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救助

2020-07-18 16:07韩佳佳
锋绘 2020年4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救助疫情

韩佳佳

摘 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隐蔽性、突发性、高破坏性引起社会高度重视,如何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高效进行社会救助值得深入探究。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对中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文献综述,从规范临时救助、优化财政保障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发挥多元社会组织作用等方面构建应对思考。根据研究思路整理框架图,明晰研究过程中的思路走向,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救助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2003年非典型肺炎、2009年H1N1流感、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因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突发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救助制度是帮助因遭遇急难而难以维持生活的群体的重要举措,也是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检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1 文献综述

国内对于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领域较广,涉及应急管理、疾控体系改革、政府与各部门的协调、治理方式变革、重大疫情物资调运优化、公共危机跨部门协调、社会救助等方面。社会救助更多涉及社会救助模式研究、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等。乐章(2008)认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主要由生活困难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和扶贫开发等三大部分组成;陈成文(2007)将社会体系的主要救助内容概括为:灾害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基本生活救助等方面。关信平(2014)认为我国已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已基本涵盖城乡困难家庭的需要,但仍存在救助不足、临时救助制度不健全、突发性救助重视不够等问题。时正新(2002)、周兰兰(2015)通过研究发现社会救助制度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制度法规出现冲撞,救助方式和激励机制不合理不健全,政府救助需要动员多元主体积极参与,需要构建法治型、服务型、发展型、服务化社会救助。综合研究发现,对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救助的研究内容比较分散,研究常规性社会救助用于反贫困的居多,研究临时应急类救助应对突发疫情等的偏少,尤其是对于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社会救助两者结合的研究的涉及较少,缺乏系统性的解决策略,本文旨在针对此问题构建应对思考。

2 构建应对思考

(1)构建中国式社会救助制度,加强并规范临时应急类救助。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显示出拥有一套适合国情的“中国式”社会救助制度的必要性,尤其是加强规范临时救助制度的必要性。一套完整的社会救助制度应当满足常规性和应急性两个基本要求,常规性用于保障基本民生(医疗、教育、住房、生产等),应急性社会救助突出应对突发事件下的救助,用于详细规范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社会救助制度实施细则。目前社会救助工作的制度来源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所颁布的各种条例、决定和通知等。现有制度设计对于社会救助工作中政府与受助者的责任与义务、受助者资格认定、社会救助的范围及经费保障、运行程序等方面还存在着大量不明确之处。因此我们要着力打破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盲区,着力建设积极型、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规范临时救助制度,充分提高我国在此类事件中的应对能力,推动社会救助制度的系统化、专业化、法制化、常规化、服务化发展。

(2)优化公共财政资金保障机制,加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投入力度。

我国社会救助支出占GDP的比重“不仅与西方国家相距甚远,甚至低于越南、蒙古等周边发展中国家,属于世界上社会救助资金投入比例较低的国家之一”。我国财政对于各种类型的临时救济投放总量大,但是随各类保障项目的增加以及待保障人口的增多,临时救助资金占全部临时救助资金的比重下降,也由于一些重大事件的突发性使得社会临时资金短时内需求大且不便于衡量,并且临时救助还需要对特殊困难对象给予补充性救助,大病补充制度等,都在短时内需要大量资金。另外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所需的不仅是现金支持,对于医疗物资、食品等需求量巨大,因此优化公共财政资金保障机制的同时可通过社会力量筹集各类物资、食品等。同样,技术投入也不可忽视,加速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社会救助”的运用,快速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中出现的紧急情况,依托现代科学技术促进社会救助体系的现代化。

(3)规范社会救助资金用途,推动社会救助法制化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社会救助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目前我国在社会救助方面的法律层次较低,社会救助资金投入总量大,但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立法层面,资金使用立法不足,缺乏基础性的操作性强的法律。临时救助的形式多样,包括现金救助、实物救助和服务救助,临时救助的对象范围广,不僅包括贫困家庭,也包括因突发事件陷入困顿的原非贫困家庭,因此面对多样的救助方式和待救助群体,社会救助资金使用更要细化。2013年社会救助制度所涉及的资金规模已达将近2000亿人民币,但与此同时社会救助立法却落后于资金投入。目前该领域相关法律呈现“碎片化”,需要顶层设计的完善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充分协调、制度审核等,平衡应急法和常规法之间的关系,解决各级法律之间也存在的矛盾,需要严格又不失灵活地规范社会救助,整合相关法律,推动健全救助制度。

(4)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带动多元社会组织参与。

非政府组织、社区等也可在重大卫生事件的防控中发挥作用。由于非政府组织的专业训练,使其在实务中具有专业性、亲民性、针对性、灵活性、易操作的特点。社会工作者介入可将社会工作实务充分运用到突发公共卫生领域当中,为因病情出现病亡的家庭人员提供心理疏导、情绪支持、社会融入、能力提升等服务,也可发挥资源链接等作用带动社会力量支持困难家庭。当前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当中存在社会工作的缺位,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成为专门的救助队伍,将社会工作机制引入社会救助领域是一个新的方向。当然社会工作与应急医疗救济不同的是更侧重于事中和事后的救济,突出长期性和持续性,着力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结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服务对象的发展。

3 思路框架图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突发性、偶发性、灾难性,在短期内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持,对于社会救助的及时性要求高,本文主要在构建中国式社会救助制度尤其是临时救助制度、优化公共财政资金支持、规范社会资金用途、强调多元社会组织参与等方面着手,强调财政支持、法律保障、多元参与和细则规范,弥补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救助分裂分析造成的不足。

4 结语

新冠疫情对于世界造成的损失巨大,带给人类社会的教训是深刻的,全面迅速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各类体系。在中国疫情缓和的同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如美国、欧洲等国还在疫情的影响之中,世界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剧增,因而对于疫情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本文只是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救助这一方面展开讨论思考,内容也是初步的、稚嫩的,仍需更加深入探讨和总结经验教训为应对疫情提供积极可行的智慧和方案。

参考文献

[1]乐章.社会救助学[M].上海财经大学,2008:18.

[2]陈成文.社会救助与和谐社会[M].湖南师范大学,2007:85.

[3]关信平.建构更加坚实的民生托底保障[N].光明日报,2014-10-31(003).

[4]时正新.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0-11.

[5]周兰兰.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理论月刊,2015,(02):141-145.

[6]张黎黎,谈志林.构建我国普惠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战略思考[J].理论与改革,2009,(01):58-61.

[7]冯军.在更高起点上统筹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N].学习时报,2020-06-03(007).

[8]唐钧.当前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和前瞻[J].党政研究,2014,(04):55-58.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救助疫情
战疫情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水下救助抢险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水下救助抢险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