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爱爱
[摘 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人类前途命运和世界发展大势而提出的中国方案,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世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世界需要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中华文化中“和而不同”包容性的基因特质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不断增长的综合国力,使中国在维护并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方面做出了独特贡献。在综合考量上述国内外时势的基础上,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秩序观。中国一贯奉行的外交宗旨成为规范国家关系重要准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蕴含着合作共赢新理念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主张,主要表现在政治上摒弃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安全上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威胁、反对恐怖主义;经济上推动世界经济朝着开放、包容、普惠方向发展;文明上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交流互鉴、和谐共处;生态上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共同保护好唯一的地球家园。中国以“一带一路”的具体实践而积极促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展现出人类美好愿景,“一带一路”建设是世界和平、繁荣和文明之路,同时,“一带一路”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有力维护了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关键词]国际新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20)02-0017-06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秩序错综复杂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以天下为己任,顺应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大势,以合作共赢新理念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展现了当代中国的“大国担当”,为全球贡献了“中国智慧”,牢牢占据了世界秩序重塑的“制高点”。中国希望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秩序,以改善失序和碎片化的世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目标,更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努力的方向。国际秩序的构建将是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秩序,是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改革与完善,而不是推倒重来与全盘否定。中国将继续做和平发展的捍卫者、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全球市场扩大的助推器、全球金融运行的压舱石和全球多边治理的主力军,不断为构建新型国际秩序注入持久的生机与活力。
一、构建新型国际秩序的出场语境
英国著名学者赫德利·布尔在他的《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一书中指出:“国际秩序就是追求国家社会或国际社会的基本或主要目标的行为格局”[1],国际秩序是国家间的秩序关系,而国家是人的集合体。中国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构建是基于中国与世界的时代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这样的现实条件而提出来的。
(一)中国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积淀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国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历来就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中华文化一向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质”,注重“德不孤,必有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中国传统文化向来讲究“言必信,行必果”“言足以复行者常(尚)之,不足以举行者勿常(尚)”。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1978-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攀升,生产力持续释放,GDP年均增长9.6%,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4%。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这些历史性成就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中华文化“和而不同”包容性的基因特质和中国不断增长的综合国力使中国在维护并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方面做出了独特贡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潮流,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一方面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为新时代打赢三大攻坚战提供一个良好环境。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就需要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来支撑我们集中精力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另一方面发展是今后更长时间内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利因素,中国的发展有利于消除世界的不稳定因素,减少军事冲突的诱发因素。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二)世界需要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要求与人类的发达水平、世界的文明程度是成正比的。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正走向终结,非西方国家开始建构世界事务新框架。尽管西方政权看起来执政稳固,但其内部矛盾日益暴露,其干预世界的能力与意愿在下降,西方秩序根本上被动摇了。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需要更加和平、普惠、合理的全球治理体制与机制。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二战后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本质的国际旧秩序已不能适应大多数人的需要,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已成为大势所趋。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国际形势需要新安稳,和平发展需要正能量,基于此,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充满新期待,期待看到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二、中国合作共赢新理念的价值彰显
只有樹立合作共赢的整体性思维,才能解决人类共同的问题。我们要善于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大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2]国际旧秩序旨在维护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奉行的是剥削掠夺、文明冲突、冷战思维、恃强凌弱、零和博弈等的理念,而习近平新型国际秩序观的理念之新,在于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不再搞零和博弈和赢者通吃的那一套。现行国际秩序并不完美,但只要它以规则为基础、以公平为导向、以共赢为目标,就不能随意被舍弃,更容不得推倒重来。
(一)中国外交宗旨体现合作共赢新理念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永不称霸,始终高举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主张和平解决争端,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致力于促进全球经济共同发展。中国始终奉行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而增强战略自信,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向来与第三世界国家人民保持友好交往,一贯支持发展中国家争取与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正义斗争,在政治、道义、物质上给予大量的支持与帮助。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蕴涵着合作共赢新理念
和平共處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其他国家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当前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早在1954年,中印政府代表团在北京就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谈判伊始,周恩来总理就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确反映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特点,强调各国只有相互尊重,才有正常的国际交往,蕴含着合作共赢的国际共识与智慧。五项原则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中的核心,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任何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前提。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这两项原则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处于五项原则的中间位置,是平等互利与和平共处的途径与具体做法。“平等互利”是在互不侵犯与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而求同存异,国家之间开展政治、经济、人文、生态、安全等多领域合作达到互利共赢、双赢、多赢的结果。“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时代主题的积极响应。中国一贯遵循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这些原则历经60多年的考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其影响力在不断扩大,是中国对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理论的独特贡献。
(三)走和平发展道路与追求合作共赢新理念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是我们党基于自身国情、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做出的战略抉择,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中国根本利益,符合周边国家利益,符合世界各国利益。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的世界眼界、博大胸襟和宽广视野,郑重展示了当代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懈追求的坚定决心和原则立场。中国和平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选择。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是融独立自主与合作共赢于一体的新型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走自己的路就要立足中国土地,不能照搬他国模式,在不断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符合世界潮流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开放性,在学习借鉴外来文明成果的交流互动中寻求适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助于世界和平发展的道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下,我们强调的是走和平发展之路。近代社会以来,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懂得和平来之不易,因此十分珍惜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与人民奋斗得来的和平国际环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并通过自身的发展,不断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增添积极因素,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发展。中国向来坚持正确的义利观,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主张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中外国际大势,慎思人类前途命运,以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和全球视野,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人类之问,呈现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中国倡导从政治、安全、经济、文明、生态维度来构建人类命运共体。在这“五位一体”的具体主张中贯穿着理想国际秩序的基本原则,譬如平等原则、主权原则、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这些原则既有西方民主社会积极合理的因素,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体现了不同文明的包容互鉴,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
(一)政治上摒弃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中国积极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2013年6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墨西哥参议院就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指出了具体路径:“政治上,中拉要坚持真诚友好,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问题上继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2]311中国积极打造中欧命运共同体,2015年5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与欧盟建交40周年致电欧盟主要领导人中指出:“中欧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符合双方人民利益,也将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3]中国积极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2018年7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指出:“中方愿同阿方加强战略和行动对接,共同做中东和平稳定的维护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互学互鉴的好朋友,努力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4]中国积极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2018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提出“五不”原则,中国始终尊重、热爱、支持非洲,希望各国都能在处理与非洲的国际事务中做到“五不”。中国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反对干涉他国内政。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正义立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倡导赋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多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积极打造中拉、中阿、中非命运共同体及与中俄、中欧、中美等命运共同体。
(二)安全上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威胁,反对恐怖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安全合作。当前,人类已进入一个安全挑战空前多元化的时代。随着文明的进步、利益的交融和多边安全机制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大国争斗、集团对抗受到制约,爆发大规模地区战争的风险总体可控。改变各国战略安全议程并考验国际治理机制的是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这“三股势力”,传统安全威胁的跨境挑战与环境安全、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新型挑战。当人类面临的安全挑战突破主权边界、以非传统方式在全球范围扩散时,任何一国无论实力多么强大都难以独善其身。因此,必须打破传统安全意识的樊篱,基于共同安全利益,以合作求得和平与发展,以安全的合作求得合作的安全。2013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推进区域安全合作。目前人类所处的安全环境仍然堪忧,各国新老矛盾错综复杂、西西矛盾突出、“热点”不断、局部战争频繁,2019年3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发表讲话,表达了“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为一己之私挑起事端、激化矛盾,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各国一起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世界长久和平”[5]的愿景。
(三)经济上推动世界经济朝着开放、包容、普惠方向发展
面对世界经济领域全球增长动能不足,难以支撑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全球经济治理滞后,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新变化和全球发展失衡,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三大突出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上给世界经济向好发展开出了药方,他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协同联动、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公平包容的增长模式、合作模式、治理模式和发展模式。通过四种具体的模式引领世界经濟走出困境。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中国通过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平衡发展、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倡导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稳步推进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等与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四)文明上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只有交流互鉴、包容共生,才能充满生命力与感召力。不同国家的文明都有其独特的魅力,都为人类文明大花园的繁荣绚丽做出贡献,文明只有特色与地域之分,文明差异应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坚定文化自信,这种自信的底气来自中华文化“和而不同”包容性的特质,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成就。有了文化自信,就有了坚定不移地搞好对外人文交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能不断开创对外人文交流的新局面,通过对外人文交流,增强国际话语权,改善中国国家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人类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生态上坚持环境友好、共同保护唯一的地球家园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生态合作。生活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环境问题的影响波及全球,人类只有联合起来,一起应对环境问题,坚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生活方式,坚持绿色发展、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发展理念,我们才能生活得更有质量,才能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气候变化关乎人类福祉与未来。中国一直是应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中国将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做了专题演讲。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为其他国家思考和探索全球治理模式,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公共体带来启示。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制定《巴黎协定》的具体建议,中国为气候变化大会做出了重要贡献,《巴黎协定》于2015年12月12日通过,2016年4月22日中国率先签署了《巴黎协定》。
四、“一带一路”促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路径
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这届博览会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就是要欢迎各国搭乘中国的便车,提供中国新时代发展机遇,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同呼吸、共命运,实现共同繁荣进步、共同创造与共享未来。中国积极开展全球伙伴关系,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在具体实践上,中国以“一带一路”的倡议促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将更好地与世界共建共享、互利共赢,为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贡献力量。
(一)“一带一路”建设是世界和平、繁荣和文明之路
“一带一路”建设是开放包容的,是沿线国家的大合唱。中国愿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人类美好愿景。作为经济领域的实践探索,“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文化包容的命运共同体。第一是政治互信,“一带一路”建设是世界和平之路。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秩序,那么各国应尊重彼此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相互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第二是经济融合,“一带一路”建设是世界繁荣之路。中国与外国合作的项目有蒙内铁路、中匈协议、亚投行、卫星通信、卡洛特水电站、卡拉高速、雅万高铁、德黑兰至马什哈德高铁等。2017年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支持,未来将向更多发展中国家投资更多民生项目。出台这一系列支持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务实政策,中国将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造福人民也造福世界。第三是文化包容,“一带一路”建设是世界文明之路。一方面通过弘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路精神,中国致力于与沿线各国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发挥智库作用,推动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合作,实现美美与共的美好愿景。另一方面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的过程中,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造福沿线各国人民。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并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