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扬 周李俐
摘 要:在我国高校中,跨文化教育在帮助来华留学生更好地适应留学生活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爱华人士。当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后,高校疫情防控责任重大,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教育任务更是日益艰巨。本文通过对新冠疫情时期省内相关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教育情况的调研,结合疫情防控中来华留学生的现状,提出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教育问题,然后以创新教育理念、构建跨文化教育新模式、多部门联动培养等方式提升来华留学生的中国认同感,以期在疫情时期更好地提升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教育。
关键词:疫情时期;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教育
2019年底,我国多个地区陆续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考虑到老师和学生的健康和安全,同时防止疫情蔓延扩散,教育部于2020年1月下旬启动了教育系统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国内启动该应急预案时正值寒假,绝大多数中国学生都已离校回家,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来华留学生仍然留校生活或在国内旅游。来华留学生在文化背景、交流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别于中国学生,高校疫情防控面临了巨大的挑战。高校在保障来华留学生安全防疫的同时,又需要顾及到他们在特殊时期的跨文化适应。
1 疫情时期来华留学生的状况
本研究在疫情时期对省内部分高校开展了调研,通过在线访谈相关高校国际教育学院的负责人、留学生管理员、留学生辅导员以及部分来华留学生,发现来华留学生在疫情时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凸显,一些来华留学生出现了文化休克现象。
生活上,除了少部分东亚留学生,其他留学生因为中西方空间距离远,文化差异大,饮食、生活必需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华生活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现象。同时,疫情时期校园内和周边的店铺关闭,生活用品购买很困难,快递服务停止等,使得留学生在华生活的不适应被放大。
心理上,来华留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早在其离开本国文化环境时就存在。疫情时期,尤其是“封闭式”管理下,来华留学生将更容易出现心理适应问题,时间越长心理适应问题会越严重。中国高校的统一管理方式,让部分来华留学生感到不适。在疫情爆发的初期,部分来华留学生就表达出“思念家乡”、“活动受到限制”、“生活困难”、“尽快离开中国”甚至“害怕感染病毒”等各种心理不适应。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和高传染性,另外,疫情时期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对来华留学生的情绪造成影响,引发了其心理压力和情绪恐慌。
教学上,来华留学生的教学方式和中国大学生有很大不同,留学生的教学过程更具动态性。部分专业技能学习需要大量的示范教学和实践操作,这在疫情时期无法实现。部分高校的来华留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学习困惑,非常关注可否顺利完成在中国的学业。
2 疫情时期如何做好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教育
2.1 生活服务避免文化休克
经过调研发现,疫情时期,省内高校采取了严格的校园管控措施,要求在校留学生隔离观察14天,构建疫情时期线上线下值班系统,提供线下保障服务,落实学生住宿和送餐安排,保障水电、生活必需品、网络等基本生活需求。对学生宿舍做好防疫消毒,为学生提供口罩、消毒液等防护消毒用品。线下主要由宿管、保安、校医和值班老师等开展管理和服务,同时安排专人每半日检测学生体温和核查到寝情况,及时掌握学生动态,确保学生身体状况无异常,对产生跨文化生活适应问题的留学生予以关怀,鼓励学生主动沟通、利用非语言信息、了解中国文化,避免文化休克现象产生。
2.2 线上联络提供心理疏导
因为各国对留学生的管理制度各不相同,疫情时期来华留学生对国内高校的管理方式有些许不适应,少数留学生甚至产生了抵触心理。浙江诸多高校为此专门组织国际处、保卫处、后勤处以及相关专业系部成立疫情时期工作小组,组建团队进行线上服务,同时配以QQ群、微信群或钉钉群等进行每天的工作交流,共享相关信息,关注来华留学生情况。留学生辅导员、管理员和班主任通过腾讯APP和电话了解情况,协调解决困难和需求,同时加强疫情防范宣传教育,每日通过班级微信群督促学生做到自我防护,发布官方疫情讯息,做好学生心理疏导情绪安抚。对于产生心理不适的留学生,由留学生辅导员、管理员、班主任协助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教师进行疏导。最大限度地避免文化休克的出现。
2.3 弹性教学缓解学业忧虑
针对在校来华留学生的特殊情况,诸多高校响应“停课不停学”,对来华留学生在教學上趋同化管理,避免让留学生出现无课可上的情况。经过调研,各高校国际教育部门联合相关系(院)、教务部门为留学生定制特殊时期学习计划,通过超星、职教云、云课堂等平台结合微信、QQ等软件提供学习素材,发布任务清单,制定弹性教学计划,确保来华留学生“有合适的内容学”。同时,高校相关部门也按照实际情况,尽可能保质保量地让来华留学生完成学业,不因学业问题而产生文化休克。
3 疫情时期提升来华留学生的中国认同感
3.1 创新教育理念,强调文化共享
目前加强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教育工作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但是很多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关注大多集中于对留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生活条件的提升,对其跨文化教育引导较少。首先,在留学生培养理念上,缺乏引导其对中国文化正向反应的教育;其次,留学生对中国的教育体系认知和理解不足,对中国文化缺乏真实的认知和理解;再次,缺乏多方参与协同联动的教育管理方式,只是简单地将留学生教育等同于传输知识、灌输文化;此外,教育管理者引导留学生融入中国社会,理解中国文化并“讲好中国故事”的效果不突出。在疫情时期,我们提倡来华留学生教育应以文化共享理念为前提,留学生通过展示自身文化、共享彼此文化,继而融入中国文化。文化共享理念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教育乃至提升中国认同感奠定了基础。
3.2 构建跨文化教育新模式
疫情时期,作为国际教育工作者,我们依然提倡跨文化教育理念,把多元文化带入国际课堂,构建“认知—认同—认可”的跨文化教育模式。“认知”是让来华留学生从多元文化共享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认同”是用多种途径和方式让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进行理解进而认同;“认可”是来华留学生主动参与、展示他们的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最终,我们将创建“知华—友华—爱华”的来华留学生培养新思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知华阶段。
本研究以跨文化教育理念为指导,疫情时期,留学生教育开始于线上课堂教学,然后与课外教学相互补充。同时通过跨文化教育,实现多元文化共享,从而实现文化融合。
(2)友华阶段。
在这个认知过程中,跨文化理论学习与中国文化实践相互启发,互相支撑,形成一定的文化积累,如此,来华留学生通过文化融合将会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从而提升中国形象的自我认知。
(3)爱华阶段。
在这个阶段,来华留学生主动参与各类活动与展示他们的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相互积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政府和学校始终关心在华外国留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大家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同时在抗击疫情时期,很多留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为中国人民加油鼓励。我们将做好留学生跨文化教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3 国际教育学院为主导,多部门联动培养机制
将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通识课与专业技能课融为一体,以国际教育学院为主导,多系(院)参与,多部门联动培养。例如,由国际教育学院牵头,开设“旅游汉语”课程,创立旅游汉语名师工作室,联合各系(院)、部门为来华留学生提供文化、语言和技能相结合的课程。国际教育学院联络学生处,联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定期举办跨文化适应与心理适应、中国形象自我认知等沙龙活动,留学生辅导员、管理员则作为跨文化适应的助推器,帮助来华留学生更好地接受跨文化教育。此外,国际教育学院可以为参与来华留学生培养的教师颁发“文化导师”聘书,推动相关教师运用跨文化传播相关理论,对来华留学生进行跨文化能力培训,进一步提高留学生的中国认同感。
4 局限性及未来拓展
4.1 局限性
第一,受时间限制,缺乏动态的研究过程。由于疫情影响和课题截止时间限制,本研究没有进一步关注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教育的动态研究,在研究中是从一个横断面分析其现状,并没有对其进行后续跟踪和未来趋势的动态调研。
第二,调研对象选取的广泛性和代表性问题。参加调研访谈的均为浙江省高校的国际教育学院和留学生,这样所选样本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研究的推广。因此,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样本的代表性,调研对象的选取兼顾中部和西部地区高校的国际教育学院和留学生,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在疫情时期的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教育进行研究,为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提供更加详实的参考依据。
第三,受疫情影响,实证研究样本数据不够大,容易被社会赞许性和个体的主观性等因素左右,所以在未来的研究中,要打破地区限制,合理扩大样本数据,以便更好更全面的研究疫情时期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教育。
4.2 未来研究
留学生毕业后将是高校不可多得的国际化校友资源,他们将继续“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未来,我们将通从留学生校友这个角度拓展和深化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教育的研究增添新的视角、开辟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20年1月22日.教育部部署教育系统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1/t20200122_416316.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20年5月21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s7068/202005/t20200522_457897.html.
[3]教育部國际合作与交流司.2018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M].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2018.
[4]朱文,张浒.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变迁述评[J].高校教育管理,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