3]
(1)整合课程资源,提高创新创业教学质量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课程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整合课程资源就是要对课程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进行有机整合,重新组织、设计并形成一套以观念为基础,以知识为核心,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这具有更强的层次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在整合课程資源时,一是要关注多学科的融通与综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实践活动,创业者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还要能够综合运用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根据不同的活动性质调动与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共同去完成活动任务。因此,要通过整合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多个学科的观念、知识和技能,形成综合性的跨学科课程。二是要考虑社会需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组织和实施需要企业、政府、学校相互联动,共同完成。政府要为课程目标、内容与评价、教学目标等提供政策指导;高校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企业则是课程的实践场地,是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地。因此,整合后的课程应是适应新的社会、市场发展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课程。
(2)整合教师资源,提高创新创业师资水平 整合校内外教师资源。一是将校内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学科专家资源如商学院、管理学院专业课教师整合起来,使其发挥出最大能量。二是将校内专业型教师与校外实战型教师相结合,组成理论与实践优势互补的师资团队。三是集聚实践型专家资源库。高校应积极挖掘产业的融资、创业、人力资源管理等精英,将其纳入到创新创业师资资源库,充实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中,侧重增进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体验,使知识向能力转化。
做好师资队伍的管理和保障。一是可以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研究院,对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规划、组织和管理。二是可以组建创新创业教研室,采取以专职教师为核心,兼职教师为辅的创新创业教师学术团队,教师数量和结构依据学生数量、课程设置情况、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确定。三是在学院范围内实施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由创业管理学院或就业中心牵头,吸引各专业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研究,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和专业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取得综合教育效果。
(3)整合硬件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硬件资源包括校内外的硬件设施资源。校内有关的创新创业教育硬件设施资源涵盖不同专业学科所设立的不同级别的实践基地,如实验室、资料图书、设备仪器、案例研讨室等,这些资源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的。资源利用的途径可以通过预约制实行,不同学科的师生根据需求选择适用的资源进行实验实践体验。校外的硬件设施资源主要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践基地、设备仪器等,但由于这些资源的所属权不同,可以通过沟通与交流的方式,有选择的对外开放这些硬件设施资源,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校外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
4.整合实践平台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系统
实践育人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最薄弱环节。[4]目前,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园、大学科技园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的实践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与实践,但还存在实践平台资源整合不充分的问题,因此完善和改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是非常必要的。一是转变观念,实现教育功能和实践功能的整合。在原有的功能基础上,通过组织参观考察、技能培训、交流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完成从就业观到创业观的转变;从实现自身价值到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的转变;从参加活动到潜心科学研究的转变。二是构建多元参与、互利多赢的运行体制。反观以往的创业计划竞赛,发现项目孵化率较低的根本问题在于缺少社会资源的投入。因此,要突出企业和社会资本的作用,汇聚更多的社会资源融入到实践平台资源的建设中。
5.外联社会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产学联盟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领域从校园延伸到社会,它所需要的教育资源也是丰富多样,单是高校自己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这就需要运用各种资源来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产学联盟体系。通过产学联盟可以进行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的整合,极大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外联社会资源,进行产学联盟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些问题:第一,要考虑双方利益的契合点,否则合作动力不足;第二,要考虑观念和区域差异,否则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第三,要考虑机制保障,否则会难以持续;第四,要考虑教育规律,否则育人功能发挥不足。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产学合作的经验,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向要体现可操作的实践性、体验的真实性、资源的丰富性等特点,要本着互惠共赢、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原则,构建一个“内合外联、集成合力”的相互作用、相互支持、相互保障的可控制的支持体系,即包括连通系统、平台系统、组织机制保障和过程调节系统,通过连通系统使高校和企业相互合作,具体合作路径则通过平台系统实现,同时通过组织机制保障确保创新创业教育产学联盟的有序运行,最后通过过程调节系统对创新创业教育产学联盟进行平衡调控,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动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9(1).
[2] 刘海滨.大学生创业价值观转变的影响因素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155-159.
[3] 张莹.大数据时代高校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应对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107-109.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高质量内涵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文件汇编(2012年)[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0.
[责任编辑:张学玲]第36卷 第2期202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