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指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的创新

2020-07-17 16:17曾志超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78期
关键词: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曾志超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不单以学生知识的摄取为唯一的教学任务,而是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新时代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围绕核心素养指向,培育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思维的人才。基于此,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分析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探究核心素养指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创新。

【关键词】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这一名词是教育领域中相对较新的概念,自2016年以来在教育领域引起巨大反响。与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各学科教学以长远的视角促进学生能力发展。《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教师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思路,强化对教材理解,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趣味性,培养有担当和责任感的合法公民。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教材的理解深度不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不佳,普遍问题之一是教师们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难以达到对学生们素质养成的需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兼容多学科知识,本质上是综合性色彩明显的学科,学习此课程一方面助力学生们良好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养成,另一方面还能促进良好习惯建立,为学生们思想发展和精神建设夯实基础,但部分教师们对教材的理解和外延拓展不足,影响小学生们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建设。

第二,《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力不足。授课老师们围绕教学大纲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平淡无奇的教学课堂难以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参与积极性,很多学生视《道德与法治》为可有可无的次要课程。《道德与法治》课堂与其他的课程不同,以学生们的政治立场建立、思想态度端正等方面为主,缺乏活力的课堂难以让年幼的小学生们保持专注,单一的教学模式僵化了学生们的思维,学生们被动的接受和学习,缺乏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深刻思考,难以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三,师生互动缺乏。六年级的小学生们处于思维逻辑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新鲜事物的接收和内化能力不足。基于此,教师们需要打造师生互动的活跃课堂,获得学生们学习状况的反馈,为下一步课堂教学活动提供指引。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们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们的时间与空间有限,学生们难以针对具体话题表达所思与所想,缺乏在互动中不断成长的机遇。小学高年级阶段是一个人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们理应关注具有自我意识的学生们的想法,忽视这一点会影响核心素养的渗透。

第四,形式化的教学明显。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品格和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道德与法制学科课程的设计重点,也是课程内容改革的关键。现阶段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仍存在明显的形式化问题,与六年级学生们的实际状况相对脱节。流于形式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导致课堂沟通交流缺乏深度,浮于表面,难以实现人性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新课程改革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趋向于人性化和多元化,但部分授课教师们思想深处的不重视,难以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诠释彻底。

二、核心素养指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

第一,构造情境,活跃学生思维能力。多年的教学发展实践表明,停留在教学表面的理论教学必将让学生陷入被动和思维僵化的状态,知识被死死地烙印在脑海,难以为生活实践应用并实现智力的发展。情境的创设能提供给学生生动且直接的体验,产生与教学内容的共情和共鸣,在生动且形象的呈现中获得真挚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课堂思维和思考。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人大代表为人民》一课时,六年级小学生的社会性逐渐发展,对社会和国家事务的好奇心日益增强,但由于对时事新闻的关注有限,部分学生对人大代表有一定距离感。在学习了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程序和资格等基本内容后,学生必须要认识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制度,人大代表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导向。教师们组织学生将班集体视作整个国家,展开学生间的“人大代表”民主竞选,让品行端正、能为学生群体发声的个体体验“人大代表”,在民主竞选和班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过程中,学生对人大代表的理解也明显增强,政治参与意识有所发展。

第二,整合资源,拓宽学生学习视角。《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需要基于资源整合,提升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和理性思维。资源的整合并非是内容与要素的简单罗列,而是在尊重主体的前提下实现课程教学的系统化和现代化。《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质上就是融合多学科内容,资源的整合可以融合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实现学生学习视角的拓展和丰富,应用课堂艺术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地球——我们的家园》一课时,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思考题:我们人类有可能到其他星球生活吗?如何能保护我们的家园呢?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地球相关的纪录片,组织学生结合个人思考进行演讲活动。在充满人文色彩和自然科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能拓宽个人学习的视角,在活跃又厚重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

第三,结合生活,加深学生学习认知。学生的生活是学生素质提升的“源头活水”,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践深化学生的认知,实现教学和生活的接轨。六年级学生对“法”和“理”的认知缺乏高深的理解,而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能强化学生的认知,在生活实践中体验《道德与法治》的根本属性。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完善自我 健康成长》的内容时,让学生理解“尊重”“宽容”和“反思”的含义和价值是难点之一。结合与学生相处的日常,谈谈师生间和生生间相互尊重、相互宽容和自我反思的真實经历,有的学生共享自身与他人起争执后又主动道歉的经历,有的同学共享与父母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日常等。在学生主动参与和真实体验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养成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态度与价值观,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同时又能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总而言之,现代化教学方式推动我国教育发展呈现大繁荣的趋势,在教育的各个阶段和环节都有新的突破与发展。六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基础教育到中学教育的转折期,法治意识和道德品质正处于关键的塑型期,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与传统的枯燥课堂、单一教学形式相比,更符合六年级学生们的认知规律和成长需求。

参考文献:

[1] 曾志伟.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研究[J]. 中国教师,2020.

[2] 吴素青.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初探[J]. 名师在线,2020.

[3] 庄培芳.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J]. 西部素质教育,2020.

猜你喜欢
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