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张韦 吴会民 戴媛媛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俗称加州鲈,为鲈形目,太阳鱼科,黑鲈属鱼类,原产于加拿大和美国。大口黑鲈属广温性鱼类,主要栖息在水温较暖的湖泊与池塘浅水处,或水流缓慢的溪流。在水温1~36 ℃范围内均能生存,10 ℃ 以上开始摄食, 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 ℃,为大型肉食性鱼类,生性凶猛,自然界以鱼、虾、蟹及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大口黑鲈外形美观、肉质鲜美,深受市场欢迎。1983年引入我国大陆,因其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生长周期短的特点,经过30多年的养殖历程,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产业稳步发展[1]。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天津市大口黑鲈养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
1 产业现状
1.1 养殖概况
2013年天津市天祥水产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大口黑鲈到天津进行养殖[2],经过几年的实践,在苗种繁育、养殖、越冬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3],已经初具规模。特别是2019年在市场需求扩大的带动下,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面积由最初的1.33 hm2发展到现在的53.33 hm2,渔民的养殖热情不断提高。养殖区域分布在滨海新区、西青区、北辰区、宁河区等。全市年产量达到600 t左右。养殖规模的扩大也带动了苗种繁育规模的扩大。
1.2 苗种来源
天津地区大口黑鲈苗种来源主要为福建引进的台湾养殖种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选育的“优鲈三号”。前期以直接引进苗种为主。引进苗种暂养规模为100万尾。从2019年开始进行本地繁育,但苗种繁育技术不够成熟,年繁育能力为160万尾幼鱼,现阶段基本可以满足本市市场需求。
1.3 养殖模式
天津地区养殖模式分为池塘养殖、大棚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全市池塘养殖面积40 hm2左右,工厂化养殖面积4 000 m2,大棚养殖和工厂化养殖主要为针对越冬养殖的需求。池塘养殖苗种投放15 000~18 000尾/hm2,单产10 500~15 000 kg/hm2,工厂化养殖达到30~40 kg/m3,针对养殖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近两年开发了温室大棚设施化循环水跑道养殖模式,进一步促进环境友好型渔业的发展。
1.4 养殖效益
池塘养殖模式按照单产15 000 kg/hm2计算,成本37.5万元/hm2,产值67.5万元/hm2,利潤30万元/hm2。
工厂化养殖模式成本24元/kg,利润26元/kg左右。
总体来看,在养殖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大部分淡水养殖品种效益很低,大口黑鲈养殖无疑成为一种效益较高的选择。
1.5 市场供需
天津的大口黑鲈主要供应本地市场、北京市场及周边省市。近年来市场批发价格维持在45~56元/kg,做为部分中档鱼类的替代品,市场认可程度较高。消费群体以餐饮消费为主,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大口黑鲈的认识,家庭消费有所提高,但所占比例仍然较低。
2 存在的问题
2.1 种质及苗种繁育问题
天津地区大口黑鲈苗种主要为福建引进的台湾养殖种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选育的“优鲈三号”, 现阶段这两种苗种养殖效果接近,产量比较稳定。但是缺乏更加适应本地环境条件的选育种,应加强选育种方面的研究,提高鱼类的抗病性和环境适应性,促进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苗种本地化繁育能力不足,特别是规模化繁育产能没有充分利用,限制了养殖规模扩大,也不利于现有淡水繁育设施的充分利用,没有发挥更大效益。
2.2 饵料供应问题
天津地区轮虫和枝角类自然资源丰富,为大口黑鲈的繁育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有利于进行人工繁育。但是在大规格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阶段,大口黑鲈专用饲料的生产不足,特别是苗种阶段的系列专用饲料生产在天津尚属空白,专用饲料主要依赖由广东、福建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殖规模的扩大,也提高了养殖成本,不利于养殖的进一步发展。
2.3 营养及病害问题
近两年天津地区大口黑鲈养殖中病害问题比较突出,脂肪肝等代谢疾病、病毒病均有发生,发病率有所上升,影响了养殖效益。同时,天津市在大口黑鲈营养及病害方面基础研究不足,饲料及病害防治研究滞后,免疫制剂的研发跟不上养殖生产需求。抗病品系的选育工作没有开展,良种长期以来外来引进,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环境问题
随着环境综合治理要求的提高,尾水排放及地下水资源管控力度不断加大,对养殖技术及养殖工艺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环保要求,提高设施化水平,打造环境友好的绿色节水渔业养殖。
3 发展对策
3.1 苗种繁育技术本地化
大口黑鲈养殖在全国发展势头强劲,北方地区这几年养殖规模也逐年递增,但苗种来源主要依赖广东、福建,由此带来养殖成本、成活率等一系列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的发展。由于天津本地特殊的自然条件,为苗种繁育提供了很大的优势,应充分利用天津本地的资源优势,开展苗种繁育技术本地化攻关,解决苗种繁育的关键问题,提高苗种生产能力,提供周边省市的市场需求,辐射带动周边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促进淡水养殖品种升级。
同时,应尽早开展良种选育工作,为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3.2 营养及病害防治技术研究
加强病害防治技术、检验技术、免疫技术的研发,加强大口黑鲈营养的研究,开发大口黑鲈专用饲料及免疫制剂,解决苗种病害带来的养殖效益下降问题,提高鱼类养殖成活率,带动养殖效益提升。
3.3 规模及产业化发展
在提高养殖规模的同时,加强营养饲料、免疫技术、加工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饲料本地化生产,解决饲料成本增加的问题,提高养殖效益。开发鱼类精深加工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加工业的发展。
3.4 市场培育
加强市场培育,提高天津本地市场对大口黑鲈的认可度,以市场带动养殖及饲料、加工、冷链物流、休闲垂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鹏,王猛,李胜利.大口黑鲈鱼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02(12):45-46.
[2] 李崇文,苗建新,冯志光,等. 天津地区大口黑鲈“优鲈1号”夏季高产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2017(11):42.
[3] 王烁,王妍,董仕,等. 天津地区大口黑鲈“优鲈1号”冬季温室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2017(11):39-40.
(收稿日期:2020-06-24)