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鲁曼 谢 峰 王 慧 段旭艳 程俊美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病理学教研室,山东省菏泽市 274100
病理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定位是一门桥梁课程[1],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但同时病理学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核心课程。为了解决临床与基础医学之间脱节严重的现实问题[2],本课题组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利用实景再现病例资源库,让学生在基础课程中体验临床真实场景,同时融入人文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校2018级临床专业的1个合堂作为研究对象,共120例,所有学生均为夏季高考生,通过全国高校统一招生录取入学。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在年龄、入学成绩和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试验组教学方法:试验组采用实景再现病例库进行实验教学,主要是利用超星学习通建立实验教学资源平台,利用双主理念,引导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进行线上自主学习,课堂以翻转为主,在完成基础病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融入“思政元素”的问题,让学生现场思考讨论;以心肌梗死实景再现病例为例来进行说明:心血管系统疾病这一章的典型病例我们选择了心肌梗死的病例。
(1)实景再现病例线上资源建设:带领4名学生去教学医院进行调研,全面掌握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和体征,诊疗过程,生化指标和心电图变化等。争取患者同意,签订自愿同意书,从门诊接诊开始还原真实场景,直到患者出院,进行全程录制,分为接诊、诊断、治疗3个场景。上传病例视频和配套资源,完成心肌梗死实景再现病例资源库建设。(2)提前下发课前自学作业,按小组为单位分析视频病例,可提出自己的疑问。将分析结果以PPT、文档或视频录像上传平台,学生和教师进行初步评价。(3)实验课上以小组汇报为主,根据情况进行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按照40%∶60%计算该环节得分,分值为30分。之后提出如果你是该患者的接诊和主治医生,该如何跟患者及家属进行病情沟通,并让患者和家属信任你,认可你的治疗方案。以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进行汇报,分值为20分。(4)教师针对性的利用大体标本和数字切片库进行讲解肉眼和镜下改变,学生进行反复复习强化,最后进行肉眼和镜下辨识和考核,记录得分,分值为50分。(5)最后教师汇总,并将每组各阶段成绩进行公示。
1.2.2 对照组教学方法:采用互动数码系统常规实验教学模式。实施步骤为:利用互动数码系统先进行本章的理论内容进行梳理;然后对所有涉及的大体标本进行详细讲解,再对涉及的切片所对应的微细结构进行讲解,最后布置实验教材文字版病例分析,学生在教师辅导下完成病例分析(50分)和实践操作考核(50分)。
1.3 教学效果评价 总成绩=实验技能考核成绩×40%+期末理论考试成绩×60%。
1.3.1 实验技能考核评价(占总分40%):由每次实验课的得分相加取平均值,具体包括病例分析、大体及镜下结构辨识和描述。85分以上为优秀,70~84分为良好,60~70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1.3.2 期末理论考试评价(占总分60%):具体有名词解释、单选题、简答题和病例分析题。
试验组学生在期末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核成绩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试验组实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优良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26,P=0.107>0.05),见表2。
表1 两组考核成绩比较分)
表2 两组实验成绩优良(n)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一门医学基础课程,也是医学生初次运用所学基础医学知识对疾病的认知与实践[3]。因此,在病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无法割裂其与临床学科知识的密切联系。然而,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性观察疾病发生后的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的改变,从而使学生有效认识疾病各种病理形态的变化,过分注重形态而忽视了临床应用[4]。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在被动接受这些抽象概念或者形态描述的纯病理学知识点,缺乏运用知识解决临床上的实际问题,缺少对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更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及创造性的发展[5]。同时也违背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医学科学发展的职业综合能力的最终目的。《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医学飞速发展的时代,医学院校实验课教学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职业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等职业综合素质的一个必要手段。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非只限于临床实习阶段,而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6]。
目前,我校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1)实验教学在实验室内进行,局限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然而随着扩招,在校学生明显增多,实验室的利用率明显增加,甚至超负荷运转。(2)高质量、典型病变难以取得;组织切片容易褪色以及实验仪器、设备不足以及师资的匮乏,给病理学实验教学带来极大困难。(3)学生对实验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实验课堂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要。(4)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落后:单科教学,缺乏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单向教学,学生缺少课堂主体意识。(5)实验内容跟不上医学的前沿发展,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脱节。因此,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各种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医学基础课程实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最重要的环节,一直是医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为了让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早临床,本课题组前期在病理学实验课引入以典型临床病例作为基础、以问题作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7]。通过研究发现该教学模式可以指导学生实践与理论的早期结合,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吸收课堂知识,从而达到教学质量提高的效果。并在推行过程中利用已有的超星泛雅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资源,进行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的尝试,不断完善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提出结构化面试考核并制定相应考核标准,有效改善了病理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学生的职业能力、人文素质得到显著提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获得学生的一致认可。
在两年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实景再现典型病例微视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本次通过班级试点,发现通过实景再现病例资源库的应用,学生的实践考核成绩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均有显著的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实景再现病例视频通过生动直观的视听刺激体验,更能激发他们对疾病的好奇心,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加快职业角色转变,活跃临床思维和创新意识。具体表现在实验课堂迟到早退现象基本消失,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显著提升,教师的主导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课前利用学习通进行学习,打破了原来实验课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三段式实景再现病例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求证心理,学习氛围和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更加融洽;解决了基础与临床脱节的问题,学生在临床案例中尽情地挖掘基础知识,不断复习巩固,更有利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岗位竞争力,也为后续病理学的改革提供了依据和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